
倒敘,顧名思義,就是從故事的結局、強烈的沖突或高度緊張的場景部分開始寫起,再逐步揭示事件發展的過程和發生原因的一種寫作手法。運用好倒敘手法,不僅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還能夠為整個故事定下情感基調,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充滿期待和驚喜。
「教材品讀」
孫犁的《山地回憶》一文,就是運用倒敘寫作的典范。《山地回憶》是孫犁寫于1949年12月的一部作品。小說描繪了1941年河北省阜平山區的鄉村生活以及發生在那里的故事,也是孫犁“詩體小說”代表作之一。小說從“買布”寫起,設置懸念,讓讀者帶著疑惑,走進那個戰斗的歲月,體驗軍民魚水情深。我們今天就以此文為例,學習運用倒敘掀起波瀾的寫作方法。

從阜平鄉下來了一位農民代表,參觀天津的工業展覽會。我們是老交情,已經快有十年不見面了。我陪他去參觀展覽,他對于中紡的織紡,對于那些改良的新農具特別感興趣。臨走的時候,我一定要送點東西給他,我想買幾尺布。
為什么我偏偏想起買布來?因為他身上穿的還是那樣一種淺藍的土靛染的粗布褲褂。這種藍的顏色,不知道該叫什么藍,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窮山惡水之間度過的三年戰斗的歲月,使我記起很多人。這種顏色,我就叫它“阜平藍”或是“山地藍”吧!
……
阜平的天氣冷,山地不容易見到太陽。那里不種棉花,我剛到那里的時候,老大娘們手里搓著線錘。很多活計用麻代線,連襪底也是用麻納的。
就是因為襪子,我和這家人認識了,并且成了老交情。
……
開國典禮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貨公司去買布,送他和大娘一人一身藍士林布,另外,送給女孩子一身紅色的。大伯沒見過這樣鮮艷的紅布,對我說:
“多買上幾尺,再買點黃色的。
“干什么用?”我問。
“這里家家門口掛著新旗,咱那山溝里準還沒有哩!你給我一張國旗的樣子,一塊兒帶回去,叫妞兒給做一個,開會過年的時候,掛起來!”
他說妞兒已經有兩個孩子了,還像小時那樣,就是喜歡新鮮東西,說什么也要學會。
(節選自孫犁《山地回憶》,內容有刪改)
「寫作秘籍」
在文章的開頭,作者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在天津遇到“老交情”,想給他買幾尺布寫起。緊接著作者釋疑,“為什么我偏偏想起買布來?”原來是作者由“老交情”身上穿的“淺藍的土靛染的粗布褲褂”,想起了自己在阜平山區度過的三年戰斗歲月,由此引入對過去生活的回憶,對阜平鄉親們的懷念。
正文部分則用第一人稱和回憶的筆法,以“襪子”為主線,“買布”為輔線,通過河邊“爭吵”、販棗、買織布機等生活片段,生動地表現出革命隊伍在抗日戰爭的艱苦環境中,與人民群眾之間建立起來的魚水情深。作者熱情地贊美了這種純樸、真摯的感情。最后又回到現實生活,寫“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貨公司去買布。這樣,整個故事就形成了閉環,事件的前因后果也就交代清楚了。
在那個年代,人們穿的襪子都是要用布來裁制的。所以小說就從布寫起,不是寫那塊做襪子的布,而是寫“我”給阜平鄉下來的農民代表買布,這樣就把結果提前,形成了倒敘。這樣寫作,一是能夠給人特別真實、親切的感受,突出作品的現實主義風格;二是讓讀者心存懸念,探究的欲望能夠吸引讀者閱讀;三是這樣的結構處理,能夠巧妙地突出當年的那半塊布頭、一雙襪子的深情,突出了文章的中心,為下文的情節發展作出鋪墊。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敘述故事時運用倒敘的寫作手法,可以先讓讀者了解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或結局,讓讀者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渴望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這樣敘事,能令故事泛起波瀾,第一時間就能抓住讀者的注意力。
『技法錦囊」
倒敘是我們在記敘文寫作中經常能用到的一種寫作手法,其要點是根據文章表達的需要,巧妙地將一個事件或某個事件的片段放在前面,先交代事件的結局,再按照事件原本的發生、發展順序,從開頭開始敘述。在寫作中要運用好倒敘,可以采用以下思路:
選擇合適切入點
使用倒敘寫作時,選擇合適的切入點是至關重要的。這個切入點通常是一個充滿懸念的場景或是一段關鍵情節,它能夠立即吸引讀者的注意,并激發他們對故事的好奇心。例如《山地回憶》,作者把結局提前,通過買布引出對過去生活的回憶。而為什么是買布,而不是買別的物品送給農民代表,這自然能夠引起讀者的閱讀和探究的興趣。
倒敘還可以在故事的早期,就展示一些關鍵的信息。隨著故事的推進,作者逐漸揭露事件的背景和起因,揭示關鍵信息的含義。例如,一部偵探小說可能會從一起罪案的發現開始,然后逐漸揭示導致這起案件的一系列事情。
一般來說,選擇切入點時,作者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一是切入點必須引人入勝,要能夠立即吸引讀者;二是它應該與故事的主題和情感基調相同;三是切入點必須能夠自然地引導到故事回憶當中,而不會顯得突兀。只有這樣,才能吊足讀者的胃口,讓人有繼續閱讀的欲望。
思路轉換要自然
倒敘打破了傳統的線性敘事結構,但這并不意味著故事的邏輯就可以混亂。只有故事的邏輯清晰,讀者才能跟隨著作者的節奏,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為了實現這一點,需要在敘事的過程中提供足夠的線索和提示,幫助讀者建立起時間軸的概念,理解不同時間點發生的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例如《山地回憶》一文,從現實轉向回憶,作者在第二段對“為什么我偏偏想起買布來”作出交代,“可是它使我想起很多事情,想起在阜平窮山惡水之間度過的三年戰斗的歲月,使我記起很多人”一句,就自然地引出下文關于“很多事情”和“很多人”的回憶。而結尾部分,則用“開國典禮那天,我同大伯一同到百貨公司去買布”一句,不僅過渡到現實,“買布”還與第一段形成照應,這樣,文章的結構就嚴謹圓合了。
要做到思路清晰,轉換自然,可以采用以下技巧:一是使用時間標記來明確指出故事的時間線,如《山地回憶》一文;二是可以在倒敘和正敘之間設置清晰的過渡,這樣讀者就不會感到困惑;三是要避免在倒敘中引人過多的新信息,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故事變得復雜,令讀者難以理解。

倒敘不僅僅是一種寫作技巧,它更是一種思考方式。它讓我們重新審視看似簡單,卻充滿深意的生活,讓我們在已知的結局中,去重新安排敘事思路,體驗不一樣的情感沖擊。所以,成功的倒敘,一定是作者用心設計的,需要作者有清晰的思路和對故事深刻的理解,以確保讀者能夠逐漸揭開故事的真相,而不會感到迷茫或困惑。
「高分習作」
有你,我的生活很甜
一考生
“媽媽,媽媽,槐花開了!”一個稚嫩的聲音傳入耳際,在這讓人酥軟的童聲里,我想起了與你相伴的時光。剎那間,甜蜜涌上心田。
五月時節,纖草初渥,春風撫過門前的老槐樹。醞釀了一冬,一樹的槐花在一個清晨突然盛開。
我穿著花裙子,在樹下跳來跳去:“媽媽,媽媽,槐花開了!”畫眉在枝頭啼囀,陽光透過層層綠葉,癢酥酥地灑在我的手臂上。你從屋里拿來竹籃和剪刀,板起臉嗔怪道:“小丫頭,一天到晚就知道喊媽媽。”可是,你的樣子卻分明不惱,你一邊嗔怪著,一邊卻又笑著。待走至樹下,你便踩在板凳上,托起一根綴滿槐花的枝條,輕輕地剪下一串,放入竹籃中。
我嚼著從樹上摘下來的槐花,乖乖地在一旁幫你扶著板凳,想著一會兒能吃到清甜的槐花餅,心里便樂開了花。槐樹的影子,成了你裙上的花紋。陽光照在你的臉上,映出你淺淺的笑容。你那雙清澈的眼眸中,蕩漾著樹葉的綠意,一顰一笑間,你的笑容仿佛也有了槐花的清甜。霎時間,我竟呆住了,逆著光,我發現你有一種說不出來的好看。“巧笑倩兮,美目盼兮”這句話,用來形容彼時的你,真是再合適不過了。見我望向你,你的眼眸中便不自覺地流瀉出濃濃的愛意,將我的心填得滿滿的。
我偷偷地將一朵槐花戴到你的發梢,卻不料你一轉頭,發現了我的“小動作”。我連忙在你的懷中撒嬌:“媽媽,我也要摘嘛!”你裝作無可奈何地撇撇嘴,戳了一下我的腦門:“怎么就你鬼點子多?”
隨后,你用臂膀將我輕輕地托起來。我笨拙地舉起剪刀,剪下那枝頭翩翩欲飛的“白蝴蝶”。蜜蜂在耳畔嗡嗡作響,陽光怡人,我不由得伸了一個懶腰,仿佛坐在了云端一般,竟不自覺地感到有些飄飄然。“還不快下來?小丫頭個頭不大,重量倒不小。”她的聲音傳入耳畔,我咯咯地笑出聲來,心中的甜意更濃,像是浸在了蜜罐里。
夕陽漸沉,我吃著你剛做好的槐花餅,嘴里是甜的,心里也是甜的,整顆心都被你濃濃的愛意和槐花餅的清甜包裹住了。我低頭,槐樹下落英繽紛;我抬頭,只見屋上炊煙裊裊。一旁的你就那樣笑呵呵地看著我,我覺得,世上沒有什么比這更幸福的了。
多年過去,隔著歲月的河流,我依然能夠聞到槐花的清香,感受到你懷中的溫暖,回憶起你嘴角情不自禁浮現的笑意。因為有你,我的生活很甜。
「亮點解析」
這是一篇運用倒敘寫作的佳作。作者開頭由一個稚嫩的聲音切入,引起對往事的回憶。正文部分回憶了摘槐花、吃槐花餅兩件事,并以母愛的溫柔與甜蜜呼應題目中的關鍵詞一“甜”。結尾通過過渡句“多年過去,隔著歲月的河流,我依然能夠聞到槐花的清香,感受到你懷中的溫暖,回憶起你嘴角情不自禁浮現的笑意”,來升華文章的主題。文章思路清晰,轉換自然。在寫法上,作者善用描寫,語言優美,增添了作品的表現力。
編輯:張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