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現代人用手機滑動屏幕下單外賣時,鮮少有人知道,這份便捷背后綿延著千年未斷的市井煙火。在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虹橋兩岸,汴京十二時辰的喧囂里,正上演著中國最早的快餐業傳奇。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汴梁城內“市井最盛處,當屬馬行街”。這條貫通南北的商道上,鱗次櫛比的“逐時施行索喚”店鋪構成獨特的風景線。“逐時”即隨時,“索喚”則是宋代特有的外賣術語——這幾個字道破了當時餐飲業“立等可取”的經營密碼。據南宋吳自牧《夢粱錄》統計,臨安城僅登記在冊的餐飲商戶就達四百一十四家,其中專營快餐的“從食店”占據三成。
在《清明上河圖》的“孫羊正店”斜對面,考古學家發現過刻“辰時三刻備膳”的宋代青磚。這印證了周密《武林舊事》中“四司六局”的記載:專業化的餐飲服務體系已形成原料采購、菜品預制、快速配送的完整鏈條。當時的廚娘群體更掌握著獨家秘技,《事林廣記》載有“急就章”系列菜譜,記載著旋切羊頭、快炙鵝掌等七十八種快餐技法。
宋話本《宋四公大鬧禁魂張》中,那位游俠懷中的“熬肉裹兒”,正是當時風靡的便攜食品。這種用荷葉包裹的無鹽熟肉,需配合椒鹽蒸餅食用,在《山家清供》里被稱作“行路珍”。更講究的食客可選擇“旋索”服務,《西湖老人繁勝錄》描述臨安夜市“有提瓶賣辣腳子姜、旋切萵苣者”,這些現制現售的攤點,恰似今天的流動快餐車。
宋代的快餐革命,實則是城市文明催生的必然產物。據《續資治通鑒長編》統計,元豐年間汴京人口已達百萬之巨,催生出龐大的單身吏員、商旅群體。蘇軾在《東坡志林》中自述“常于州橋南買曹婆婆肉餅充朝食”,這位北宋文豪的早餐選擇,恰是快餐業興盛的生動注腳。當時的“逐時施行索喚”不僅有時令講究——春季賣金絲黨梅,夏季供冰雪冷元子,更發展出會員制度,《都城紀勝》記載“常客可預存銀兩于柜上,憑木牌取膳”。
在杭州出土的南宋漆器食盒上,考古學家發現了“腳店”特有的標記符號。這些遍布街巷的連鎖快餐店,通過標準化的“省樣”(官方頒布的食品規格)確保品質。正如陸游筆下“陌上銅駝夜不閉,酒壚茶灶隨時開”的景象,宋代的快餐文化早已突破果腹之需,升華為市民生活的美學符號。
千年后的今天,當我們拆開印著商標的外賣包裝時,或許不會想到,這份現代便捷里,依然飄蕩著汴河兩岸的炊煙,回響著臨安夜市的叫賣。從“熬肉裹兒”到手機APP,變的只是載體,不變的,是市井煙火里永恒的生活智慧。
(編輯""" 雪彤/圖"""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