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有則“楚王失弓”的故事:一天,楚王打獵時丟了一張弓,侍從們想去尋找。楚王說:“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何必尋找呢?”大家都很佩服楚王的胸懷。孔子聽了這件事,說:“如果去掉‘楚’字就好了,‘人失之,人得之’,何必非要楚人撿到不可呢?”老子聽了孔子的評論后說:“再去掉‘人’字會更好,‘失之,得之’,這才符合天道。”本來,物質不滅亦不失,無論丟了什么,被什么人撿到,物還是物,根本沒有失去。然楚王以楚人利益作考量,孔子以天下人的利益為利益,老子從天地宇宙的角度看待事物,可謂境界越來越高。而這種越來越高的境界,竟體現在文字的越來越簡單上。
文字一旦去掉修飾,其內涵就變得無限深廣,亦即文字越簡單,內涵就越深廣。如“崎嶇小路”,去掉“崎嶇”二字,“小路”便包括無論平坦還是坎坷的所有小路。同樣道理,人生中若去掉那些羈絆、束縛和枷鎖,可想可干的天地將無比廣闊。有些人凡事喜歡煩瑣,總要設定許多條件和標準,結果能如期獲得的東西越來越少;有些人遇事豁達大度,從不刻意強求,結果卻能得到許多意外收獲。有些人把生活想得十分復雜,常常陷入患得患失之中難以自拔,反而失去了人生的許多樂趣和愜意;有些人從物質不滅、順其自然的角度看待人生,每每可以在無憂無愁中享受無窮樂趣。
事實上,簡單的事物往往是復雜性的抽象與凝練,其背后蘊藏著高度概括的普適性原理。譬如:數學中的“1+1﹦2”,看似最簡單的算術規則,卻支撐著整個數論、代數乃至現代密碼學的龐大體系,“皮亞諾公理”正是用極其簡單的符號定義了自然數,使其成為數學大廈的基石;漢字中最簡單的“一”字,既可表示數量,又可引申為“統一”“唯一”等哲學概念,在《道德經》中更成為“道生萬象”的象征;中國畫里的空白,以極簡構圖激發觀賞者的自由想象,使畫面意義獲得無限延伸……從量子力學的波函數到社會學的六度分隔理論,無不說明真理往往穿著樸素而簡約的外衣,正如德國數學家外爾所言,“真正的深刻,總是穿著簡單的衣裳前行。”
理解“越簡單就越深廣”的道理,可以幫助我們在紛繁事物中抓住核心要義,用最簡潔高效的方式獲得真知。就生活而言,只有簡化物質生活,擺脫利欲纏繞,避免為物質欲望所累,才能讓追求更加遠大;只有保持簡單心態,以平和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中的紛繁蕪雜,學會體驗簡單而本真的幸福和快樂,才能使身心更加曠達;只有簡化社交關系,防止陷入復雜的人際關系網,讓社交成為生活情趣而非精神負擔,才能令胸懷更加寬廣。就工作而言,需要簡化工作目標,避免預期目標過多過高過雜而難以實現,或者在實現過程中被諸多復雜因素所掣肘而步履維艱;需要簡潔工作思維,不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善于從基本原理和實際情況出發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需要簡約工作流程,去除煩瑣冗余的步驟和方法,刪繁就簡、去蕪存菁,以最優化的工作程序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和效益。
應當指出,簡單不是簡陋、膚淺,也不是原始、落后,更不是偷懶取巧、偷工減料。真正的簡單是本質高超的凝練,它以功能性為錨點,用系統思維剝除冗余而非削減核心,用精細計算求得最優而非趨向最繁——恰如“冰山理論”所說,水面上的極簡形態,總由水面下完整的邏輯體系和價值內核作支撐,使之在約束中獲取自由,在簡單中彰顯卓越。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