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參保率不足四成,已然成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中的薄弱環節。本文剖析了快遞員、網約車司機等群體的參保現狀,揭示出政策宣傳存在信息傳遞碎片化、渠道有效性欠佳、信任度缺失等突出問題。提出構建“精準推送—場景滲透—信任強化”三位一體的宣傳路徑,具體措施包括開發微信端參保待遇模擬計算工具、在零工集散地設立政策咨詢站點、制作方言版案例解讀短視頻等。實踐證明,某市試點“直播帶保”模式后,靈活就業群體參保率提升了19個百分點,政策誤讀率下降32%。文章建議建立宣傳效果動態監測機制,將參保轉化率納入基層考核體系,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全新思路。
當前,靈活就業群體規模已突破2億人,但他們的養老保險參保率卻長期處于較低水平。政策知曉率低、參保流程復雜以及繳費壓力顧慮,成為阻礙參保的三大現實因素。部分外賣騎手錯誤地認為參保手續需要往返政務大廳五次以上,超過六成的網絡主播對繳費基數自主選擇政策一無所知。現有的宣傳方式存在明顯不足:政務網站上政策解讀文件的平均閱讀時長不足90秒,社區宣傳欄的更新周期超過三個月,而短視頻平臺上的誤讀信息播放量卻超過千萬次。這種矛盾的局面嚴重制約了社會保障擴面工作的推進效果。本文從傳播學的視角出發,致力于探索構建符合靈活就業群體信息獲取習慣的宣傳路徑,著重解決政策傳遞的“最后一公里”難題,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具有實踐意義的參考。
一、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現狀與宣傳瓶頸
(一)參保結構特征
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情況呈現出顯著的差異性。從區域分布來看,東部沿海地區的參保比例明顯高于中西部地區,兩者之間的差距約為25個百分點。這種區域差異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政策執行力度密切相關。在年齡結構方面,35歲以下的青年群體參保意愿普遍偏低,據某市調研顯示,該年齡段的參保率不足三成,而45歲以上人員的參保積極性則相對較高。行業類型差異更為突出,快遞配送、網絡直播等新興行業的參保率長期低于傳統服務業。尤其是在平臺經濟從業者中,超過半數人員尚未參保[1]。
(二)宣傳瓶頸分析
當前,養老保險政策宣傳面臨諸多障礙。信息傳播碎片化問題較為嚴重,相關政策解讀分散在多個政務平臺,缺乏統一的信息聚合窗口,導致參保對象難以快速全面地獲取完整信息。
傳統宣傳渠道的有效性持續降低,社區公告欄、紙質宣傳手冊等宣傳載體很難觸達年輕群體,而短視頻平臺等新媒體渠道尚未形成系統的傳播體系。在信任度構建方面存在短板,部分靈活就業人員對養老保險資金的安全性存在疑慮,擔心政策變動會影響未來的待遇領取,這種擔憂嚴重削弱了他們的參保積極性。此外,宣傳內容在專業性與通俗性的平衡上存在問題,政策文件中的專業術語給參保對象造成理解障礙,進而影響了信息傳播的實際效果。
(三)群體行為特征
靈活就業人員的參保行為呈現出短期化的傾向,多數人選擇最低繳費標準,并且斷保續保現象頻繁。某平臺數據顯示,從業人員的平均連續繳費時長不足兩年。他們對政策的理解也存在普遍偏差,超過四成的受訪者混淆了職工養老保險與居民養老保險的待遇差異,三成人員錯誤地認為參保必須依托工作單位。在決策過程中,他們受社交圈層的影響顯著,同鄉、同事的參保經歷往往成為個體決策的重要參考。這種群體效應既可能促進參保行為的擴散,也可能放大負面信息的傳播影響。同時,他們的價格敏感性特征突出,繳費金額波動超過百元就會導致三成潛在參保者改變決策。這種經濟承受能力的脆弱性對宣傳策略的制定提出了特殊要求[2]。
二、養老保險擴面宣傳路徑構建
(一)政策宣傳精準化
要提升政策宣傳效果,就必須做到精準識別與精準觸達。首先,應建立靈活就業人員參保需求分類體系,根據收入水平和職業風險程度對不同群體進行劃分。例如,將月收入低于四千元的快遞員與月收入過萬的網絡主播區別對待,以便制定差異化的宣傳策略。開發微信端參保待遇模擬計算工具,使用者輸入年齡、收入等基本信息后,系統能夠自動生成未來養老金的預估數值。某市試點數據顯示,這種可視化工具使咨詢量增加了四成。推行參保信用積分制度,將連續繳費年限與公共服務權益掛鉤,積分高的群體可優先申請保障性住房或子女入學資格,以此將政策激勵轉化為實際的獲得感。在零工集散地設立政策咨詢站點,安排專人講解參保流程,重點解答繳費基數選擇、轉移接續手續等高頻問題,有效降低政策理解的難度。
(二)傳播渠道立體化
構建線上線下相融合的傳播網絡。在短視頻平臺開設官方賬號,每周發布三分鐘左右的情景短劇,通過外賣員李師傅參保后獲得醫療報銷的真實案例,生動地展示養老保險的實際益處。這類內容的平均播放量超過10萬次,轉發量是傳統圖文推送的5倍。在快遞網點、外賣配送站設置社保信息屏,滾動播放參保操作指南視頻,并放置二維碼立牌,掃碼即可直接進入參保登記頁面。某物流企業試點后,員工參保率提升了兩成[3]。與主要用工平臺建立合作機制,在美團騎手接單APP中設置參保提醒彈窗,每月發送兩次定制化的參保提示信息,借助平臺的用戶黏性增強宣傳的滲透力。組建社區宣傳小分隊,在廣場舞聚集地、菜市場出入口等場所開展流動宣傳,用當地方言講解參保政策,這種接地氣的方式深受中老年群體的歡迎。
(三)宣傳內容創新
制作退休待遇對比短視頻,直觀展現繳費15年人員與未參保人員的養老金差異。例如,用動畫形式演示王阿姨每月領取養老金與張大爺只能依靠子女贍養的生活場景,通過這種強烈對比,使受眾產生危機意識。開發風險警示模塊,將參保者住院費用自付比例較未參保者低30個百分點的數據轉化為柱狀對比圖進行傳播。設計具有地方特色的宣傳物料,針對少數民族聚居區推出雙語版參保指南,在農村地區制作廣播劇形式的政策解讀音頻,通過村委大喇叭每日播放兩次。建立政策咨詢案例庫,將“外地參保如何轉入”“斷繳后如何補交”等常見問題制作成問答合集,在微信公眾號設置智能回復功能,輸入關鍵詞即可獲取對應的解答方案,這樣既能提高服務效率,又能減輕咨詢壓力。
三、宣傳成效評估與優化方向
(一)量化評估維度
評估養老保險宣傳效果需要建立多維度的指標體系。首要關注政策知曉率的變化情況,通過基線調查與跟蹤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在宣傳活動開展前后分別進行問卷測評,重點統計能夠準確說出繳費基數計算方式、待遇領取條件等核心政策要點的受訪者比例。參保轉化率是核心評估指標,需要分析宣傳觸點與參保行為的時空關聯性。例如,統計觀看政策短視頻后30天內完成參保登記的人員占比,某平臺數據顯示這類轉化率可達兩成左右。政策誤讀糾正率反映了宣傳內容的準確性,通過熱線電話咨詢記錄分析高頻誤解問題,統計常見錯誤認知的消除比例。某市在推出方言版解讀音頻后,關于“參保必須本地戶籍”的誤讀咨詢量下降了四成。成本效益分析也不可或缺,計算單次宣傳活動的投入產出比,重點比較不同渠道的人均觸達成本與參保轉化價值。例如,社區宣講會的人均成本約為15元,而短視頻推送的人均成本不足0.3元[4]。
(二)典型模式分析
“直播帶保”模式在某市取得了顯著成效。每周固定時段,由社保專員在直播平臺解答參保疑問,直播間設置一鍵參保跳轉鏈接。3個月內,吸引超過5萬人次觀看,帶動靈活就業參保人數增加近兩千人。該模式成功的關鍵在于通過實時互動消除信息差,主播現場演示手機參保操作流程,觀眾發送彈幕提問可即時獲得解答,有效破解了政策理解障礙。政企合作的“嵌入宣傳”模式在大型用工平臺得到推廣,美團在騎手培訓課程中植入10分鐘的參保政策講解模塊,新注冊騎手7日內參保率提升至四成。這種將宣傳融入職業培訓流程的做法,有效抓住了從業人員入職初期的決策窗口期。農村地區的“大喇叭+明白紙”組合策略也展現出獨特優勢,通過村委廣播每日播放參保提醒,配合發放圖文并茂的政策圖解手冊,使中老年群體參保率提高了兩成。這種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式在信息化薄弱區域效果顯著[5]。
(三)持續改進方向
建立動態監測機制是優化宣傳策略的基礎。建議每季度開展輿情分析,抓取社交平臺上關于養老保險的討論熱詞,及時發現“繳費中斷作廢”等謠言的傳播苗頭。構建參保行為預測模型能夠提升宣傳的前瞻性,整合外賣接單頻率、網約車工作時長等平臺數據,識別月收入趨于穩定且具備參保潛力的目標群體。某試點城市運用該方法,使宣傳資源投放精準度提升了三成。完善效果反饋閉環至關重要,在參保登記環節增設宣傳渠道溯源選項,統計不同渠道引流的參保人員占比,據此調整宣傳資源配置的優先級。探索跨部門數據共享機制,打通人社、醫保、稅務系統的信息壁壘,當靈活就業人員發生住院消費或個稅申報行為時,自動觸發參保政策的精準推送,這種場景化宣傳的轉化率是普通宣傳的三倍。
四、宣傳體系優化建議
(一)技術賦能層面
加強技術手段在宣傳體系中的應用。首先,建立參保人員信息分析系統,整合外賣接單記錄、網約車行程數據等碎片化信息。通過分析工作強度與收入穩定性,識別月均收入超五千元且從業半年以上的重點靈活就業人員宣傳對象。某市試點顯示,這種方法使宣傳資源利用率提升了四成。開發智能咨詢應答系統,在微信公眾號嵌入“社保小助手”功能,輸入“外地參保轉入”等關鍵詞即可獲取圖文操作指南,同時設置常見問題自動歸類模塊,將咨詢內容按參保流程、待遇計算等類別自動歸檔,便于后續優化宣傳內容。探索區塊鏈技術在宣傳效果追蹤中的應用,為每項宣傳活動生成專屬數字標識,參保人員掃碼登記時可追溯其信息獲取路徑,這樣能夠精準評估不同渠道的轉化效能。部分企業試點顯示,該技術使渠道效果分析效率提升兩倍。
(二)制度保障層面
完善政策宣傳的頂層制度設計。建議將參保擴面成效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體系,設置宣傳效果專項評估指標。例如,將“靈活就業人員參保率年增幅”“政策誤讀率下降幅度”等作為考核要點,權重建議不低于整體考核的15%。建立多部門協同機制,由人社部門牽頭組建宣傳聯合工作組,吸納網信辦、市場監管局等單位參與,重點整治短視頻平臺上的政策誤讀內容。某市開展三個月的專項治理后,養老保險相關謠言視頻減少七成。制定宣傳內容標準化模板,按照“政策要點+操作指引+案例對比”的框架編制統一教材,要求基層宣傳人員嚴格遵循標準話術,避免因個人理解偏差導致信息失真。培訓測試顯示,標準化模板使宣傳員政策掌握準確率從65%提升至88%。建立宣傳經費保障機制,在財政預算中單列養老保險宣傳專項經費,明確線上渠道建設、線下物料制作等項目的支出比例。某省年度預算顯示,宣傳經費每增加10萬元,對應參保人數增長約兩千人。推行宣傳責任追溯制度,對因宣傳不到位引發的群體性誤解事件,倒查相關部門責任,建立典型案例通報機制,通過壓力傳導提升工作執行力。
五、結論
靈活就業人員養老保險擴面宣傳面臨著信息錯配、渠道失效、信任缺失等多重挑戰。要破解這些難題,需要構建系統化的宣傳路徑。通過精準識別參保需求群體、開發可視化政策模擬工具、在零工集散地設立咨詢站點等舉措,能夠有效提升政策知曉度與參保轉化率。在傳播渠道創新方面,短視頻情景劇、平臺嵌入式宣傳、方言廣播等立體化手段,成功突破了傳統宣傳的覆蓋盲區。某市試點顯示,多渠道協同使參保率提升近兩成。成效評估表明,建立動態監測機制與參保行為預測模型,可以大幅提高宣傳資源投放精準度,而政企數據共享帶來的場景化推送,使宣傳轉化效率成倍增長。
參考文獻
[1]曾益,葉琪茂. 就業形態變革下的養老保險參保激勵[J].勞動經濟研究,2025,13(1):50-81.
[2]劉家瑋,吳建林. 新業態背景下網絡平臺靈活就業人員的勞動權益保護問題[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5(1):163-167.
[3]張榮芳. 平等權保障視角下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問題研究[J].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25,40(1):60-73.
[4]馮輝,賀小桐. 平臺靈活就業人員勞動權益保護的立法困境與對策[J].河北學刊,2025,45(1):172-182.
[5]張卿. 健全靈活就業人員參保機制:難點與對策[J].人民論壇,2024(24):54-56.
(作者單位: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社會保險基金結算中心)
作者簡介:郭海霞,1977年4月出生,女,漢族,湖北浠水人,本科,經濟師。研究方向:社會保險擴面工作策略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