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業單位基建項目成本管理,對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保障項目質量、推動單位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本文剖析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基建項目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涵蓋意識淡薄、制度缺陷、人員素質欠佳、信息化滯后以及監管不力等方面,并針對性地從強化意識、完善制度、加強人員培訓與管理、借助信息技術、強化監督機制五個維度提出優化路徑,旨在為行政事業單位基建項目成本管理提供參考,助力其管理水平提升。
行政事業單位肩負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使命,其基建項目的建設質量與成本效益,直接關乎其服務能力與財政資金使用效果。然而,在實際基建項目成本管理進程中,諸多問題阻礙著成本管理目標的達成。因此,深度剖析行政事業單位基建項目成本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探尋有效的優化策略,對其而言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基建項目及其成本管理概述
行政事業單位基建項目是為達成特定目標開展的固定資產投資建設活動,旨在新建、擴建、改建或購置固定資產,進而提升單位服務能力、工作效率與改善工作環境等。其涵蓋范圍廣泛,包括辦公用房、業務用房(如學校、醫院、科研機構的專用建筑)、公共設施(如市政道路、橋梁、公園等)以及設備購置安裝等建設內容。基建項目通常具備公共性、資金來源多樣、建設程序規范、建設周期長且投資規模大等特點。項目成本主要由建筑安裝工程投資支出、設備投資支出、待攤投資支出和項目建設管理費構成。
二、行政事業單位基建項目成本管理現狀
(一)項目決策階段
1.項目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在基建項目立項階段普遍存在“重審批輕論證”的現象。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常流于形式,主要存在三大突出問題:其一,調研深度不夠,部分單位僅依賴二手數據或簡單走訪,未對地質條件、環境影響等關鍵因素進行實地勘察;其二,多方案比選缺失,超過60%的項目僅提供單一建設方案;其三,效益評估失真,部分單位為獲取財政資金支持,刻意夸大社會服務效益指標。例如,某市文化中心項目因未充分論證地下水位影響,施工過程中出現嚴重滲水問題,導致返工成本增加2800萬元。
2.投資估算不準確?,F行投資估算普遍存在“三低現象”:編制依據可靠性低,部分單位仍沿用多年前的材料價格指數;估算方法科學性低,近40%的項目未運用BIM建模等現代技術;估算精度控制低,平均偏差率達±15%。更深層次的問題是行政體系中存在的“釣魚工程”現象——為爭取項目立項,故意壓低初期估算,待項目獲批后通過追加投資突破預算。以某省疾控中心新建項目為例,初期估算2.3億元,實際竣工決算達3.8億元,超支率高達65%。這種系統性偏差嚴重破壞了財政預算的嚴肅性,加劇了政府債務風險。
(二)項目設計階段
1.設計方案優化不夠。設計環節存在明顯的價值工程應用不足問題。設計單位往往采取“保險系數最大化”策略,調研顯示,超過75%的項目未開展正式的設計方案優化評審,造成結構冗余、材料浪費。比如,某市政務服務中心在設計階段未進行節能方案比選,幕墻熱工性能指標超出實際需求30%,增加無效成本860萬元。另外,限額設計執行不到位,部分設計師為規避責任風險,盲目提高設計標準,某縣級醫院住院樓設計荷載標準超出規范要求20%,經測算,直接使主體結構造價提高15%。
2.設計變更頻繁。設計管理失控導致變更率居高不下。行業統計表明,政府投資項目平均設計變更率達23.5%,其中60%以上屬于重大變更。某新區道路工程在施工階段累計發生設計變更127次,變更金額占合同價的19.3%。變更誘因具有典型性:前期勘察深度不足(占38%)、使用單位需求變更(占29%)、設計失誤(占22%)。更為嚴重的是變更審批機制失效,部分行政事業單位通過“化整為零”的方式規避上級審批,某高校實驗樓項目將單次980萬元的變更拆分為12次80萬元以下的變更審批。
(三)項目招投標階段
1.招標文件不完善。招標文件質量直接影響成本控制成效,現存問題呈現“三多三少”特征:通用條款多(占比超75%)、專用條款少;模糊表述多(約40%條款存在歧義)、量化標準少;形式要求多、實質約束少。例如,某市體育場項目招標文件未明確混凝土耐久性指標,中標單位采用低標號混凝土,后期加固花費超500萬元。更嚴重的是,部分招標文件存在排他性條款,某污水處理廠項目在設備參數中設置特定品牌技術指標,導致中標價高出市場價32%。
2.投標報價不規范。投標市場存在嚴重的非理性競爭現象。調研發現,約25%的投標報價存在低于成本價情況,15%的報價存在明顯不平衡報價情況。某市政道路項目中標價較預算下浮36%,施工過程中通過變更簽證等手段使最終結算價反超預算12%。評標方法的缺陷加劇了報價失真,現行經評審的最低投標價法過度強調價格競爭,忽視技術方案合理性。
(四)項目施工階段
1.工程進度款支付不規范。付款管理存在雙重失控風險:超付與拖欠并存。審計數據顯示,28%的項目存在提前支付進度款現象,某安置房項目在工程完成50%時已支付75%合同款,后期出現嚴重工期延誤。另一方面,部分單位設置不合理支付條件,某水利項目以“審計決算”作為支付尾款前提,導致施工單位資金鏈斷裂。核心問題在于支付審核形同虛設,監理單位未嚴格核實施工進度。
2.變更管理不嚴格。工程變更已成為成本失控的主要漏洞。典型案例顯示,某會展中心項目通過“先實施后審批”違規行為累計增加造價1.2億元,其中63%的變更未經正式審批。變更定價機制存在明顯缺陷,85%的變更單價直接采用施工單位報價,未進行市場比價。某地鐵站裝飾工程變更石材單價達招標價的2.3倍,后經審計發現虛高報價問題。更值得警惕的是“設計-施工”利益共同體現象,個別設計單位配合施工單位制造“有利變更”,某橋梁工程通過重復計算拆除工程量虛增決算額870萬元。
(五)項目竣工決算階段
1.竣工決算不及時??⒐Q算滯后已成為普遍存在的難題。財政專項檢查發現,超過50%的項目竣工后6個月內未完成決算,某港口改擴建項目甚至拖延3年未辦理決算。某市區三年基建暫估入賬資金達47億元,直接后果是大量資金長期掛賬。制度性缺陷在于:建設單位缺乏決算動力,財政滯留保證金比例過低(通常3%);施工單位消極配合,某污水處理廠因施工方拖延提交結算資料導致決算延誤14個月。更嚴重的是,拖延決算為違規操作提供了空間,某園區道路工程在竣工兩年后補簽虛假簽證單,虛增工程款1400萬元。
2.決算審核不嚴格。決算審核未能有效發揮最后防線作用。抽樣審計顯示,38%的政府投資項目存在決算多計問題,平均審減率達9.7%。某文化館項目送審金額2.8億元,經審計核減4200萬元。審核失準源于三重失效:監理審核形式化,某安置房項目監理單位對虛報的3800 m2建筑面積未予核減;跟蹤審計缺位,70%的項目未實施過程審計;社會審計獨立性受損,某事務所存在接受施工單位宴請行為,后對虛高材料單價予以認可。更深層次的問題是問責機制缺失,近五年全國僅7%的決算違規案例被追責。
三、基建項目成本管理問題的成因
(一)成本管理意識不足
在行政事業單位基建項目管理中,成本管理意識淡薄具有普遍性。也就是說一些人員還是老腦筋,沒有“換腦筋”,未精準把握成本管理關鍵,明顯體現出對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在工作實踐中更是缺乏主管能動性,毫無積極性可言。這里面的主要原因在于行政事業單位基建項目建設資金長期依賴財政撥款,對成本控制的認識不足,甚至認為行政事業單位通過預算管理已經控制了開支,沒有必要再進行成本管理了。當然,這也與一些行政事業單位本身缺乏成本管理的激勵機制有關。
(二)制度不完善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管理制度不完善肯定是行政事業單位基建項目成本管理問題的重要原因。如果成本管理制度不夠健全,針對性就不強,在實踐中也缺乏可操作性。成本管理制度不完善,使得嚴格執行淪為一句空話。
(三)人員專業能力不足
所有的工作歸根結底都需要人來直接或間接來完成,毫無疑問,人員專業能力的不足必然影響行政事業單位基建項目的成本管理效果。基建項目成本管理涉及工程造價、財務管理、建筑工程等諸多領域的專業知識,而不少行政事業單位的管理人員以及工作人員,在這些方面的專業能力欠缺。部分人員并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成本管理知識的學習與培訓,對于成本管理的相關理論以及方法掌握不足,無法將其有效運用于實際工作中。同時,工作人員經驗不夠豐富同樣也是個問題,基建項目兼具復雜性和獨特性,因此管理人員必須擁有較為豐富的實踐經驗才能勝任。
(四)監督機制缺失
不少行政事業單位并未設立專門針對基建項目的內部監督機構,即便設立了,其監督機制也不健全,而財務人員通常并不熟悉基建項目的工藝流程,僅依靠財務監督難以實現針對項目成本管理的全流程監督。依賴外部監督機制同樣存在局限性。行政事業單位的基建項目通常涉諸多部門以及單位,然而這些部門間的協調配合機制不夠完善,致使外部監督的實際效果也難以達到理想狀態。
(五)信息化水平低
信息化應用水平低限制了行政事業單位基建項目成本管理的效率和精度,信息化技術作為現代化管理的重要工具必須引起重視。然而,許多行政事業單位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相對滯后。由于缺乏資金投入,未搭建專業成本管理信息系統,導致項目成本數據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不夠及時、準確。另外,已有的系統信息共享程度不夠,成本管理信息無法及時傳遞和共享,影響成本管理的整體效果。
四、行政事業單位基建項目成本管理優化路徑
(一)強化成本管理意識
首先,行政事業單位要轉變全員成本管理觀念,通過系統化培訓強化成本意識。培訓的內容包含項目管理、財務以及工程等諸多方面的知識,以便讓員工能夠全面認知曉成本管理的重要意義與具體方法。同時,也需要依據不同崗位員工的實際情況開展具有針對性的培訓,確保員工系統掌握成本管控技能。
其次,行政事業單位需要積極營造出較為濃厚的成本管理文化氛圍,從而促使成本管理意識能夠深入每一位員工心中,使之成為員工的自覺行為。行政事業單位可借助多種方式開展成本管理文化建設,譬如在單位內部專門設置成本管理宣傳欄,定期展示成本管理優秀成果、典型案例及相關知識,以此來進一步增強員工對于成本管理的關注度以及認同感。
(二)完善成本管理制度
行政事業單位應結合自身的實際和基建項目特點,建立健全成本管理制度。這套制度應該涵蓋項目從立項到后續的設計、招標、施工,直至最后的竣工驗收等全生命周期,清晰界定每個階段具體的成本控制流程以及操作標準,使成本管理工作有章可循,進而提升成本管理工作的規范性和科學性。
同時,行政事業單位還應強化內部控制制度建設,以此來保證成本管理工作能夠規范有序地開展,設立專門針對成本管理監督的崗位或相關機構,確保成本管理相關活動合法合規。
(三)加強人員培訓與管理
首先,行政事業單位要著力提升成本管理人員的專業素養。安排成本管理人員參與各類專業培訓課程以及相關學習活動,促使其能夠持續更新自身的專業知識儲備與技能水平。
其次,行政事業單位還應強化項目管理人員的成本管理能力。借助培訓活動以及宣傳工作,行政事業單位應重點強化項目管理人員的專業知識素養和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打造既懂理論又精通實務的復合型專業人才隊伍。同時,行政事業單位也應把成本控制目標融入項目管理人員的績效考核體系,以此來激勵其工作積極性,使之能夠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投身到成本管理工作當中。
(四)借助信息技術手段
首先,行政事業單位應加大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借助信息化技術建立起一套完備的基建項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統,以此來提升成本管理的效率和準確性。這套系統要具備成本數據收集、整理、存儲、分析以及生成報告等一系列功能,進而實現對項目成本全生命周期的有效管理。
其次,行政事業單位應借助信息化手段對項目成本實施動態化的監控與實時分析,從而能夠及時發現并解決問題。同時,該系統還要設置預警功能,當實際支出接近或超出預算閾值時,自動向相關人員發出預警信號。
(五)建立健全監督機制
首先,行政事業單位應推動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深度融合。內部監督是基建項目成本管理的首道防線。而外部監督是對內部監督有效的補充,作為使用財政資金的基建項目,需接受財政部門、審計部門等諸多外部機構的監督檢查。
其次,行政事業單位應引入第三方審計。引入第三方審計,實際上是強化基建項目成本管理監督極為有效的一種手段,第三方審計機構自身具備獨立性的特點,同時也具備專業性優勢,還擁有權威性的特質,其能夠針對項目全流程展開客觀公正的審查工作,并且做出相應評價。
五、結語
強化行政事業單位成本管理水平,對提升項目效益以及節約財政資金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它能夠確保財政資金的合理使用,推動項目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提升,進而保障公共服務功能的高效達成。未來,行政事業單位基建項目成本管理的發展會朝著數字化、智能化以及規范化的方向前行,像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的技術,會深度滲透成本管理各環節,實現精準預算編制、實時成本監控以及動態調控操作。與此同時,隨著成本管理團隊專業化水平的持續提升,成本管理將更重視全生命周期管控,從項目規劃到運營維護實施全過程成本優化,為行政事業單位可持續發展以及公共服務質量提升筑牢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山東省飼料獸藥質量檢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