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50.7;G353.1 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隨著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數字圖書館建設日趨完善,智慧圖書館逐漸成為圖書館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1]。智慧圖書館體系的建設已被明確納入我國“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規劃之中,旨在依托現代信息技術與智能化設備,驅動圖書館行業的智慧化蛻變,全面提升服務效能,為文化強國戰略提供堅實支撐[2]。本研究致力于分析國際視野下智慧圖書館的發展軌跡、研究熱點等,總結其他國家的成功實踐經驗,為我國智慧圖書館的發展提供寶貴的國際視野與本土啟示。
1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本文以Webof ScienceTM(WoS)核心合集作為數據來源,檢索主題為“Smart librar*”or“SmartLibrary\"or“Intelligent librar *”or“Blendedlibrar *”or“ Ubiquitous librar * ”or“Mobile librar * ”or“Library3.0”or“Library4.0”or“Library5.0”,檢索語種為“English”,文獻類型為“Article”,文獻截止時間為2024年12月31日,經過去重和篩選后共獲得120篇樣本文獻。
本文使用CiteSpace和Excel軟件對樣本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智慧圖書館研究的發展情況、區域合作、學科結構、研究路徑和研究熱點等,探討其他國家的成功實踐對我國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相關啟示。
2 研究概況分析
2.1文獻發文量分析
圖1統計了關于國際智慧圖書館研究的120篇文獻的年發文量和總發文量的變化趨勢,根據智慧圖書館樣本文獻的年發文量可以大致將智慧圖書館的發展劃分為以下3個階段,
2.1.1 孕育起步階段(2003—2015年)
智慧圖書館的概念起源于21世紀初的歐洲。芬蘭奧盧大學學者Markus[3]在2003年首次提出了“SmartLibrary”一詞。他認為智慧圖書館是不受空間限制、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動圖書館。但在之后的12年關于智慧圖書館的研究屈指可數,平均每年的發文量不足1篇,相關研究進展相對緩慢。因此,可將這一階段作為該研究領域的孕育起步階段。
2.1.2創立成長階段(2016—2018年)
這一時期智慧圖書館領域相關研究開始顯著增多,由2016年的2篇快速增長至2018年的12篇,研究熱度逐漸攀升,年平均發文量也上升至5篇。可見,在這一階段該領域逐漸吸引了國際學者的關注,其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開始得到國際學界重視。
2.1.3 持續發展階段(2019年至今)
這一階段智慧圖書館領域的發文量雖有波動,整體仍維持較高水平,年均發文量超過16篇,在2022
年達到歷史最高水平(22篇)。這一趨勢反映出眾多學者圍繞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智慧圖書館研究
逐漸成了的重要學術研究方向,其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價值得到了國際學界的普遍認可。

2.2主要地區合作分布
由表1可知,智慧圖書館研究呈現出明顯的地域集中特征。其中,中國大陸以 51% 的占比位居首位,顯示出該地區在該研究領域的主導地位;美國( 12% )和巴基斯坦 (9% )分別位列第二和第三;中國臺灣地區 (8%) 緊隨其后。其他貢獻較為顯著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日本、英國、澳大利亞、印度(各占 4% ),韓國和沙特阿拉伯(各占 3% )。這一分布格局反映了智慧圖書館研究在全球范圍內的不均衡發展態勢。

圖2展示了2003—2024年智慧圖書館研究領域的區域合作網絡圖譜。圖2中節點圓圈外圈呈黑色表示該節點具有顯著的中心性,外圈寬度與節點中心性程度成正相關,外圈越粗表明學術影響力越高[4]由此可見,中國(People’sRepublicofChina)、英國(England)和巴基斯坦(Pakistan)是影響力較為顯著的幾個國家,其中發表文獻的中心性最高的國家是巴基斯坦,說明該國的學者積極地與其他國家學者開展合作研究。

從國家突現結果來看(見圖3),芬蘭是最早開始對智慧圖書館領域展開研究的國家,時間可以追溯到2003一2004年,其突現強度也較為可觀,表明芬蘭在這2年間對智慧圖書館展開了研究。從突現強度來看,相比其他區域歐洲和亞洲國家研究有著更長的突現時長和更高突現值,表明歐洲和亞洲地區國家在該領域的研究時間較久、研究成果也相對較多。此外,韓國和尼日利亞先后在2022年和2023年開始出現突現并且持續到2024年,在未來幾年這兩個國家有可能對智慧圖書館領域保持關注。
2.3學科知識結構分布
智慧圖書館研究領域在全球范圍上涵蓋了33個不同的學科,發文量居前5的學科依次是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Information Science amp; Library Science)、計算機科學信息系統(ComputerScience,InformationSystems)、計算機科學理論與方法(Computer Science,Theoryamp;Methods)、電氣與電子工程(Engineering,
Electricalamp; Electronic)和工程多學科(Engineering,Multidisciplinary),如表2所示。此外,電氣與電子工程(Engineering,Electricalamp;Electronic)的中心性超過了0.2,說明在該領域的研究與其他學科有著較緊密的聯系,成了多學科聯動的紐帶。

通過智慧圖書館研究共現學科分類圖,可以看出智慧圖書館研究主要由3個核心學科群組成:一是圖書情報學科群,包括信息科學與圖書館學(InformationScience amp; LibraryScience)、計算機信息系統(ComputerScience,InformationSystems)等;二是計算機科學學科群,涵蓋計算機理論與方法(ComputerScience,Theoryamp;Methods)、硬件架構(ComputerScience,Hardware,Architecture)和軟件工程(Computer
Science,SoftwareEngineering)等;三是電子通信學科群,主要涉及電氣電子工程(Engineering,Electricalamp;Electronic)、電信技術(Telecommunications)、量子科技(Quant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光學(Optics)等(見圖4)。這3個領域在共現中有著較強的鏈接,相互之間結合緊密,表明研究者有明顯跨學科研究取向。

3研究趨勢
3.1文獻共被引分析
通過文獻共被引分析有助于了解智慧圖書館涉及各學科的背景概要、學科間的滲透和發展趨勢。智慧圖書館研究的文獻共被引分析圖譜,其中共包括322個節點,868條鏈接,網絡密度為0.0168,模塊化
Q值為0.8743,聚類輪廓值MS為0.9428。一般而言, Qgt;0.3 意味著聚類結構顯著, MSgt;0.7 則表明聚類是令人信服的。
通過對前10篇高頻被引文獻(見表3)和共被引網絡中的強聯通性文獻分析,可以發現智慧圖書館領域研究的主要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
一是智慧圖書館建設。學者探討了什么是智慧圖書館,智慧是一種吸引人的特性,智慧的概念同樣適用于以用戶為主要吸引力要素的圖書館。有學者認為智慧圖書館是在實現圖書館全面信息化的基礎上,對圖書及相關數據以及數字和空間資源的整合[5]。智慧圖書館實際上是針對圖書館的所有要素和活動的智慧化,從圖書館的設施到讀者服務乃至圖書館的各種幕后活動。
二是智慧圖書館應用。有學者關注智慧圖書館接受度和使用率,為此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建立了擴展技術模型、結構方程模型7等模型,以調查智慧圖書館的接受度和影響智慧圖書館應用的因素。研究表明,用戶技術接受度受到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社會影響等多維度因素的顯著影響。此外,研究還發現圖書館員的專業素養、技術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以及組織管理制度的適配性等環境因素也在智慧圖書館應用過程中發揮著關鍵作用。

3.2 研究演進路徑
國際智慧圖書館發展大概經歷了3個階段,可以梳理21世紀國際智慧圖書館研究路徑演進。
3.2.1 孕育起步階段(2003—2015年)
學者對智慧圖書館的研究主要聚焦在移動圖書館(Mobilelibrary)數字圖書館(Digitallibrary)、移動設備(Mobiledevice)、移動學習(Mobilelearning)和技術(Technology)等,關鍵詞數量較少且分布較為分散。可見,這一階段研究并不連續,側重于研究圖書館的數字化與信息資源整合。圖書館數字化是指將傳統的紙質圖書、期刊等文獻資源轉化為數字形式,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存儲、傳播和利用的過程。信息資源整合是指將不同來源、不同格式、不同內容的信息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統一、有序的信息資源體系,以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服務質量。
3.2.2創立成長階段(2016—2018年)
隨著越來越多的學者關注智慧圖書館領域,本階段研究相關的關鍵詞也變得愈加豐富,包括了行為(Behavior)、應用(Adoption)、服務(Service)、系統(System)、大數據(BigData)、信息需求(Informationneeds)、圖書館服務(Libraryservices)學術圖書館(Academic libraries)、模型(Model)、設計(Design)、網絡(Internet)等,時間線上關鍵詞的密度較上一階段有顯著增加,關鍵詞分布相對集中。表明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本階段智慧圖書館開始利用信息技術對讀者的行為、接受度和需求等進行分析。通過這些數據,圖書館能夠更好地了解讀者的需求和使用習慣,從而設計個性化的服務,幫助讀者更快找到所需資源,提升讀者的閱讀體驗。
3.2.3 持續發展階段(2019年至今)
這一階段對智慧圖書館的研究更加深入,研究的話題覆蓋了算法(Algorithm)、增強現實(Augmentedreality)、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教育融合(Educational integration)、深度學習(Deep leaning)、3D地圖(
)、情景意識(Situationawareness)、區塊鏈(Blockchain)、物聯網(Internetofthings)、用戶接受度(Useracceptance)等,關鍵詞數量較多,在時間線上均勻分布。可以看出,本階段學者們對智慧圖書館關注程度較高,已形成學術熱點。本階段增強現實、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在智慧圖書館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不僅為讀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咨詢服務,而且有交互性、沉浸感和多元化等更加豐富的閱讀體驗。
3.3研究熱點
對關鍵詞進行聚類分析,可以發現對智慧圖書館研究集中在“智慧化服務”“數字資源管理與整合”和“技術創新與應用探索\"3個熱點領域(見表4)。
熱點一:智能化服務,主要包括智能檢索、智能推薦、智能咨詢等幾個方面,推動提升圖書館的智能化服務水平。例如,通過構建高效的數字資源管理體系,提高數字資源的可用性和安全性;利用智能推薦系統,根據讀者的閱讀習慣和興趣偏好,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的閱讀推薦;利用智能咨詢機器人,為讀者提供24小時的在線咨詢服務等。
熱點二:數字資源管理與整合是智慧圖書館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管理和整合水平直接影響到圖書館的服務質量和效率。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如何構建完善的數字資源管理體系,提高數字資源的組織、存儲、檢索和利用效率;如何整合不同類型的數字資源,實現跨區域的資源共享和互通等方面。
熱點三:技術創新與應用探索,主要探討將新技術應用于智慧圖書館的建設和服務中。如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圖書的智能化管理和追蹤;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深入了解讀者的需求和行為習慣。同時,也關注于如何探索新的服務模式和應用場景,如虛擬現實技術在閱讀體驗中的應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在智能咨詢中的應用等。

4本土啟示
4.1用戶需求驅動服務創新
國際智慧圖書館研究強調以用戶為中心,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深入分析用戶行為,為讀者提供個性化服務。我國智慧圖書館建設應更加關注用戶需求,特別是在多語言、多文化背景下,探索如何滿足不同群體的知識獲取需求,拓展智慧圖書館在社區教育、文化傳承等領域的服務功能,使其成為提升公眾素養和文化認同的重要平臺。
4.2技術融合與本土化應用
國際智慧圖書館研究在技術應用方面展現出多樣性和融合性,如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技術已廣泛應用于圖書館管理中,實現資源管理智能化,為本土研究提供了技術路徑參考。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應結合國情,探索適合本土的技術解決方案,特別是在中小城市和農村地區,如何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推動智慧圖書館建設是需要重點研究的課題。本土研究應關注技術在不同場景中的創新應用,如鄉村振興、教育扶貧等領域。
4.3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
隨著智慧圖書館數據驅動特征的增強,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成為國際研究的重要議題。歐洲國家在智慧圖書館建設中嚴格遵循《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與合法使用[8]。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在推動數據驅動服務的同時,必須更加重視數據倫理問題,平衡好數據利用與隱私保護之間的關系,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和技術保障體系,通過加密算法、匿名化處理等手段降低數據泄漏風險。
4.4跨學科合作與國際交流
國際智慧圖書館研究注重跨學科合作與國際化交流,多學科團隊的合作為理論創新和實踐突破提供了重要支撐。例如,美國和英國的研究團隊通常由圖書館學、計算機科學、社會學等多領域專家組成。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同樣應加強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合作,積極參與國際學術交流,學習成功實踐經驗,推動我國智慧圖書館研究成果走向世界,提升我國智慧圖書館領域國際影響力。
5結語
本文通過對國際智慧圖書館研究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歸納出國際智慧圖書館研究的研究發展、區域合作、學科結構、研究熱點和本土啟示等,可為我國的智慧圖書館體系建設提供寶貴國際視野。但由于數據庫文獻有限且樣本文獻為手工篩選,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楊善茜.智慧圖書館標準體系構建研究[J].江蘇科技信息,2025(4):117-121,126.
[2]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部關于印發《“十四 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的通知:文旅公共 發[2021]64號[EB/OL].(2021-06-10)[2025-02- 14]. htps://www. gov. cn/zhengce/zhengceku/2021- 06/23/content_5620456.htm.
[3]AITTOLAM,RYHaNEN T,OJALA T. Smart library:location -aware mobile library service[J].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2003(5) :411-416.
[4]CHEN C.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the American Society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3) :359-377.
[5]FARKHARI F,CheshmehSohrabi M,KarshenasH. Smart library :reflections on concepts,aspects and technologies[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2024(4) :1-23.
[6]RAFIQUE H,ALMAGRABI A O,SHAMIM A,et al. Investigating the acceptance of mobile library applications with an extended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J].Computers amp; Education,2020(3) :103732.
[7]RAFIQUE H,ANWER F,SHAMIMA,et al. Factors affecting acceptance of mobile libraryapplications :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J]. Libri,2018(2) :99-112.
[8]LiH,YuL,HeW.The impact ofGDPR on global technologydevelopment[J].JournalofGlob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9(1) :1-6.
(編輯姚鑫)
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hotspots of international smart library
WANG Yanmei (Sun Yat-sen memorial Library, Zhongshan 5284O3,China)
Abstract:This research takes12Oarticlesonthe topic of smart libraries included in thecorecollectionof Web of Science 10 databa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adopts the method of bibliometric analysis to sort out and analyze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regional cooperation,discipline structure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smart librariesunder th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and summarizes the successful practices of smart library research inother countries to provide valuabl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local inspir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library system in China.
Key words: smart library; development trajectory; research hotspots; CiteSp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