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37.5 文獻標志碼:A
0前言
隨著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新時代的學術出版業正經歷著深刻變革,這些變革不僅體現在出版技術的革新上,更體現在學術出版流程、管理模式及傳播方式、人才建設的深度變革中。科技期刊是知識生產與傳播的重要載體,其作為學術出版產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正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和挑戰。高質量發展是科技期刊應對這些機遇與挑戰的關鍵路徑,亦是其行穩致遠的必由之路。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指出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1]。因此,科技期刊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推動新時代出版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亦為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2]
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編輯人才的支撐,后者不僅是學術內容的守護者,更是學術傳播創新的推動者。在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新的時代背景下,科技期刊編輯除應具備傳統的學術素養外,還應具備較高的數智素養和創新素養以適應技術浪潮帶來的沖擊[3]。編輯人員只有不斷提升數智化工具的操作能力,深刻理解融合出版的內涵,并具備推動學術傳播廣度和深度的能力,才能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因此,培養適應新質生產力要求的高素質科技期刊編輯人才成為推動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本文將從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出發,探討科技期刊編輯人才的核心能力需求,并提出具體的培養路徑。
1新質生產力對科技期刊出版的影響
1.1新質生產力的內涵及其對科技期刊出版的影響
新質生產力是指在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科技的推動下,生產要素的配置方式發生革命性變化,從而顯著提升全要素生產率的先進生產力質態[4]。新質生產力并不僅限于技術升級,還包括通過創新方式重新組織生產的過程,其核心在于通過數智化手段提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配置效率[5]。對科技期刊出版而言,這種變化的表現形式即技術與內容、生產與傳播、創新與管理的綜合性變革。新質生產力的核心特征在于其對技術、數據和人才的全面整合,通過不斷提升生產工具和方法來優化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產業的高質量轉型升級[6。在這一轉型過程中,科技期刊出版的每個環節都受到了深刻影響,包括辦刊及服務模式、內容生產及傳播方式、流程管理及人才建設等方面[3]
1.2新質生產力視角下科技期刊出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新質生產力作為一種以創新為主導,融合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新型生產模式,其通過理念提升、技術改造、實踐驅動賦能科技期刊,全面提升科技期刊辦刊質量、效率和水平,給科技期刊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7]。首先,數字化與數智化的深度融合使科技期刊出版流程更加高效,人工智能技術在稿件篩選、查重和格式排版等方面的應用顯著提升了出版效率;其次,融合出版使得科技期刊內容得以通過多種數字化媒介形式傳播到更廣泛的受眾群體,增加了內容的可達性和傳播效果;最后,智能化管理系統提升了科技期刊出版的整體效率,使得編輯人員可以更加專注于內容的深度加工和創新性策劃,從而為學術出版提供更高質量的內容支持[3.8-9]
然而,在賦能科技期刊發展的同時,新質生產力對出版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等要素均提出了新要求,也給科技期刊的發展帶來新的挑戰,尤其是在編輯人才的培養方面。首先,編輯人員需要快速適應新技術的變化,并能有效應用這些技術來優化工作流程,提高期刊內容的質量和影響力:其次,隨著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編輯需要不斷學習和掌握新的技術,提升自身的數智素養,以應對學術出版業在融合出版、多樣化傳播和全球化競爭中的挑戰[3.10]。培養能夠勝任數智化和多元化傳播的高素質編輯,是當前科技期刊出版業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之一。
2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高素質科技期刊編輯人才應具備的核心能力
2.1數智素養
隨著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在出版行業中的不斷滲透,編輯人員為滿足工作需求必須具備較高的數智素養,來應對數字化、智能化的出版生產活動。一方面,編輯的數智素養體現在熟練掌握各種數字化工具和人工智能、云計算、物聯網等數智技術以及對大數據的分析能力等,并利用這些技術和能力高效地完成編輯全流程工作。比如利用數據工具挖掘學術熱點,分析學術趨勢,從而為期刊的選題策劃和內容優化提供科學依據等。另一方面,編輯要注重培育并形成自身的數智思維,這是“數智化”發展進程中編輯新型勞動理念的集中體現,在編輯數智素養體系中居于引領地位,具有指導實踐的重要功能。此外,數智倫理也是編輯數智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常稿件處理流程中,編輯應嚴守學術誠信的防線,嚴格執行“三審三校”及同行評議制度,把好內容關;在利用各類數智技術收集、使用和處理信息時,編輯要確保信息的準確性并注意對國家安全及個人隱私的保護,對數據來源、處理過程以及各類信息所涉及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等應保持高度警覺,確保出版內容的可靠性和合法性,以維護學術出版的公信力[10]
2.2 創新能力
創新是推動科技進步和學術傳播的核心動力,也是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不竭動力。新質生產力背景下,科技期刊編輯應積極面對和接受新技術帶來的工作方式變革,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接受、主動學習,并通過創新的方法和手段不斷促進期刊內容和形式創新,從而為讀者提供更有價值的學術成果,提升期刊的學術質量和影響力。科技期刊編輯的創新能力首先體現在需具備敏銳的學術洞察力,能識別出學術研究中的創新點,并通過專題策劃和組約稿件來推動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11]。如在了解不同學科基礎知識的基礎上,編輯應善于發現學科交叉的創新點,并策劃多學科交叉相關的專題,促進學術界不同領域之間的交流合作,從而推動知識的進步和學科的交叉融合。另外,創新能力還體現在編校過程中應具備敢于突破常規的勇氣,通過不斷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內容呈現形式,深入挖掘和充分展現稿件中的創新元素和成果,并敢于組約、錄用具有創新性觀點的稿件。
2.3多元媒介運營能力
在新質生產力的推動和引領下,出版行業向更高效、更高質、更智能的方向發展。通過新質生產力在內容建設、先進技術、創新管理等維度的賦能,傳統期刊出版不斷向全媒體出版方式轉型[12]。在全媒體時代,期刊內容載體、傳播介質及傳播途徑日益多元化,為應對這一變化,科技期刊編輯除需具備傳統出版模式下的相關能力外,還須掌握互聯網技術,并熟請市場經營與運作,成為具備多元媒介運營能力的復合型編輯人才,從而靈活地將學術內容通過多種傳播渠道傳達給目標受眾[13]。例如,通過運營社交媒體、搭建學術平臺和舉辦在線講座等多種方式,科技期刊編輯可以大幅提高期刊可見度和學術影響力,吸引更多讀者和研究者了解期刊、提供稿件或開展其他合作。這種多元媒介的傳播方式,不僅能增加學術內容的曝光度,還能有效提升期刊的學術品牌和影響力。
在運營多元媒介過程中,編輯還需具備媒介內容策劃、平臺管理及用戶互動的能力[14]。除需熟悉各類新媒體平臺的運作機制外,還需根據期刊的學科特色和受眾特點,設計適合的內容和傳播策略。通過多渠道的傳播,編輯可以實現對期刊內容的廣泛推廣,從而增加學術成果的影響力和應用價值。
2.4團隊合作與溝通能力
編輯工作離不開團隊合作和有效的溝通。編輯人員需要與作者、審稿人以及其他編輯進行密切的協作,確保稿件在質量、時效等方面達到出版要求。良好的溝通能力使編輯能有效地處理作者的反饋意見,同時也能在審稿過程中協調好專家的建議,從而推動整個出版流程的順利進行。團隊合作還體現在跨部門的協調中,特別是在融合出版和數智化轉型的過程中,編輯需要與技術團隊、市場推廣團隊緊密合作,以確保出版流程的每個環節都順利銜接,并實現最終的出版目標。通過有效的團隊合作,編輯人員能夠更好地整合不同部門的資源,共同提升期刊的出版質量和學術影響力[15]
3新質生產力視角下高素質科技期刊編輯人才培養路徑思考
在新質生產力發展視域下,數字化技術及新媒體等新興技術逐漸滲透到科技期刊出版過程中,編輯人員業務能力、經營能力以及服務能力均受到比以往更加嚴格的考驗,編輯人才培養及隊伍建設面臨更為復雜和嚴峻的挑戰。在此背景下,科技期刊出版單位需加強對編輯隊伍建設的重視,并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特點及實際情況積極謀劃編輯人才培養路徑,以促進編輯人員在業務、經營和服務等方面的全方位發展,來適應新質生產力時代的需求[16]
3.1提升學術與數智素養
新時代科技期刊的發展對編輯的學術素養和數智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編輯不僅要掌握專業的編輯技能,還需具備一定的學術研究能力和數智化工具的應用能力。出版單位可通過學術講座、專題培訓、學術交流等活動,幫助編輯提高學術素養,擴展其知識面和學科理解能力。同時,出版單位還可通過培訓和技能學習,幫助編輯掌握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技術,以便在內容策劃、數據分析和受眾研究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3.2構建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新媒體時代下,科技期刊編輯需要具備傳統出版與新媒體運營的雙重技能。期刊出版單位應推行跨界學習和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通過在職培訓、崗位輪換等方式,幫助編輯在內容組織、生產管理和市場推廣等方面全面發展,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編輯人才。通過崗位輪換,編輯可以在不同部門學習,從而增強應對不同出版需求的能力,培養多元化技能。
3.3完善激勵與職業發展規劃
高素質編輯人才的培養不僅依賴于知識和技能的提升,還需要科學有效的激勵和職業發展規劃作為保障。科技期刊出版單位應建立健全的人才激勵政策,設置合理的職業普升渠道和績效激勵措施,鼓勵編輯不斷進取、提升自我。如可通過設立年度優秀編輯獎、創新項自獎等榮譽,增強編輯的職業認同感和責任感。同時,出版單位應幫助每位編輯制定清晰的職業發展路徑,明確不同階段的職業目標和所需技能,幫助其明確自身的發展方向。
3.4強化實踐與跨部門合作能力
實踐與創新是編輯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期刊出版單位可以通過項自驅動的方式,讓編輯在實際工作中應用所學知識與技能,進行具體的選題策劃、稿件審讀、出版流程管理等工作,從而在實踐中提升能力。出版單位應建立跨部門合作與交流機制,鼓勵編輯與市場推廣、技術部門等進行定期交流合作,以提升編輯的溝通能力和整體項目管理能力。
3.5增強國際視野與社會責任意識
隨著科技期刊走向國際市場,編輯需要具備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出版單位應為編輯提供國際學術交流的機會,如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與國外同行合作等,通過與國際接軌的方式,提升編輯的國際化水平。同時,編輯作為內容的把關人,必須確保出版內容的真實性、科學性和社會價值。因此,科技期刊出版單位應加強對編輯職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的教育,幫助其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價值觀,增強其社會責任感。
4結語
在新質生產力的背景下,編輯人員不僅要具備傳統出版模式下的學術和編輯素養,還需要具備數智化素養、創新精神及多元媒介運營等方面的能力以適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求。在新質生產力的驅動下,科技期刊編輯人才的培養不僅是出版行業發展的需要,更是整個學術界繁榮與創新的基石。編輯的成長不僅關系個人職業的成功,也直接影響科技期刊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因此,期刊出版單位應不斷探索和創新編輯人才培養路徑,從多方面、多角度為編輯提供支持,幫助其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從而為科技期刊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新華社.第一觀察|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到“新質生
產力\"[EB/OL].(2023-09-10)[2025-01-20].https://www.xinhuanet.com/2023-09/10/c_1129855743.htm.
[2]侯擘,牛壯壯.新質生產力賦能出版要素創新:以沉浸式出版融合項目策劃為例[J].中國出版,2024(14):42-45.
[3]劉豐偉.適應新質生產力:學術期刊編輯的角色重塑與職業素養提升[J].傳播與版權,2024(15):5-8.
[4]張林,蒲清平.新質生產力的內涵特征、理論創新與價值意蘊[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 :137-148.
[5]周文,許凌云.論新質生產力:內涵特征與重要著力點[J].改革,2023(10):1-13.
[6]張莉,王海燕,嚴美娟.新質生產力賦能我國科技期刊高質量發展的價值意蘊及其實踐路徑[J].編輯學報,2024(5):485-490.
[7]劉建生.科技期刊與新質生產力的雙向賦能:兼談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科技期刊的文化定位與使命[J].數字出版研究,2024(3):1-7.
[8]張吉華,馮衛.新質生產力賦能農業期刊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探索[J].傳播與版權,2024(20):14-18.
[9]陳少志,白永星.以新質生產力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視角[J].出版與印刷,2024(2):14-24.
[10]方卿,李佰玨.新質生產力視角下編輯數智素養的內涵、價值和培育[J].出版與印刷,2024(2):2-13.[11]王志標.新時代學術期刊編輯的職業精神及其培育路徑[J].科技與出版,2024(3):144-152.
[12]張新新,周姝伶.新質生產力推動全媒體出版傳播體系構建:推動出版深度融合發展的新要素新動能新路徑[J].中國編輯,2024(6):11-20.
[13]劉德生,俞敏.新媒體環境中科技期刊編輯人才培養的探索研究[J].編輯學報,2018(3):319-322
[14]劉清海.全媒體出版對科技期刊編輯角色的影響及其應對策略[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2(2):278-281.
[15]郭斌璞.媒體編輯協同工作與流程優化[J].中國報業,2024(17):120-121.
[16]馬永祥.出版新業態下編輯人才隊伍建設的創新路徑[J].采寫編,2024(3):143-145.
(編輯李春燕)
Reflections on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training pathways of editorial talents in scientific journ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form productivity
DENG Yao,WANG Wei * (Editorial Office of Chinese Journal of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Jiangsu Institute of Schistosomiasis, Wuxi 214064, China)
Abstract:New-form productivity hasempowered the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journals butalsobroughtnew challenges,especiallintheareaof editorial talentcultivation.Under thecontextofnew-form productivity,editorial staff are notonlyrequiredto possess academicandeditorialqualities underthe traditionalpublishing model,but also need to have digital intellgence literacy,innovative spirit,and capabilities in multi-media operation toadapt to he development needs of the new era.Journal publishing organizations should continuously explore and innovate pathways for cultivating editorial talents,andsupport editors in multiple aspects and from various angles,such as enhancing academicanddigital inteligence literacy,buildingacompositetalent training system,improving incentivesandcareer development plans,strengthening practical andcross-departmental cooperation capabilities,andenhancing international vision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awareness.This helps editors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ir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to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future academic publishing.
Key words:new-form productivity;scientific journals;editorial talentcultivation;digital inteligence literacy; innovation capability;multi-media ope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