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3-33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2.068
河池市地處廣西西北部、云貴高原東延伸部分,總面積3.35萬 km2 。河池市屬低緯度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河池市地理環境復雜,山地眾多,平地稀少,喀斯特地貌區域2.18萬 km2 ,占總面積的 65.74% ,在廣西各市中比例最高。這種地形特征導致河池市大多數縣區人均耕地面積非常有限,不足 0.02hm2 。同時,河池市除宜州區外的10個縣均被國家列為滇桂黔石漠化治理區域,石漠化土地面積高達72.3萬 hm2 ,占廣西石漠化總面積的 35% 。在這樣的條件下,探索和應用現代化種植技術對于推動河池市的農業發展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還能夠在有限的耕地上實現更高的產出,從而推動當地農業可持續發展。
1 河池市農業生產概況
2023年,河池市糧食種植面積達25.28萬 hm2 ,糧食總產量91.27萬t,其中稻谷產量最高,為48.12萬t,同比增長 0.5% 。除糧食作物外,河池市大力發展經濟作物種植,2023年油料作物面積擴大至1.94萬 hm2 比2022年增加0.23萬 hm2; :甘蔗種植面積達5.19萬 hm2 同比增加0.09萬 hm2 。同時,河池市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和特色種植業,蔬菜及食用菌種植面積達11.59萬 hm2 ,較2022年新增0.36萬 hm2 ;桑園面積擴大至6.37萬 hm2 ,同比增加0.11萬 hm2 。總體而言,河池市農業生產呈現穩中有升態勢,但糧食作物產量增幅不大,單位面積產量水平仍有提升空間。充分利用當地自然條件,積極推廣應用現代化種植技術,將有助于持續增強河池市的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2 河池市主要應用的現代化種植技術
2.1機耕飛播技術
機耕飛播技術是河池市推廣應用的一項重要現代化種植技術,該技術將大型拖拉機深耕整地和無人機高空精準撒播兩個主要環節進行了結合。在深耕整地階段,利用大型拖拉機對種植地進行反復深翻、耙平和壓實作業。這一過程不僅能將秸稈徹底覆蓋掩埋,還能疏松 25cm 以上的土層,有效改善土壤的通氣性和保肥保水能力。同時,根據土壤實際情況,在整地過程中施入基肥,為作物生長奠定良好基礎。播種作業則由無人機完成[。無人機配備了精準導航系統和高精度施肥裝置,能夠按照預設路線飛行,并將種子均勻撒播于指定區域。相比人工播種,無人機飛播不僅效率更高、撒播更加均勻,還能大幅節省種子和人工成本。金城江區的試點結果顯示,采用機耕飛播技術,每 667m2 可節約種子 3kg 、肥料 10kg 以上,總體成本降低約 30% 。
2.2 無土栽培技術
無土栽培技術是河池市現代化設施農業的典型代表,在金城江區“紅色鳳飛”田園綜合體的食用菌大棚中得到廣泛應用。這項技術是一種在無土基質或營養液體中進行作物栽培的水培方式。在食用菌大棚中,無土栽培技術主要使用經過高溫滅菌處理的棉籽殼、鋸木屑等農林廢棄物作為基質。這些材料被裝人特制的塑料菌袋中,然后在無菌環境下接種優良菌種。待菌絲擴散至整個基質后,即可誘導子實體形成。這種栽培方式下整個栽培周期都不需要添加土壤,大大降低了病蟲害發生風險和重金屬污染風險。同時,大棚內完善的保溫保濕設施能為食用菌生長創造穩定、理想的條件,實現食用菌的標準化規模生產。
2.3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
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是河池市推廣的一種創新型現代化種植模式,旨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綜合經濟效益。這種模式采用3行大豆與2行玉米交替帶狀種植的方式,巧妙地利用了兩種作物的生育特性差異。大豆生長期長且株型矮小,而玉米生育期相對較短且株型高大。這種搭配使兩種作物能夠互補共存。大豆可以在玉米行間生長,同時利用玉米形成的遮陰環境抑制雜草生長;玉米則可以利用大豆根系固定的氮素,從而降低對氮肥的需求量[2。這種種植方式充分利用光照、水分等自然資源,實現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有助于實現“豐產豐收”的目標。
2.4其他技術
河池市在推廣機耕飛播、無土栽培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技術的同時,積極采用多種其他現代化種植技術,以全面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對土壤進行科學檢測和分析,確定最適宜的肥料配方和施用量,既避免了營養過剩或匱乏的問題,又提高了肥料的利用效率。設施農業技術,如日光溫室大棚,為農作物創造了可控的生長環境,有效延長了作物的生長期與供應期,擴大了種植范圍。物聯網與大數據應用技術的引入,使得農業生產更加智能化。傳感器、遙感器等設備,可以實時監測種植環境和作物生長狀況。同時,利用大數據模型,能進行智能決策,指導精準管理。
3 河池市現代化種植技術應用面臨的問題
3.1農業技術推廣體系不健全
河池市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相對滯后,難以滿足現代化種植技術普及應用的需求。1)推廣力量分散。推廣力量分散在農業農村、林業、水利等多個部門,缺乏統一協調和整體規劃。不同部門之間信息共享不暢,資源整合不足,導致推廣工作重復或存在盲區。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基層推廣部門的合作機制也不健全,科研成果轉化率低,難以滿足基層農業生產的實際需求。2)推廣模式單一落后。傳統的走村入戶的推廣方式流于形式,新興媒體等新型渠道利用率不高,難以將技術知識直觀生動地傳授給農戶。3)技術推廣缺乏連續性。當前的推廣工作往往是短期性、運動式的,缺乏系統性和連續性。技術推廣人員通常只進行一次性的技術培訓或示范,缺乏后續的跟蹤指導和效果評估,影響了推廣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3.2 示范引領帶動不足
目前,河池市現代農業園區分散零星,規模普遍偏小,基礎設施條件相對落后,無法集中展示農業現代化優勢技術。同時,這些園區在布局上缺乏科學統籌,功能定位不夠明確,無法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部分園區更多停留在單一技術推廣層面,缺乏新技術新模式的集成創新探索,難以滿足現代農業發展需求。此外,園區內科研力量薄弱,應用技術與理論研究脫節,農戶無法及時獲取最新農業科技成果,技術應用也難以得到精準指導。
3.3社會資本投入有限
河池市現代化種植技術推廣缺乏足夠的社會資本投入,制約了相關工作的深入開展。現有財政資金投入有限,難以支撐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研發。政策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缺乏針對性的優惠措施,社會資本特別是大型企業參與農業現代化的積極性不高。同時,河池市農業現代化建設整體前景不甚明朗,盈利模式尚不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資本的介入意愿。缺乏充足的資金投入,不利于先進適用技術的推廣應用。
3.4專業技術人才短缺
河池市農業現代化發展受到專業技術人才匱乏的嚴重制約。高素質農民和農技人員數量不足,大部分從業者仍停留在傳統經驗層面,難以完全掌握和駕馭現代化種植技術。同時,缺乏對應用型復合人才的系統培養,產學研用結合不夠緊密,人才培養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存在一定脫節。此外,河池市的農業科技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有待完善,科研人員流失較為嚴重,很多只是短期駐點指導,無法形成長期的技術服務和創新支撐。
4對策建議
4.1健全推廣網絡,增強技術服務
河池市應進一步健全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增強現代化種植技術的推廣服務能力。1)建立統一協調機制。成立跨部門的農業技術推廣協調委員會,由市委主導,整合農業農村、林業、水利等相關部門的推廣資源。制定統一的推廣規劃和工作標準,明確各部門職責,避免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構建農業技術推廣信息共享系統,實現各部門間的信息互通和資源共享。同時,建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與基層推廣部門的長效合作機制,并設立聯合研發中心,鼓勵科研人員深人基層,開展針對性研究;建立科研成果轉化基金,支持實用技術的示范和推廣。此外,定期組織科研人員與基層推廣人員進行交流,提高科研成果的實用性和轉化率。2)創新推廣模式及內容。充分利用新興媒體,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更加直觀生動地向農戶傳授先進種植技術。推廣內容需要與時俱進,在推廣機耕飛播、無土栽培等成熟技術的同時,及時吸納基因編輯技術、農業物聯網技術等新興技術,緊跟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前沿趨勢。3)建立長效推廣機制。制定長期推廣計劃,確保技術推廣的持續性和系統性。建立技術推廣跟蹤反饋制度,定期回訪農戶,了解技術應用情況,及時解決實際問題[3]。同時,完善推廣效果評估體系,科學評價推廣成效,不斷優化推廣策略。還要建立激勵機制,對推廣成效顯著的人員和團隊給予獎勵,調動各方積極性。
4.2打造示范園區,發揮引領作用
河池市應著力打造一批現代農業示范園區,充分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示范園區可集中布局在金城江區、宜州區等主要農業生產區域,要求規模大、條件較為優越,以充分展示現代化種植技術的優勢。在示范園區內,重點推廣機械化作業、設施種植、物聯網監控等先進適用技術,同時探索新技術新模式的集成創新,將技術的實踐應用和科研攻關有機結合。這些園區不僅可作為現代農業技術的樣板,方便農戶學習借鑒,還可作為科技人員的試驗田,加強科研創新與當地農業生產的對接互動[4。通過定期舉辦現場觀摩會、培訓班等活動,示范園區可以直觀生動地向農戶展示先進技術的應用效果,提高其接受度。
4.3優化政策環境,鼓勵資本投入
河池市應積極營造有利于現代化種植技術推廣應用的政策環境,鼓勵和吸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通過出臺扶持優惠政策,從財稅、用地、信貸等方面給予支持,降低企業參與農業現代化建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時,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力度,設立專項資金扶持農業科技創新,為現代化種植技術的研發和推廣提供資金保障[5]。為進一步激發社會資本的活力,河池市還可以放寬市場準入,鼓勵社會資本以多種方式介入農業現代化進程。政府可以與企業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共同推動示范園區、科技孵化基地等項目的建設和運營。通過實施以上舉措,河池市可以營造一個更加開放、友好的政策環境,促進社會資本的積極參與。這不僅能加速農業現代化進程,還能推動現代化種植技術在更廣泛的范圍內得到應用,最終實現農業生產效率和質量的全面提升。
4.4深化產教融合,壯大技術隊伍
河池市應充分利用其區位優勢,深化產教融合,加強與高等院校的合作,培養掌握現代農業理論和實操技能的復合型人才。這種合作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展開,如在河池市設立實訓基地,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相結合,培養適應現代農業需求的高素質農民。同時,邀請院校專家到田間地頭開展現場指導,確保最新的種植理念和技術迅速落地。為進一步壯大專業技術隊伍,河池市還需要建立健全農業科技人才引進、使用和激勵機制,采取柔性引進等多樣化方式,為農業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以有效激發其工作積極性。此外,建立科技特派員和田間師傅雙向流動機制,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格局,持續提升農業科技隊伍的整體素質。
5結語
河池市應充分發揮自身區位和資源優勢,積極推廣應用機耕飛播、無土栽培、帶狀復合種植等現代化種植技術,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效率和質量。為此,河池市應健全農業科技推廣網絡,加大示范園區建設力度,優化政策環境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同時深化產教融合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通過實施這些舉措,河池市將有力促進現代農業創新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現代化水平,進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洪佳.農業種植技術與現代農業機械化融合探索[J].當代農機,2023(6):43.
[2] 聶寧.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J].種子科技,2023,41(9):136-138.
[3] 王通.應用現代化技術促進農業種植水平提升[J].現代農機,2022(1):113-114.
[4] 李歲慶.淺析農業技術推廣對農業種植業的影響[J].南方農業,2021,15(24):155-156.
[5] 杜曼·木哈提.農機技術在現代化農業種植中的實踐探索[J].新農業,2021(10):74.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