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788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5.12.018
古樹是指樹齡在100年以上的樹木,根據樹齡的不同,可劃分成4個等級,分別為樹齡在1000年以上的特級、樹齡在 500~999 年的一級、樹齡在300~499 年的二級、樹齡在 100~299 年的三級。名木的定義與樹齡無關,主要是指具有重要歷史、文化價值,或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或由名人栽植的樹木。
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古樹名木保護工作。2015年出臺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明確要求“切實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古樹名木及自然生境”[1]。2019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森林法》,將保護古樹名木列為專門條款,標志著我國依法保護古樹名木進入全新階段。2022年,公安部等三部門聯合部署開展打擊破壞古樹名木違法犯罪活動專項整治行動,明確要對破壞古樹名木違法犯罪保持高壓震懾態勢,切實維護古樹名木資源和生態環境安全[2。在此背景下,甘肅省各地開展古樹名木資源調查及保護工作。天祝縣是甘肅省林業大縣,生態地位極其重要,加強對縣域內古樹名木資源的保護,對于促進當地生態文明建設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1天祝縣古樹名木資源現狀
天祝縣位于甘肅省中部,武威市東南部,地處102°07′~103°46′E ! 36°31′~37°55′N ,屬大陸性高原寒冷半干旱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偏少,年平均氣溫 0.3°C ,年平均降水量 397mm ,多集中在7—9月。截至2024年,天祝縣林業用地面積 23946.67hm2 ,森林面積 17853.33hm2 ,森林覆蓋率為 28.69% 。天祝縣林業部門通過實地踏勘、現場調查,詳細記錄了古樹名木的樹齡、冠幅、生長位置、管護單位等信息,并建檔、掛牌、立牌,為全面提升該縣古樹名木信息化、可視化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奠定了基礎。據統計,天祝縣共有古樹名木共20株,其中古樹19株(國家二級古樹1株、三級古樹18株)、名木1株,分屬6科8種,詳細情況見表1。由表1可知,天祝縣古樹名木種類包括祁連圓柏、暴馬丁香、山香、山楊、青楊、側柏、核桃及青桿,以祁連圓柏、暴馬丁香數量最多;分布在6個鄉鎮,10個建制村,主要生長在山坡和寺廟周邊。
2 保護復壯技術
2.1改善古樹名木生存環境
2.1.1 改善地表環境
古樹名木一般體量較大,根系分布廣,經過長時間的生長,根系容易暴露在地表,導致難以吸收充足的養分,造成樹勢衰弱。因此,針對根系已經暴露的古樹名木,可在根系處覆蓋一層厚 20cm 的泥土;針對生長在斜坡處或根系分布區易受踩踏的古樹名木,可增設一些防護措施,如設置圍欄,并填入泥土,防止水土流失。

由加設圍欄、建造小樹池、鋪設瓷磚造成的地面過度硬化,會嚴重阻礙古樹名木根系的呼吸和對水分的吸收,應及時采取措施,防止地面過度硬化。1)拆除古樹名木樹冠投影內的硬化鋪裝(水泥、瀝青等)或過度硬化的樹池,利用鋤頭人工破除硬化地面,避免損壞樹木根系。破除硬地后在地面鋪設一層 6~8cm 厚的混合砂土,再在土面上方鋪設相應規格的生態磚。2)通過在硬質地面上打孔,降低對古樹名木生長的影響。可在地面鉆出孔徑 10~12cm 、深 80~100cm 的小孔,間距為 1.0~1.5m ,在孔中放人直徑約 11cm 的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篩孔管提供支撐,并配套地漏,以提升土壤的透水性、透氣性[3]
2.1.2 改善地下環境
若古樹名木生長區域土壤污染、水污染較為嚴重,可采用放射溝埋樹條的方式改善地下環境。具體做法是在樹冠投影外側挖5條左右長 100cm 寬 70cm 、深 60cm 的復壯溝,溝底先放入一層厚 10~15cm 的土,再鋪設準備好的樹枝,并撒入一些松土和適量的尿素,繼續覆土 10~15cm 后放入第2層樹條,隨后覆土踩平[]。
為防止積水,可在樹冠垂直投影范圍內地下鋪設暗管或布設排水溝,將水排到古樹名木保護范圍外。
2.1.3 土壤改良
古樹根系處土壤經長期沉降,會產生板結現象,通氣、透水性能大幅度減弱,土壤環境已不利于樹木生長,需要對區域土壤進行改良,以保障古樹名木健康生長。可先適量挖除古樹名木生長區域內的原土壤,將黃沙、有機肥、椰糠與原王混合均勻后再進行回填,增強土壤孔隙度和根部滲水性。
2.2科學處理樹洞
古樹名木主干、枝干上的空洞大多是樹體皮層或木質部腐朽腐爛造成,以及有白蟻為害或雨水腐蝕形成,既會加重樹體病蟲害,又會增加風折的風險,因此需要對古樹名木空洞進行科學處理。處理時,先清除樹洞中腐朽的木質部,用刷子刷干凈木屑后,對木質部進行烘干處理;然后噴灑或涂刷防腐藥劑,并將經過處理的同種樹枝填入樹洞,注意禁止用水泥填充。填充完成后用黃泥或聚氨酯發泡劑封堵洞口,待封堵物凝固,再涂抹一層具有防腐蝕、防水功能的保護劑,避免發生腐爛現象。
2.3 合理施肥
古樹名木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吸收充足的營養,合理施肥能為古樹名木補充養分,增強其抗性。1)土壤施肥。在樹冠垂直投影的外緣,依據冠幅均勻開挖10條左右深 25~30cm 、半徑 20cm 的坑穴,于每年春秋季,分別將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或微生物菌肥與土壤均勻混合后施入坑穴中,其中有機肥施用量一般為每年每株 5~10kg ,微生物菌肥施用量應按產品說明使用。2)葉面施肥。若古樹名木營養缺失較為嚴重,可于晴天的早晨或傍晚,選用直徑 300~500μm 的噴霧設備,有針對性地噴施葉面肥,以 0.2%~ 0.3% 的氮肥為主,兼施磷酸二氫鉀,注意葉片正反面均勻噴灑。
2.4樹體支撐加固
古樹名木由于在自然界中長期遭受自然災害,容易出現樹干傾斜的問題。為延長古樹名木的壽命,需要對樹體進行加固支撐。常見的樹體支撐有硬支撐(“A”字支撐、“八”字支撐)、軟支撐(鋼繩 + 鋼箍支撐)、活體支撐、內部支撐(“豐”字支撐)及仿真材料支撐5種形式,常見的支撐材料包括木棍、圓木桿、鋼箍、鋼管、鋼絲繩及扁鐵等[4]。由于古樹名木所處的位置不同、長勢不同,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從立地環境、受力、安全等方面綜合考慮,制訂科學、可行的支撐方案。
2.5 病蟲害防治
古樹名木由于樹齡較大,抵抗病蟲害能力較差,容易遭受病蟲害侵襲,出現提前落葉、枝條干枯等問題,造成樹勢衰退,嚴重影響樹體的健康生長。為有效防治古樹名木病蟲害,需要對其生長狀況進行動態監測,一旦發現病蟲害,立即采取防治措施,將病蟲害造成的影響降至最低。經調查,天祝縣古樹名木易遭受圓柏大痣小蜂、天牛、小蠹蟲等為害,主要采用噴施廣譜、低毒、低殘留殺蟲劑的方法進行防治。針對圓柏大痣小蜂,可噴施 2.5% 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針對天牛,可噴施 2% 噻蟲啉微膠囊懸浮劑1000倍液;針對小蠹蟲,可噴施 4.5% 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300倍液或 40% 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00倍液[5]。由于古樹樹體普遍高大,普通的防治器械難以保證防治效果,天祝縣采取人工施藥 + 無人機低空噴藥等模式,對病蟲害進行有效防治。
3 管理措施
3.1嚴格落實保護監管責任
為防止出現古樹名木保護權屬混亂、責任不明的情況,確保古樹名木健康生長,天祝縣嚴格落實屬地管理保護政策,全面落實古樹名木保護工作目標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度,針對古樹名木保護工作中出現的重大問題,及時由當地政府聯合林業相關部門給予解決。各鄉鎮(街道)按照屬地管理原則確定管護人員,將古樹名木保護職責落實到管護單位及個人,并分配相應的管護內容和崗位職責,確保每一株古樹名木的保護工作具體到人、落實到位。
3.2 實地普查,掛牌管理
為提高古樹名木保護管理水平,天祝縣為每株古樹名木制定專屬的銘牌,做到“一樹一牌”。保護牌上標注編號、樹種、學名、科屬、級別、生長環境及負責聯系人等信息,在方便人們深入了解古樹名木信息的同時,普及古樹名木保護的重要意義。
3.3加強宣傳
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壓縮了古樹名木生存空間,為了加強對古樹名木的保護,天祝縣充分利用廣播、標語、橫幅、短信、手冊等方式,廣泛普及古樹名木保護管理的法律法規及保護古樹名木的重要性,引導人們增強保護古樹名木的意識,杜絕人為破壞,營造大家共同維護、保護、愛護古樹名木的良好氛圍。
3.4開展技術研究,制定復壯方案
組織林業技術人員針對不同古樹的地理位置和生長情況,探尋古樹名木生長衰弱的原因,采取相應保護措施,做到“一樹一策”。例如,針對受病蟲害為害嚴重的古樹名木,在采取防治措施的同時,及時開展施肥、除草、澆水等復壯工作,恢復其生長。
參考文獻:
[1] 人民網.人民網評:全力守護綠色“活化石”[EB/OL].(2023-05-08)[2025-05-1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1765302989122993059amp;wfr=spideramp;for=pc.
[2] 元玉昆,寇江澤.保護古樹名木維護生態安全[EB/OL].(2023-01-03)[2025-05-15].https://www.forestry.gov.cn/c/www/lcdt/54796.jhtml.
[3] 梁玉斌.來賓市古樹名木保護及復壯措施[J].南方農業,2024,18(8):174-176.
[4] 束慶龍,曹志華,段文軍,等.古樹名木保護與修復技術體系的探討[J].安徽林業科技,2023,49(4):3-9.
[5] 關月仙.太原市古樹名木瀕危原因及復壯技術[J].山西林業科技,2024,53(1):55-56.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