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動力電池碳足跡研究現狀 2.動力電池碳足跡評價程序與范圍
1.1產品碳足跡
產品碳足跡(PCF)作為衡量產品全生命周期溫室氣體排放的核心指標,其核算需基于ISO14067標準,構建涵蓋原材料獲取、制造、運輸、使用到廢棄處理的全鏈條碳核算模型。但系統邊界模糊、數據質量不一及分配方法差異等問題,仍影響結果的準確性和可比性。隨著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政策推進,構建區塊鏈碳追溯系統和行業級排放因子數據庫成為提升PCF評估精度的重要方向[1]
1.2生命周期評價(LCA)方法介紹
LCA作為系統評估產品環境影響的方法,依據ISO14040/44標準,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目標與范圍定義。
(2)清單分析:識別與量化能耗與物料流。
(3)影響評價:衡量如全球變暖潛力等環境影響。
(4)結果解釋與優化建議提出。
LCA已廣泛用于動力電池碳排放研究,覆蓋原料開采、制造、使用到回收全過程,為提出可行的減碳策略提供理論支撐。
2.1碳足跡評價基本程序
動力電池碳足跡評價通常包括以下四個階段:
(1)原材料獲取與加工:涵蓋正極、負極、電解液、隔膜、銅箔、鋁箔及殼體等核心部件的提取與預處理。
(2)電池制造:包括極片生產、電芯組裝、模組及電池包集成,能耗主要集中在電極材料生產與干燥。
(③)使用階段:關注充放電效率、性能衰減及循環壽命導致的能量損耗。
(4)退役與處理:涉及拆解、回收及資源循環利用。
2.2生命周期評估界限與系統構成
動力電池作為電動汽車的核心部件,其系統結構復雜,主要包括:
電芯:動力電池的基本單元,承擔儲能與能量釋放功能,常見類型有三元鋰和磷酸鐵鋰,形態包括圓柱、方形與軟包。
模組:由多個電芯串并聯組成,配備熱管理與電氣連接系統,提高安全性與穩定性。
電池包:由多個模組集成構成,配有外殼、防護結構(如IP67密封)及抗震設計。
電池管理系統(BMS):包括數據采集、控制及通信單元,保障電池運行安全。
熱管理系統:調節電池運行溫度,延長壽命并提升效率。
制造流程從電芯生產起,至模組封裝和電池包集成,構成完整生命周期評估體系。合理界定系統邊界和功能單元,是確保碳足跡評估科學性的基礎 [2]。
3.動力電池生命周期碳排放分析
3.1磷酸鐵鋰電池(LFP)
LFP電池因高安全性、長壽命和低成本廣泛應用。碳排放主要集中于原材料獲取,鹽湖提鋰排放較低(1.5-2.5噸CO2/ 噸碳酸鋰),礦石提鋰較高(5-8噸),石墨化和電解液合成也有顯著排放。制造階段碳排放受電力結構影響,煤電時約 60-100kgCO2/kWh ,綠電時降至20-40kg 使用壽命長(6000次以上),使用階段排放占比約 10%-25%o 回收中,火法排放高 (200-300kgCO2/kWh) ,濕法較低 (50-100kg) 。總體碳排放約90-160kgCO2/kWF 1,原材料及制造合計占 70%-90% (2
3.2三元鋰離子電池 (NCM)
NCM電池碳排放主要來自原材料開采與制造,約占 80% 以上。鎳冶煉排放高達8-12噸 CO2/ 噸,鈷為5-7噸。制造階段煤電排放 80-120kgCO2/kWh ,綠電 30-50kg 使用壽命較短(500-1000次),使用階段排放占 10%-20% 。回收火法排放高但回收率好,梯次利用有助降低碳足跡。整體排放為 120-210kgCO2/ kWh,原材料及制造占 80% 以上[3]。
3.3固態電池
固態電池因高能量密度和材料可持續性,生命周期碳排放較液態鋰電池降低 29%-39%o 盡管其鋰需求較傳統電池增加 35% ,但通過地熱提鋰等低碳技術可降低排放,同時減少石墨和鈷的使用。制造階段碳排放與液態電池相近。使用階段得益于能量密度提升,使用排放占比約10%-20% 。尾端處理存在技術挑戰,但閉環回收技術推動下排放將下降。總排放約 60-100kgCO2/kWh ,結合綠色材料和電力,減排潛力顯著。
4.動力電池碳減排潛力分析
綜合來看,磷酸鐵鋰電池(LFP)、三元鋰電池(NCM)和固態電池在碳減排潛力方面差異顯著。LFP因不含鈷鎳,碳排放主要源自鋰提取,整體較低;NCM的鎳鈷冶煉排放高,成為減排瓶頸;固態電池通過提升能量密度、減少關鍵材料用量,具備最大減排潛力。
制造階段,LFP正極工藝較簡單,碳排放低于NCM,后者高溫燒結和復雜電解質制造耗能大。固態電池因電解質合成復雜,初期制造碳排放較高,但低溫工藝及規模化可降低能耗。使用階段,LFP壽命長但能量密度低,NCM能量密度高壽命短,增加更換頻率及碳排放,固態電池則能量密度和壽命雙優,配合綠色電力使用碳排放可較LFP降低約 40% 。
尾端處理上,LFP依賴梯次利用減排,NCM回收率高且濕法回收能有效降低碳排放。固態電池回收技術尚待成熟,但閉環回收潛力巨大。綜合來看,LFP短期優勢明顯,NCM需去鉆化和回收技術提升,固態電池若突破瓶頸,2030 年后有望成為低碳主力,生命周期碳排放可減少 50% 以上(見表1)。
5.結束語
本文基于生命周期評價方法,系統量化了LFP、NCM及固態動力電池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及減排潛力。研究顯示,固態電池憑借高能量密度和材料減量優勢,未來具備較大低碳潛力。LFP電池以低成本和無鉆鎳優勢適合中低端及儲能市場,NCM需通過去鉆化和回收技術提升減排。制造階段推進綠色能源替代,加強尾端回收利用,是控制碳排放的關鍵路徑。動力電池產業應加快技術創新和綠色制造,推動固態電池商業化,實現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綠色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舒儀、晏任斯、朱磊等。考慮性能指標的水泥生命周期綜合優化研究[J].水泥,2024,(08):1-8.DOI:10.13739/j.cnki.cn11-1899/tq.2024.08.001.
[2]劉金敬、卜德明、劉汭。新能源汽車全生命周期綠色低碳效果研究[J].汽車實用技術,2024,49(22):7-10.DOI:10.16638/j.cnki.1671-7988.2024.022.002.
[3]畢永強、李柏姝、劉世偉。基于過程生命周期方法的動力電池碳足跡評價系統設計及開發[J].汽車文摘,2025,(01):52-56.D0I:10.19822/j.cnki.1671-6329.20240090.
作者單位: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北京新能源分公司研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