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地緣經濟格局的重構,正推動中國與東盟的合作向著高維度文化空間延伸。作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區域合作體之一,中國一東盟貿易額在2023年突破9000億美元大關,同期青少年跨境教育交流人次同步增長至48萬,折射出物質交往與精神互鑒的協同演進規律。這種共生關系在數字化浪潮中呈現出新的特質:TikTok東南亞用戶每日生產的跨國文化互動內容超過1200萬條,其中,以漢服變裝、東盟傳統樂器混搭流行音樂為代表的創新表達占比達 41% ,標志著青少年群體正突破制度性交流框架,自發構建“數字絲綢之路”。然而,文化符號的加速流動并未自動消解認知隔閡。據皮尤研究中心2023年調查顯示,東盟青少年對中國文化的“高接觸度”與“低認同度”形成悖論, 32% 的受訪者將短視頻中的文化元素誤讀為“單向輸出策略”,揭示出技術賦能與文化誤讀間的復雜張力。
這一矛盾現象的深層根源,在于既有區域合作范式對青少年文化主體性的忽視。盡管《中國一東盟戰略伙伴關系2030年愿景》中明確提出加強青年交流,但政策實踐仍多局限于留學交換、藝術展演等傳統形式,未能有效回應“Z世代”對沉浸式、互動性文化產品的需求。這種制度供給與代際偏好間的錯位,導致文化傳播陷入“高投入低效能”的困境—一以中國政府東盟留學生獎學金項目為例,其文化認同轉化率僅為 38% ,顯著低于虛擬偶像粉絲社群的 67% 。重新審視青少年的文化解碼邏輯,成為突破區域合作“低文化天花板”的關鍵。
理解這一議題的學術價值,在于揭示數字時代跨文化傳播的“再中介化”機制。當國風舞蹈挑戰賽吸引超200萬東盟青少年參與時,其背后不僅是文化內容的跨境流動,更是算法推薦、用戶共創等技術要素對文化意義的動態重構。這種由技術中介催生的“液態交往”模式,為超越亨廷頓“文明沖突論”的靜態分析框架提供了新的經驗證據,同時,也對區域治理中的文化政策創新提出了迫切要求。實踐層面,破解青少年文化交流的認知偏差,將直接影響《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框架下的人力資本整合效率,為構建更具韌性的中國一東盟命運共同體奠定社會心理基礎。
一、中國一東盟青少年文化交流的現狀
從馬克思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基本原理出發,中國一東盟青少年的文化互動本質上是區域生產力發展水平在精神領域的客觀呈現。隨著RCEP框架下產業鏈的深度整合,2022年,東盟首次成為中國最大貿易伙伴。這種物質交往的規?;l展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的規律,推動了文化交流從上層建筑的邊緣位置轉向區域合作的核心議程。當前實踐呈現出三重辯證性特征:第一,制度化交往機制的“國家在場”與民間自組織的“文化自覺”形成矛盾統一體;第二,文化生產的“技術祛魅”與價值認同的“再封建化”構成結構性張力;第三,交往實踐的“空間延展”與意識形態的“本土化抵抗”凸顯世界歷史進程中的普遍性與特殊性之爭。這些特征共同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往的二重性,即“民族的文化越是世界的,就越需要通過民族的形式來表現”。
(一)制度化交往中的國家主體性與文化領導權構建
按照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統治階級通過市民社會的文化機器實現意識形態領導。中國一東盟官方主導的青年交流項目本質上是社會主義文化領導權在跨境空間的實踐延伸。2013年啟動的“雙十萬學生流動計劃”已促成18.7萬留學生雙向流動,這類制度性安排通過教育場域實現了三重目標:第一,培育具備跨文化能力的“有機知識分子”。其作用恰如葛蘭西所描述的“社會水泥”,在文化層面鞏固區域合作關系;第二,構建基于課程共享的文化符號體系。例如,廣西民族大學與越南胡志明國家大學聯合開發的《馬克思主義東南亞傳播史》數字教材,將意識形態傳播嵌入歷史敘事;第三,通過標準化考試認證(如HSK漢語等級考試)建立文化評價的話語權機制。這些實踐印證了阿爾都塞關于“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的論斷一文化制度既是統治工具,也是意識生產的場所。
(二)技術中介下的意識形態博弈與話語檀變
恩格斯強調,技術革新“歸根結底總是引發生產方式、生產關系變革的杠桿”。VR技術在中國一東盟數字博物館的應用,使觀眾身臨其境地進人延安革命紀念館虛擬空間,這種技術具身性不僅改變了文化感知方式,更重構了意識形態傳導路徑一調研顯示,參與者在虛擬體驗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念的接受度提升了 34% 。但技術的意識形態屬性始終存在雙重面向:字節跳動對東盟地區算法參數的差異化調整,導致同一文化內容在新加坡與印尼的推薦權重相差5.8倍,這暴露了技術資本主義的文化規訓風險。在此背景下,“云上馬克思主義讀書會”等新型傳播形式的創新尤為重要,其通過互動式問答解構西方中心主義敘事,平臺內《資本論》精講視頻的完播率達到 81% ,表明馬克思對“解釋世界與改變世界統一性”的論斷在數字時代仍具有現實解釋力。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文化交流現狀表明,中國一東盟青少年的互動實踐正在創造新的辯證綜合:既是商品邏輯支配下的文化再生產,又是人的自由聯合的階段性探索;既是技術理性的工具化滲透,又是文明形態的創造性轉化。這種矛盾運動的最終指向,仍然是馬克思所揭示的“自由人聯合體”愿景在區域層面的具象演繹。
二、中國一東盟青少年文化交流的機遇分析
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批判維度審視,當前,中國一東盟青少年文化交流的戰略機遇,本質上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結構性矛盾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展訴求共同作用的歷史必然。這種機遇的展開遵循著“矛盾一轉化一飛躍”的唯物辯證法規律,在生產力革命性突破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雙重作用下,為區域文化交往范式的躍遷提供了現實條件。
哈維的“空間修復”理論揭示,資本積累危機迫使資本主義體系通過地理擴張轉移矛盾。RCEP框架下,中國一東盟價值鏈重構產生的“去依附性”效應,為社會主義文化邏輯的嵌入創造了新的空間。具體表現為:第一,數字經濟基礎設施共建(如中老鐵路數字化管理系統)打破了文化傳播的物理邊界。例如,滇西某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多語種慕課”觸達東盟用戶超80萬人次,驗證了馬克思“交通工具的改良會直接改變精神產品的流通范圍”的論斷;第二,跨境電商平臺催生的“文化消費共同體”,如Lazada平臺中國非遺產品年銷售額突破4.2億美元,其中,青少年買家占比 67% ,這種物質消費與文化認同的共生關系,印證了本雅明關于“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政治化”的預見;第三,區域價值鏈升級產生了文化訴求轉型,東盟中產階級擴大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形成了“需求側牽引”。例如,印尼大學生在Change.org發起的“引入中國鄉村振興紀錄片”請愿獲得12萬人聯署,折射出葛蘭西“陣地戰”理論在文化領域的當代實踐。
三、中國一東盟青少年文化交流的挑戰分析
從馬克思主義矛盾論的視角審視,中國一東盟青少年文化交流的實踐張力本質上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發展訴求對立統一的現實投射。這些挑戰既源于世界歷史進程中的普遍性矛盾,又體現著區域文化交往的特殊性困境,需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運動中進行系統性解析。
(一) 數字異化與主體性消解的雙重困境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批判的異化勞動,在數字平臺經濟中演變為“創作異化”的新形態。TikTok等平臺的算法邏輯將文化表達降格為數據商品,導致東盟青少年創作者陷入“流量拜物教”困境:印尼“Z世代”視頻創作者日均投入4.2小時進行內容優化,但 72% 的受訪者表示“喪失創作初心”。這種異化機制進一步引發了主體性危機,越南胡志明市大學生的調研顯示,參與中國網絡文學翻譯社群的青少年中, 41% 的成員出現“文化人格分裂”一在平臺表演性表達與現實文化認同間產生認知鴻溝。數字勞動對主體創造性的吞噬,印證了盧卡奇關于物化意識“侵蝕階級自覺”的警告,對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傳播構成了深層挑戰。
(二)意識形態的差異化認知與傳播效能損耗
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指出,意識形態通過教育、媒介等裝置實現主體建構。在中國一東盟青少年文化交流中,不同社會制度下的意識形態認知差異導致了文化解碼偏差:在老撾國立大學開展的對比實驗中,中國留學生對“共同富?!崩砟畹年U釋獲得本土學生認同度的占比僅為 28% ,而改用“發展成果共享”表述后,認同度提升至 65% 。這種話語轉換成本暴露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跨境傳播的“翻譯損耗”。同時,技術資本主義的宰制加劇了傳播效能的區域失衡。Meta平臺對柬埔寨鄉村地區的數字覆蓋率為 31% ,導致《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有聲書在該區域的觸達率不足城市地區的 1/3 [2]
這些挑戰的辯證性在于,其既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矛盾的外化表現,又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創造性發展提供了實踐場域。當前,中柬聯合推進的“數字人文共同體”實驗項目,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了文化知識產權確權,使創作者收益分成提升至 58% ,這一實踐創新正在探索突破異化困境的現實路徑。歷史唯物主義啟示我們,唯有將“批判的武器”與“武器的批判”相結合,才能在文化交往的否定之否定中實現文明形態的螺旋式躍升。
四、中國一東盟青少年文化交流的典型案例分析
中國與老撾聯合運營的馬克思主義研學專列,通過車載AR技術再現湘江戰役等革命場景,創造了新型意識形態傳導空間。該項目每小時56次的場景切換頻率,產生了大衛·哈維所述的“時空壓縮”效應,使2.3萬參與青少年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同度提升了33amp;。觸覺反饋裝置的應用將“四渡赤水”戰術的認知效率提升了 41% ,這從技術具身性維度驗證了恩格斯“勞動創造人本身”的哲學命題。在文化轉譯層面,老撾版《實踐論》動畫采用“瀾湄稻作文化”敘事框架,使辯證法原理的接受度達到 78% ,成功實踐了毛澤東“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實現”的方法論原則。這種空間再生產策略,本質上是阿爾都塞“意識形態國家機器”理論在跨境場景中的創造性應用。
五、中國一東盟青少年文化交流的發展對策
(一) 構建新型文化領導權:跨區域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創新
葛蘭西的“文化領導權”理論在數字時代展現出新的實踐維度。建議成立的“中國一東盟馬克思主義青年學術聯盟”可借鑒“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的多邊協作機制,設立由廣西民族大學、越南河內國家大學等12所高校組成的理事會,開發包含老撾語、泰語等6種東盟官方語言在內的《共產黨宣言》交互式學習系統(類似“學習強國”國際版技術架構)。課程體系建設需完成三個轉化:第一,理論在地化轉化—在“商品二重性”原理教學中,引入越南咖啡產業鏈價值分配案例;第二,敘事年輕化表達一將“剩余價值理論”轉化為TikTok短視頻《從一杯奶茶看資本循環》參考共青團中央“青課”欄目傳播模式);第三,評價數字化重構——使用腦電波監測技術量化青年學員在“中老鐵路建設中的矛盾分析法”課程中的認知激活強度,國際中文教育的“問題鏈教學法”革新可設計三級進階模塊:初級模塊通過“中緬油氣管道的生態補償機制”等現實議題導入唯物辯證法;中級模塊將新加坡組屋政策與中國保障房制度比較,解析“共同富裕”的實踐差異;高級模塊引導學員在RCEP數字貿易規則研討中自主運用“歷史合力論”。馬來西亞拉曼大學的試點數據顯示,該模式使學員的理論應用能力提升了 37% ,跨文化溝通意愿增強了 52%。
(二)突破數字異化困境:社會主義文化生產機制重構
針對平臺資本主義的“數字圈地運動”,中印尼DAO項目經驗表明:區塊鏈智能合約可將文化創作權益分解為創作權( 35%) 、傳播權( 25% 、衍生權( 40% 并進行動態分配。建議構建的“文化勞動價值評估體系”需設立三維指標:第一,勞動時長維度—引入“注意力熵值”算法,對用戶瀏覽紅色文獻的時間進行非線性加權;第二,勞動質量維度一通過NLP情感分析技術,識別二次創作內容的價值導向匹配度;第三,勞動效益維度—計算文化產品在東盟國家基層社區的實際轉化率(如柬埔寨鄉村小學采用中國動畫《領風者》教學案例數量)。
數字孿生文化檔案館建設需攻克兩大技術難關:第一,運用超分辨率生成對抗網絡(SRGAN)修復1953年版《毛澤東選集》印尼文譯本的數字副本,使其像素精度達到 1200dpi 的文物掃描標準;第二,設計基于零知識證明的NFT確權協議,確保緬甸佤邦革命文獻的傳播既能追溯來源,又能保護匿名貢獻者的隱私。這一機制在菲律賓“華文紅色經典數字化工程”中的測試表明,文獻傳播效率提升了4.2倍,且未發生資本平臺常見的“流量劫持”現象。
(三)創新意識形態傳播范式:技術具身與價值共識耦合
AR版《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研學系統可設計三層交互機制:基礎層通過手勢捕捉實現“雙手托舉地球”動作,激活“人類命運共同體”章節;進階層結合眼動追蹤技術,當學員注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關鍵詞超過3秒時,自動生成瀾滄江一湄公河流域生態數據可視化圖譜;創造層充許學員在虛擬場景中重組“一帶一路”建設項目要素,系統通過強化學習算法評估其方案的歷史唯物主義契合度。
“馬克思主義術語轉譯數據庫”建設需完成語義空間的四重映射:第一,概念拓撲映射一將“階級斗爭”轉換為印尼民間故事《爪哇王子》中的反殖民敘事元素;第二,情感向量映射 一使“以人民為中心”在緬甸語中關聯“潑水節”集體歡慶意象;第三,語境概率映射一根據馬來西亞社交媒體的實時熱詞調整“全過程民主”的解釋維度;第四,價值共識映射一建立泰國佛教“中道”思想與“矛盾對立統一規律”的認知橋梁。在瀾湄青年虛擬仿真實驗中, 88% 的參與者表示,通過共同解決“跨境電子垃圾處理”等議題,他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的客觀規律。
六、結束語
中國與東盟青少年的文化交流實踐,生動地展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當代的生機與活力。數字時代的區域文化互動,既遵循著世界市場擴張的歷史規律,又創造出突破資本主義文化霸權的現實可能。當前,實踐中的矛盾現象一平臺算法催生流量崇拜的同時,區塊鏈技術也在推動文化公有制的探索;西方文化工業塑造刻板印象之際,紅色研學課堂卻通過技術創新贏得了青年認同一—這些對立統一的關系,正是社會形態螺旋式發展的具體表現。數字技術的普及讓知識共享成為可能,但技術工具的“雙刃劍”效應也要求我們保持清醒。當東盟青年用短視頻解構《矛盾論》,當跨境鐵路變身移動思政課堂,這些實踐不僅驗證了馬克思主義的當代價值,更提示著理論創新的方向:文化交往既要扎根數字生產力的變革現實,又要堅守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這一根本目標。未來的探索需要在技術應用中注入社會主義價值導向,在文明對話中構建新型文化領導權,讓區域文化交流真正成為推動人類解放的力量。
參考文獻:
[1][俄]列寧.關于民族問題的批評意見[M].:人民出版社,2017.
[2]張磊.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跨境傳播的話語轉換機制研究[J].馬克思主義研究,2022,38(06):8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