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2-0136-03
幼兒期是培養科學素養的關鍵時期,科學游戲作為幼兒園教育的重要載體,能有效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和創新思維。面對新時代教育改革背景下對幼兒科學素養提出的更高要求,將科學與游戲有機結合,構建適合幼兒認知特點的科學教育模式顯得尤為重要。探索科學游戲在幼兒園教育中的有效運用策略,對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具有重要戰略意義。
一、構建多元化的游戲環境,營造科學探索氛圍
構建多元化的游戲環境對激發幼兒探索科學興趣具有重要作用,教師需精心設計符合幼兒認知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游戲場域。[在室內環境中,可設置科學發現區、實驗操作區、自然觀察區等不同功能分區,配備顯微鏡、天平、磁鐵等科學探究工具,為幼兒提供豐富的感知體驗。以“探索水的奧秘\"主題活動為例,教師在活動室設置了浮沉實驗區、水的凈化區、水循環展示區等多個互動區域,幼兒通過親手操作不同材質物品的浮沉實驗,觀察過濾裝置中水的凈化過程,探索水在自然界的循環規律。在室外活動場地,教師可借助自然環境資源,開辟小型氣象站、植物種植園、昆蟲觀察角等特色區域,讓幼兒在真實情境中獲得直接經驗。游戲環境的創設要注重材料的可操作性和開放性,選用積木、紙張、泥土等可變換形態的材料,支持幼兒進行多樣化的探索嘗試。環境創設還應體現層次性和遞進性,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認知水平和探究能力,提供難度適中的游戲材料和探究任務。此外,環境中還可融人科學啟蒙圖書、科學小實驗視頻等多媒體資源,豐富幼兒的科學認知途徑。游戲環境的動態調整也很關鍵,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興趣變化和探究需求,及時更新環境中的游戲材料和探究項目,保持環境的新鮮感和挑戰性。
二、優化教師專業引導能力,提升科學教育水平
教師專業引導能力的優化是科學游戲成功開展的關鍵支撐點,幼兒教師需要系統提升科學教育專業素養,深入理解幼兒認知發展規律,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接納幼兒的奇思妙想。2專業能力的提升包括多個維度:一方面注重夯實科學知識儲備,掌握科學探究方法和規律;另一方面加強觀察和傾聽能力,善于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和成長需求。教師還應當具備課程整合能力,將科學元素自然融入各領域活動中,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在引導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運用追問、等待、點撥等多樣化的策略,引導幼兒主動思考和探索。在“認識小動物\"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讓幼兒自由觀察螞蟻搬運
食物的過程,適時提出“螞蟻是怎樣找到食物的呢”和挑戰,真正實現以游戲促進科學探究的教育目標。
這樣的開放性問題,鼓勵幼兒提出各種猜想。當幼兒產生“螞蟻是靠記住路\"的想法時,教師不急于糾正,而是引導幼兒設計簡單的實驗:用粉筆在螞蟻必經之路畫一條線,觀察螞蟻的反應,讓幼兒在觀察和討論中逐步發現螞蟻依靠信息素辨認路徑的科學原理。這種以幼兒已有經驗為基礎,循序漸進地引導探索的方式,既保持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也培養了其科學探究能力。教師還要注重專業反思,定期總結教學得失,不斷調整和優化引導策略,形成良性的專業成長循環。
三、設計層次性的游戲活動,激發探究式學習
設計層次性的游戲活動是激發幼兒探究式學習的重要策略。[在組織科學游戲過程中,教師應遵循幼兒年齡特點和認知發展規律,基于幼兒已有經驗和能力水平精心設計游戲內容。游戲設計需要體現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遞進性特征,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成功體驗的同時產生持續探索的欲望。教師可以將一個科學主題分解為多個相互關聯的小型游戲環節,每個環節既相對獨立又前后呼應,引導幼兒在循序漸進的探索過程中建構科學認知。在游戲活動設計時還應注重開放性和探究性,為幼兒預留充分的思考和嘗試空間,鼓勵幼兒提出問題、大膽假設并驗證自己的想法。在“認識磁鐵”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讓幼兒自由操作各種磁鐵玩具,探索磁鐵的基本特性;接著引導幼兒嘗試用磁鐵吸取不同材質的物品,觀察并記錄實驗結果;再通過設計“磁鐵釣魚\"\"磁力小畫家\"等趣味性游戲,加深對磁鐵原理的理解;最后鼓勵幼兒利用磁鐵特性制作簡單的玩具或設計新的游戲。這種層層遞進的游戲設計不僅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也培養了其實踐探索能力和科學思維品質。教師在活動中要密切關注幼兒的表現,適時調整游戲難度,確保每個幼兒都能主動參與并獲得適度的認知沖突
四、加強家園互動與協作,延伸科學游戲體驗
家園協同是科學游戲持續性開展的重要保障,幼兒園應建立完善的家園互動機制,定期向家長推送科學游戲指導建議和活動方案,引導家長參與到幼兒科學游戲的延伸活動中。教師可以指導家長在家庭環境中創設簡單的科學游戲區域,利用廢舊材料和生活用品開展趣味性的科學小實驗,讓幼兒在家庭環境中也能獲得豐富的科學體驗。幼兒園還可以組織科學游戲開放日活動,邀請家長走進幼兒園,共同參與科學游戲活動的設計和實施,這不僅能增進家長對科學教育的理解,也能提升家長指導幼兒科學游戲的能力。在“觀察植物生長\"的主題活動中,教師向每個家庭發放種子和種植指導手冊,指導家長和幼兒共同在家里種植小綠豆,記錄植物生長過程。家長可以和幼兒一起觀察、測量、繪畫,記錄植物的變化,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科學記錄能力。幼兒園每周組織“我的植物日記\"分享會,讓幼兒帶著自己的觀察記錄和種植成果與同伴交流,教師也可以根據幼兒的分享內容適時引入相關的科學知識。這種家園互動模式不僅延伸了幼兒園的科學教育內容,也讓家長深度參與到幼兒的科學學習中,形成了良性的教育合力。
五、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促進游戲效果提升
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對促進幼兒園科學游戲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幼兒園應建立包含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的多維度評價體系,在評價內容上涵蓋幼兒的參與度、探究能力、合作交往、創新思維等多個方面。教師可采用觀察記錄、作品分析、同伴互評等多種方式,客觀記錄幼兒在科學游戲中的表現與進步。評價過程應注重幼兒個體差異,以鼓勵性評價為主,避免簡單比較。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幼兒的閃光點,及時給予積極反饋,增強幼兒參與科學游戲的信心。在“小小氣象站”主題活動中,教師采用了組合式評價方法:首先設計觀察量表,記錄幼兒制作簡易氣象工具時的操作技能、探究興趣和問題意識;其次,引導幼兒用繪畫方式表達對天氣變化的認知,并讓幼兒之間相互分享和評價作品;最后,通過建立個人成長檔案,收集幼幾在活動中的照片、作品和語言表達,形成完整的評價資料。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不僅全面反映了幼兒的學習狀態,也為教師優化后續科學游戲活動提供了重要依據。基于評價結果,教師能夠準確把握幼兒的認知水平和學習需求,有針對性地調整游戲難度和內容,實現科學游戲活動的螺旋式上升。定期總結評價數據,分析游戲活動的實施效果,也有助于園所不斷完善科學游戲的組織方式和資源配置。
六、創設主動探究機會,培養自主實驗精神
激發幼兒的內在探究動機與培養自主實驗精神需要教師在活動設計中留出充足的自由探索時間和空間。基于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年齡特點,在引導過程中應當弱化知識講授,強化探究體驗,讓幼兒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并付諸行動。教師要善于捕捉幼兒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問題,引導他們提出假設、設計驗證方案、獨立操作實驗、總結發現規律。在科學游戲中融入開放性的探究任務,通過設置各種新奇的現象和有趣的問題情境,調動幼兒的探索積極性。每個探究環節都應給予幼兒充分的思考時間,允許他們犯錯、改正、再嘗試,在反復實踐中獲得成功的喜悅和探究的樂趣。例如,在“探索影子的秘密\"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先請幼兒在戶外陽光下觀察自己和物體的影子,引導他們發現影子的基本特征;接著讓幼兒自由操作手電筒,探索不同物體在不同光源下的影子變化規律;鼓勵幼兒嘗試改變光源位置、調整物體擺放角度,觀察并記錄影子的形狀和大小變化;最后引導幼兒利用影子的特性創作剪影作品或設計趣味性的影子游戲。整個探究過程中,教師始終保持適度引導,既不包辦代替,也不完全放手,而是在必要時給予點撥和支持。通過這種自主探究的方式,幼兒不僅掌握了光影變化的基本規律,更重要的是培養了獨立思考、大膽假設、動手驗證的科學探究品質。建立這種以幼兒為主體的探究模式,讓科學游戲真正成為激發創新思維、培養探究精神的有效載體。
七、結語
綜上所述,科學游戲作為連接幼兒認知發展與科學探索的重要橋梁,對培養新時代兒童的科學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當前幼兒園科學教育已經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向全方位的能力培養,這一轉變對教師專業素養和教育環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幼兒園應秉持“以游戲促探究、以探究助成長”的理念,構建科學與游戲深度融合的教育模式,讓每個幼兒都能在快樂探索中培養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為終身學習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黃雅.科學游戲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的運用策略研究[J].教師,2024(12):99-101.
[2]李梅.分析科學游戲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的運用[A]//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教學質量管理研究網絡論壇—社會發展與管理分論壇論文集(二)[C].修文縣六桶鎮幼兒園,2023:4.
[3]周于琪.科學游戲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的有效應用[A]//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學會教師發展論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十八)[C].江蘇省濱海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中心幼兒園,2023:3.
[4]包瑾.科學游戲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的有效應用[J].當代家庭教育,2021(14):37-38.
[5]竇惠萍.科學游戲在幼兒園學前教育中有效應用策略[J].學周刊,2021(14):187-188.
作者簡介:
李蔭娥(1973年9月一),女,漢族,人,大專學歷,小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幼兒學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