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2-0061-03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小學開始重視舞蹈校本課程建設,將其視為落實立德樹人、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抓手。然而受應試教育等因素影響,當前小學舞蹈校本課程發展還面臨諸多困境和挑戰,為進一步推動小學舞蹈校本課程高質量發展,需要從價值意義、發展現狀、實踐策略等維度進行多角度、全景式審視和探索,以期為學校舞蹈教育改革完善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一、小學舞蹈校本課程的美育價值
(一)提升學生藝術修養
舞蹈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形式,集音樂、美術、戲劇等多種藝術門類于一身,小學舞蹈校本課程通過系統舞蹈訓練和鑒賞教育能夠全面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在學習舞蹈的過程中,學生能掌握扎實的舞蹈基本功,塑造優美的形體,能通過對優秀舞蹈作品的欣賞和體悟,陶冶情操,提升審美能力。舞蹈創編環節也能夠極大激發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學生在創作舞蹈的過程中能夠深刻領會舞蹈藝術內涵,感受藝術創作樂趣,進一步提升藝術修養。
(二)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小學舞蹈校本課程是構建校園文化的重要載體,對于豐富多彩校園文化生活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課程本身就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參與舞蹈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能夠親身感受舞蹈藝術的魅力,獲得美的熏陶和感染。舞蹈課程衍生各類活動,如舞蹈社團、興趣小組、課間操舞蹈、文藝匯演節目等,都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極大活躍校園文化氛圍,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舞蹈節目往往成為校園文藝匯演的亮點,深受師生喜愛。
(三)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舞蹈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承載著中華文明的精髓,小學舞蹈校本課程應肩負起弘揚民族文化、傳承文化精粹的重任。學校在開設舞蹈課程時,應重點選擇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華美學精神的舞蹈藝術形式,如古典舞、民族民間舞等。學生通過學習這些舞蹈能夠直觀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增強文化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學校還應鼓勵教師和學生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創新,將中華優秀文化元素融入舞蹈編創中,用全新舞蹈語匯、精湛舞蹈技藝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二、當前小學舞蹈校本課程發展現狀
(一)課程地位有待提升
目前,在小學教育教學中,舞蹈校本課程的地位還比較邊緣化,對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類課程重視不夠。舞蹈課程在教學計劃中往往處于可有可無的地位,課時安排不固定容易被其他活動占用。學校領導和教師未能將舞蹈校本課程納人學校整體發展規劃,同時,家長重智育輕藝育的觀念也制約舞蹈課程開展。總的來說,舞蹈校本課程育人地位尚未得到應有的重視。
(二)師資力量急需加強
師資力量薄弱是制約小學舞蹈校本課程發展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師雖有一定舞蹈特長但由于缺乏系統培養和專業指導,其教學理念和方法還比較陳舊,教學內容和形式比較單一,難以適應新時代舞蹈教育要求。此外,教師自身接受再培訓和專業發展機會也非常有限,學校對舞蹈教師的關注度不夠,教研活動開展不充分導致教學水平難以得到有效提升。[3]
(三)資源保障有待充實
舞蹈教學對場地、器材等資源條件有較高要求,而當前很多小學在資源建設和保障方面還存在短板,一些學校沒有專門的舞蹈教室,舞蹈課程只能與其他科目共用音樂教室或普通教室,場地條件無法滿足舞蹈教學需要。很多學校的舞蹈器材,如把桿、鏡子等設施設備嚴重缺乏或老化損壞,影響課堂教學效果。同時,學校在舞蹈教材、音像資料、多媒體課件等教學資源配備上也明顯不足,制約教師備課質量和教學創新。
三、推進小學舞蹈校本課程發展的策略
(一)加強頂層設計,提升課程地位
學校要充分認識舞蹈校本課程獨特的育人價值,從學校發展全局和戰略高度來審視舞蹈課程,加強課程整體規劃和系統設計。學校領導要帶頭更新教育理念,將舞蹈校本課程定位為學校藝術教育重要載體納入學校整體課程體系和教育教學計劃,與其他學科教學相銜接、相融合。學校要成立專門課程建設領導小組,制定切實可行的課程方案,明確課程目標、內容、實施方式、保障措施等,為舞蹈校本課程建設提供制度保障。
“少兒舞蹈基礎訓練\"是小學舞蹈校本課程重要內容之一,一小學在推進舞蹈課程建設過程中,校長親自擔任課程建設領導小組組長,帶領全體教師系統學習國家和地方相關政策文件,組織教師外出考察學習先進學校舞蹈教育經驗,學校將舞蹈與音樂、美術等課程整合為藝術課程群納人校本課程體系,統一進行設計和管理。學校還成立舞蹈教研組,定期開展教研活動,在課程實施中學校堅持每周兩節舞蹈課不打折扣,并將學生在舞蹈學習中的表現納入綜合素質評價。
(二)優化課程內容,打造特色課程
小學舞蹈校本課程內容建設要立足學生年齡特點和學校實際,遵循舞蹈教育基本規律,既要讓學生掌握必備舞蹈基本功,又要拓寬學生藝術視野,提高審美情趣。課程內容選擇上,要兼顧經典性和時代性,選擇具有傳統文化底蘊、能夠彰顯民族精神的舞蹈作品,也要吸收時下流行舞蹈形式,以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激發學生興趣。課程建設還要突出地方特色和校本特點,充分利用當地舞蹈文化資源,引入非遺項目、舞蹈名家等,增強課程文化內涵和吸引力。[4]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是小學舞蹈校本課程重要組成部分,某小學地處少數民族聚居區,學校在開發舞蹈校本課程時,充分考慮當地豐富民族民間舞蹈資源,將其作為課程建設的突破口。學校組織舞蹈教師利用假期深入田野,采風彝族、傣族等少數民族傳統舞蹈,搜集整理大量一手資料。教師在此基礎上改編創編一批極具民族特色、貼近學生生活的舞蹈作品,并形成校本教材。學校還邀請當地民間舞蹈傳承人、非遺傳承人來校任教,手把手教授學生民族舞蹈技藝,在教學中教師不僅傳授動作要領,更注重引導學生體悟蘊含在其中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學生通過親身實踐,對云南少數民族的風土人情、歷史文化有更為直觀、深刻的認識。
(三)創新教學模式,強化藝術實踐
小學舞蹈校本課程教學要突破傳統“教師講授、學生模仿\"單一模式,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和創造性,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舞蹈實踐中親身感受、主動探究、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在“玩中學\"“學中做”。比如教師可通過游戲、情景表演等環節讓學生在輕松愉悅氛圍中掌握舞蹈動作要領;開展即興舞蹈創編,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力,自由表達內心情感;組織主題舞蹈匯報演出,讓學生展示學習成果,增強自信心。
“創編兒童舞蹈\"是小學舞蹈校本課程重要內容,某小學在教學該模塊時,采用項目式學習模式,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和創造性,教師首先設置“童心舞動\"的課題引導學生圍繞童真、童趣、童心等主題進行舞蹈創編。學生根據興趣組成若干創編小組,小組成員分工協作共同討論舞蹈主題、音樂選擇、動作設計等。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勇于創新,賦予他們自主權。小組創編成果通過多媒體錄像方式在班級內展示、互評,教師給予及時點評指導。各小組優秀創編作品集中亮相學校“童心飛揚”文藝匯演,學生們自編自導自演的原創舞蹈,贏得觀眾陣陣喝彩,學校還將優秀作品制作成多媒體教學資源在校園網上共享,受到師生一致好評
(四)完善評價機制,注重過程管理
科學完善評價機制是保障小學舞蹈校本課程質量、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重要一環。學校要改變傳統單一評價方式,建立多元化評價體系,制定符合舞蹈學科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評價標準,全面考查學生在舞蹈學習中的表現和進步。評價內容要兼顧結果和過程,既要關注學生掌握舞蹈知識技能的結果,更要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的學習態度、合作精神、創新意識等。評價主體要力求多元,鼓勵學生開展自評互評,引導學生學會自我反思和評判,發揮家長參與作用建立家校聯動評價機制,重視社會評價,邀請專業舞蹈工作者、藝術院校專家學者等對學生進行點評指導。
“民族民間舞蹈賞析”是小學高年級舞蹈校本課程的重要模塊,某小學在教學該模塊時特別注重評價機制的創新,學校制定了“123\"評價標準,即關注學生在民族民間舞蹈鑒賞中“一個情感態度、兩種能力提升、三項習慣養成”。“一個情感態度\"指對民族文化的熱愛和自豪;“兩種能力提升\"指審美能力和表現力提高;“三項習慣養成\"指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善于交流習慣。在具體評價過程中,教師采用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共評等多元評價方式,在學習《東北秧歌》時,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小組討論方式,就舞蹈作品藝術特色、文化內涵等進行賞析交流,并互相評價對方觀點。
四、結語
小學舞蹈校本課程建設是一項復雜系統工程,需要學校、教師、家長、社會等多方協同發力。在今后的實踐探索中,學校要進一步加強統籌謀劃和科學指導,為舞蹈校本課程建設提供政策保障和資源支持;教師要不斷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提升專業素養和教學實踐能力,努力成為研究型、創新型舞蹈教育工作者;家長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積極參與配合學校和教師舞蹈教學,做好后勤服務和精神鼓勵;社會各界要大力支持學校舞蹈教育,營造全社會重視舞蹈、熱愛舞蹈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孫麗婷.智慧體育框架下小學自編舞蹈啦啦操校本課程的創新設計與實施[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5(3):148-150.
[2]于林源.傳承民族文化視角下創新小學舞蹈創編教學的路徑分析[J].尚舞,2024(11):123-125.
[3]焦帥峰.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舞蹈教師專業素養提升策略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24
[4]劉暢.非遺舞蹈走進小學美育校本課程 以“蓮湘舞\"為例[J].求知導刊,2023(20):125-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