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25)12-0130-03
一、研究背景
根據《\"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實施方案》的要求,應將科學家精神從抽象符號轉化為生動的科學家故事,增強學生對科學探索的好奇心,真正崇尚熱愛科學,立志為黨成才、為國奉獻。目前,針對初中生對國家糧食安全意識比較薄弱和對科學家精神具象化感知不足的現狀,如何通過“國家糧食安全\"主題教學,將科學家精神轉化為學生可感知、可實踐的學習體驗,是本文主要探究的問題。地理學科因其獨特的育人價值與核心素養培養的融合,使地理教學實現從“知識傳遞\"到“素養生成\"的躍遷,使學生在解決真實地理問題的過程中,同步完成價值觀念的建構與升華。為培養具有科學素養和探究精神的新時代青少年具有重要意義。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目標
1.以科學家精神為引領,構建“糧食安全”主題的跨學科教學框架
以科學家精神(如求真、創新、協作、奉獻)為內核,引導學生關注糧食安全方面的挑戰。融合歷史、道德與法治、物理等多學科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構建更全面的知識體系,理解科學研究的綜合性。[在能力培養方面也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科學探究、數據分析、批判性思維及問題解決能力,激發學生參與糧食安全實踐的使命感。
2.通過案例分析與實踐探究,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與責任擔當意識
通過袁隆平等科學家的真實案例分析與實踐探究,能夠有效引導學生從“知識接受者\"轉變為“問題解決者\"與“責任踐行者”。在教學中,選取國家糧食安全這一重大議題,可深度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責任擔當。
3.探索地理教學中科學家精神落地的有效策略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以國家糧食安全為主題落地科學家精神,可通過“情境探究一角色體驗一行動實踐\"的策略實現,以解放前后中國人民從吃不飽到吃得好的巨大變化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通過地圖分析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的變化,體驗科學家“發現問題一實驗驗證\"的嚴謹態度。結合袁隆平等科學家故事,設計“糧食增產與生態保護\"辯論活動,理解科學決策需平衡多方利益。最后組織學生設計糧食安全宣傳方案和保護建議,將求真務實的科學
精神與守護“大國糧倉\"的責任意識融人實踐,實現 了,共增長了4.4億畝。
從知識學習到價值內化的升華。
(二)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跨學科主題教學、行動研究法。
三、科學家精神與地理課堂的融合路徑一一以“國家糧食安全\"主題為例
教學設計思路框架:

主題定位:以“國家糧食安全\"串聯土地資源、農業分布、科技強農等地理知識。
科學家精神滲透點示例:
① 求真務實,通過數據分析耕地與糧食產量變化; ② 創新精神,探究育種技術、無人農場等科技強農案例; ③ 責任擔當,設計糧食安全宣傳方案,踐行節約行動。
跨學科整合:
歷史(古代農業政策與現代農業對比)道德與法治(糧食安全倫理)物理(農業機械原理)
教學過程優化(示例):
環節一:用科學實踐精神探究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的變化趨勢。
用中國式問候:“你吃飯了嗎?”導入激發學生的興趣,因為中國自古以農業立國,吃飯問題在我們的觀念中是首要的事情。吃飽飯不僅是個人生存的前提,也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底氣。接著教師呈現耕地面積對比圖和糧食單產對比圖,讓學生分析得出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的變化。教師展示統計數據圖提問:我國耕地從建國到現在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通過讀圖可以看到我國耕地面積增加
在這些耕地上種植的水稻和小麥產量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教師展示1949年和2023年的稻谷單產和小麥單產對比柱狀圖提問:兩種糧食產量發生了什么變化?學生活動:讀圖分析,稻谷單產提高了三倍,小麥單產提高了九倍。我國耕地面積和糧食單產在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下,都得到大幅度提高。
我國耕地與糧食的分布地區。教師展示中國主要土地利用類型圖和中國地形分布圖提問:讀圖說出我國耕地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形區?學生深度探究,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單。那在這些耕地上種出的水稻分布在哪些地區?小麥又分布在哪些地區呢?教師展示中國東部地區農作物的分布示意圖及水稻小麥景觀圖,提問:描述小麥和水稻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區?學生完成學習任務單,請兩位同學上臺圈出位置。設計意圖:通過讀圖分析我國耕地面積和糧食產量的變化,培養學生動態、辯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科學家精神滲透點體現在求真務實:通過數據分析耕地與糧食產量變化。
環節二:通過袁隆平事跡分析科研育種的艱辛。
地的問題解決了,農民伯伯更關心的是如何通過科技的手段提高糧食的單產。學生小組討論農民擔心的問題。種子怎樣變得更好?一個人怎么輕松地管理上百畝農場?怎樣應對病蟲害、極端天氣對糧食產量的影響?
教師提問關于種子的科技研發,你能想到哪位專家?學生介紹袁隆平爺爺的事跡。學生通過采訪到袁隆平院士的學生,西南大學農學與生物科技學院的何光華教授,了解他在水稻育種方面所做的研究。
學生通過觀看視頻,了解我國最新的育種技術,堅定相信在這些農業科技工作者們默默奉獻下,我們的糧食產量一定會再創佳績
過渡:農民伯伯關心的第二個問題,一個人怎么管理上百畝農場?
學生活動:匯報小組討論結果,機械化管理。
教師活動:加強科技支持是提高種糧效益的重要手段。比如現在的播種機器人,采摘機器人,以及無人機可以完成播種施肥打藥,一架無人機工作1個小時,相當于40\~50個人工播種一天。300畝的早稻田一天就可以播完。機械化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對勞動力的依賴。
過渡:農民伯伯還關心遇到病蟲害的問題、極端天氣的問題會對糧食的產量帶來損失,又該如何應對呢?
學生活動:匯報小組討論觀點。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耕作防治。
教師活動:教師總結。還有一些科技應用于其中,如地理的遙感技術,GIS技術也可以做好病蟲害的預警和監測工作,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對蘋果蠹蛾的分布和擴散進行了實時監測,成功預測了其爆發期,為防控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為國家的糧食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總結:糧食安全根本在耕地,出路在科技,在農業科技的發展之下,一定能做到藏糧于技!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對我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的崇敬之情和愛國的情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家精神和責任擔當
引導學生思考我國農業生產未來的發展方向,明白只有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產業化,才能使我國的農業走向現代化的道路
環節三:設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宣傳語
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能夠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呢?
學生完成宣傳語的設計,上臺展示并投票選出最優秀的小組,培養學生養成節約糧食的飲食習慣。科學家精神的滲透點在于責任擔當:設計糧食安全宣傳方案,踐行節約行動。
四、實踐效果與反思
效果分析:將科學家精神融入初中地理課堂是一項有益的探索,它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還能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社會責任感。學生成果: 80% 以上能列舉3項保障糧食安全的科技措施,宣傳語設計體現責任意識。教師反思:跨學科資源整合需加強,雖然科學家精神的學習很重要,但也要確保地理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找到理論學習與科學家精神培養的平衡點,避免過于偏重一方面而忽視了另一方面。科學家案例需貼近學生生活(如增加本地農業專家訪談)。不同學生的興趣和認知水平存在差異,因此,在選擇科學家案例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既具有代表性又能引起學生共鳴的案例。
推廣建議:開發校本課程“科學家精神地理讀本”,立足初中生認知特點,以“地理為基、精神為魂”,通過家鄉土地、天氣奧秘、河流故事等主題模塊,將科學家求真精神、家國情懷融人可觸可感的實踐場景。課程以“簡易實驗 + 生活化案例\"為抓手(如校園土壤檢測、手機觀星),引導學生在觀察、記錄、思辨中理解地理現象背后的科學邏輯,感悟科學家“從平凡到偉大\"的成長歷程,同時,通過本土科學家故事,激發鄉土認同與社會責任感。其次,可聯合農科院開展實地考察,增強實踐體驗。科學家精神的培養不應僅停留在理論層面,還應鼓勵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實地考察等方式親身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這有助于他們更深刻地理解科學家精神,并在實踐中提升能力。未來,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和實踐經驗的積累,這一教學模式將會更加完善,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中國科協教育部.關于印發《\"科學家(精神)進校園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J].科學中國人,2023(11):71.
[2]朱怡如,楊光.科學家精神融入中學地理教學的意義、內容與策略[J].地理教學,2024(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