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前幕后——暑假》《一則新聞的發布》
作者:孫浩 魯迅美術學院影像藝術學院2025屆碩士研究生
作品闡釋:痕跡是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東西,而攝影則可以通過光來捕捉痕跡。在作品《臺前幕后一—暑假》中,作者通過掃描的方式獲取了人們日常使用的電子產品時在屏幕上留下的痕跡,每一次對于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操作,都在被疊加的狀態下被獲取,它們都是我們切實的操作,但最終又隱于我們的操作之中。作品《一則新聞的發布》則展現了信息之于人的關系。截至2023年6月24日,全球每天平均有4.5億篇文章被發布,作者通過手機屏幕的鍵盤還原了一篇文章的發布,在信息洪流的沖刷之下,這篇文章的內容變得模糊,剩下的只有勞動的痕跡。

《不可分割》系列
作者:馮鉉淇 魯迅美術學院影像藝術學院2025屆碩士研究生
作品闡釋: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人類進入了以電為聯系的社會,生產、通訊、生活已完全無法脫離電力工業。amp;τoμoc是英文中“原子”的希臘詞源,原義為“不可分割的”,從物理的微觀視角而言,原子在電的作用下形成穩定的排列結構,甚至,在某些材料中,原子在電場的影響下可以排列為穩定的晶體結構。同樣,電對于當下的人類社會也起到了同樣的規訓力。
作品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裂隙與連接”,作者將電力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工業探傷底片進行重新處理,通過對于電力生產設施中的裂隙與連接的詩意呈現,試圖再現潛藏在社會裝置之內的各種權利與能量的矛盾狀態。電力以“連接”之名編織秩序,卻在工業裝置內部與社會肌理中埋下無數的“裂隙”,這些“裂隙”既是系統暴力的痕跡,也是抵抗與反思的入口。探傷底片本是檢測電力設施內部裂紋的工具,其黑白影像本應服務于系統的維護,但在作者的作品敘事中,卻成為了揭示社會內部能量與秩序的形象。
第二部分一—“無盡花火”,作者以多屏影像的方式,對電力工業和電力的運輸、分配、控制以及其下宛若原子般的社群展開討論。“電力社會”的高效運轉依賴于個體的原子化,電場中的原子通過電荷的作用形成晶體般的穩定結構,而現代社會則在電力網絡的規訓下,將個體編排為原子化的精密系統,家庭被簡化為“用電單元”,工人淪為生產線上的“能源節點”,社交媒體中的用戶則被降維為“數據電荷”。電力不再是單純的能源,而是一種權力的拓撲,它劃定邊界、分配資源,“合閘”與“斷路”讓生命在電所控制的系統內無限循環。
第三部分一一“要有光”,作者利用微距攝影拍攝了單向二極管,并借用uv打印和表面處理的方式,將這些圖像以一種近乎透明的形式呈現于空間之中,使之處于一種懸置的狀態。這些二級管的照片均是在電力設施的機房中拍攝的,在電力工業中,電路的控制設施通過大量的單項二級管的閃爍來表現各個系統之間的關系;而在日常生活中,這些二極管又被裝配在每家每戶的電表上、網絡機柜中,乃至服務器柜機內,它的閃爍是二進制中的零和一,更是數字時代生命狀態的一種寫照。


作者:寧雨晰 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攝影與圖像藝術研究專業2025屆碩士研究生
作品闡釋:動物是人類觀看的重要課題。在當下現代社會所建立的秩序里,幾乎所有的生產手段都是在動物實驗中獲得啟發,但是,動物的棲息地卻逐漸被剝奪和侵蝕,動物逐漸成為被人類觀看的客體。至此,人類與動物之間的彼此凝視已不復存在,如同約翰·伯格所言:“WhyLookatAnimals?”當動物在人類的生活環境中被逐漸邊緣化的同時,它們的屬性也從存在本身轉向為人類生活方式的產物。
在本系列作品中,作者將拍攝主體對準了動物標本這一具有生命缺席特質的對象,而光代替了有形的觸摸,并將標本塑造為超然的存在。同時,這也是一場關乎存在與消逝、現實與夢境、看與被看之間的多重意象的對話,它們曾經都是鮮活的生命,如今卻被凝固在人造的空間中,成為人類對于自然控制力的證明。當觀者面對這些照片時,他們不僅是在觀看標本,同時也在被標本所觀看,二者構成了一種超越時空的“凝視”。
占有與失去、文明與自然,標本的存在不斷地提醒我們,當人們試圖用文明的尺度去丈量自然時,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失去了與自然對話的能力。





《往復皆星辰》
作者:趙夢佳 中國美術學院電影學院攝影與圖像藝術研究專業2025屆碩士研究生
作品闡釋:作品名字的靈感來源于葡萄牙詩人佩索阿的詩句:“我們活過的剎那,前后皆是暗夜。\"由于疤痕體質,作者的皮膚當被劃傷或碰撞時,淤青與疤痕會久久不退,而所患有的神經性皮炎則進一步體現了身心一元論一一但凡焦慮、思緒過多就會成為疹子反映于皮膚。當作者觀察這些肌膚表層的細微痕跡時,仿佛看見了宇宙的縮影與映射。人體微妙的細節一一肌膚的紋理、傷疤的印記、器官的異化等一一都可以化為璀璨的星圖,它們是時間的刻印,也是肉身上不斷彌漫著的個人史,承載著個體的記憶與經驗。
早在公元前一百多年,西漢思想家董仲舒就提出了“人副天數”的學說,即:人的形體、身軀、臟腑都是仿效“天”的產物。每一次眨眼都是對宇宙晝夜更替的微觀演繹,我們的呼吸吐納則與宇宙的脈動共振。我們不是孤立于宇宙之外的存在,而是宇宙意識的載體,是浩瀚星河中的一部分。于是,作者試圖用基于攝影來獲取圖像的多種方法,借肉身創造出宏觀的天體與宇宙中的星圖。微觀的肉體與宇宙的演化遙相呼應,生命在這一刻成為了“自我創造的宇宙”。
作品中的許多圓形,既是封閉的輪廓,又是開放的場域;既代表確定性的規律,又隱含不確定性的混沌。這種矛盾性恰好映射了生命的本質:在有限的個體存在中追求無限的意義,在循環的宿命里書寫獨屬于自己的軌跡。

《陳小姐的環球旅行日記》
作者:陳夢雪 四川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2025屆碩士研究生
作品闡釋:隨著智能手機與社交媒體的全面普及,使得每個人都成為圖像的生產者。人們每日都穿行于海量的影像之中,這些看似真實的畫面,實則多為精心構建的視覺幻象。正如蘇珊·桑塔格在《論攝影》一書中所言一—人類仍無可救藥地困在柏拉圖的洞穴里。這種現象從社會文化的塑造到消費行為模式的轉變,都產生了深刻影響,重塑著大眾認知世界的方式。本作品在中國多個城市取景,以世界著名的景觀公園為仿造對象,用實景拍攝與影棚擺布相結合的方式,以創作者的第一視角,虛構了一場環球旅行敘事,然后結合立體照片裝置對這些景觀進行審視。


《忽然而已》
作者:祝佳星 四川美術學院實驗藝術學院2025屆本科生
作品闡釋:在當下快速的城市化發展進程中,城市與鄉村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曾經的社會秩序也被打破。但在重新建立新秩序的過程中,會有一些較少被看見或關注的地方,而在其中,或沖突或荒誕的社會景觀隨處可見,它們深刻地反映了城市化的復雜性。作品《忽然而已》以較少被人關注的地方為落腳點,用黑白攝影的方式捕捉了生活中所見到的一些富有生活氣息又有一些荒誕的景象,通過多個圖像對社會發展進行多面化的表達,進一步體現出現代生活的多重可能性。
《忽然而已》祝佳星" 作者:占濤四川傳媒學院攝影學院2025屆本科生
作品闡釋:每塊邊長60厘米的預制構件構成了現代城市的最基礎的原細胞。正如瓦爾特·本雅明(WalterBenjamin)在《拱廊計劃》一書中寫道:“對于閑逛者來說,街道變成了居所;他們在諸多商店的門店之間,就像公民在自己的私人住宅那樣自在。”我們成為了“閑逛者”,卻逐漸無法辨認腳下的圖景。作品《100萬的路過》的創作源起便是由此,對等值面積的城市圖像進行等面積的掃描,作者嘗試感知城市中無法言說的、干絲萬縷的關系。





《復寫顯影》
作者:安澤文 西安美術學院攝影藝術方向2025屆碩士研究生
作品闡釋:漢娜·阿倫特在其著作《過去與未來之間》的開篇中引用了卡夫卡的《他》揭示了彼時的困境。作為過去與未來的化身,兩個對手分別從兩個方向與他對抗,他幻想能有一天跳脫出這種重復且永不停歇的過程。如今,各種幻覺似乎提供了逃逸的方式,卻時刻影響著個體對時間與空間的感知。如同馬可·波羅向忽必烈講述每座城市總與威尼斯相連,不同城市的差異性構成了城市的概念本身,記憶中的某些圖景總以某種樣態在感知中復現,并在新的重復中生成差異,重新潛藏于記憶中等待再次顯現。于是,“過去從未消逝,而是持續滲透于當下”。
展場中的作品基于對時間與記憶的感知,由與過去重疊的懸置時刻展開。構成展覽場域的攝影、影像與裝置意在復現記憶的多種樣態,作為松散敘事的圖像并不試圖提供清晰的闡釋,而是如同“塊莖”,在保有自身存在意義的同時去尋找與他者聯結、想象和重構的可能性,進而重新思考即將成為過去與未來的每個當下。

《不可言說的腫脹》
作者:蘆怡然 西安美術學院影視動畫系攝影專業2025屆本科生
作品闡釋:作品源于作者小姑媽12年抗癌歷程及其死亡后成為家族禁忌話題的個人經歷。通過六個核心場景一病痛(魚的半透明質感隱喻疾病中生命的脆弱)、周期的倒伏(12枚雞蛋的裂紋周期象征宿命輪回)、信仰異化(香灰與藥丸的混合展現理性與信仰的轉換)、理性規訓(薄膜覆蓋的書籍暗示知識面對死亡的無力)、身體的隱喻(爬蟲象征創傷的代際傳遞)、家族沉默(空椅子構成“在場的缺席”),將東亞文化中家族對死亡的集體否認與創傷記憶的傳遞機制進行可視化的表達。作品采用“實踐為主的藝術研究法”,將作品的創作過程視為探索創傷記憶的知識生產方式,揭示了東亞家族通過選擇性記憶與遺忘來維持權力結構以及文化秩序的記憶政治運作機制,從而試圖打破禁錮的沉默,為創傷表達與療愈開拓新的路徑。



《一個無限熾熱且致密的點》
作者:巴鈺瀅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2025屆碩士研究生
作品闡釋:作品利用攝影、人工智能生成技術與實時追蹤投影構建了一個體驗劇場,將觀看者轉為影像生成的共創者,在動態地交互中,與觀看者共同探討當下人類與技術、藝術之間的關系:技術如何通過信息共生成為現實的延伸,在人與現實的關系之間,重構了主體。
作品的核心邏輯可概括為“感知一運算一反饋”閉環,形成觀看者與其數字化身的“重曝”效果。人工智能技術深度學習現實,也在改變現實。這一現實不僅是現實世界,也是人對現實世界的體驗、感受,作者將此感知系統凝結成投影發出的光點,將現實中的自然物(例如身體)轉化為投影發出的源頭,將世界通過無限折疊內化于最微小的比喻。觀看者凝視投影下的自身,實則是在凝視一個被技術棱鏡折射后的自我鏡像,致密中爆發出認知的裂變。
將觀看者與人工智能生成技術、投影綁定為同一系統,觀看者的身體既是生成的初始,也是信息的載體。如凱瑟琳·海勒所言,后人類主體由異質成分構成,是不斷重塑自身邊界的混合體。也就是說,人作為主體不再孤立,而是在與技術及環境的交互中動態變換。
作品整體試圖突破傳統的人機二元對立的框架,提供出一個更寬闊的認知視野,將非人因素納入廣義的主體共同體,使觀看者意識到主體的邊界在人工智能生成影像的投影下不斷共建,拓展。

《黑色的河流》
作者:施金宇 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2025屆碩士研究生
作品闡釋:橫亙在橫斷山脈脊骨之上的大涼山,以其巍峨險峻、層巒疊嶂的地理奇觀,宛如蒼茫大地上刻下的一卷巨型折痕。億萬年間,這片土地經歷了地殼的劇烈抬升,塑造出高山深谷、南北相連的獨特褶皺山系。在這天地交匯的壯麗背景 F, 彝族先民順應自然的節奏,從昭通出發,跨越金沙江的激流,北遷至這片神秘而古老的山地。在那漫長而艱辛的旅途中,先民們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吟唱著《勒俄特依》一—這部在群山低吟中久久回蕩的創世神話史詩。它承載著彝族的天地觀、祖先的傳奇,并且成為滋養涼山民族精神的源泉,塑造了人們對勇氣、堅韌與生命的深刻信念。黑色,作為彝族神話史詩的重要底色,不僅賦予了這個民族其名稱一一諾蘇(彝語,意為“黑色的民族”),也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化作群山之間起伏的山褶,靜靜記錄著涼山諾蘇人在歷史浪潮中的青春探險。
在作品《黑色的河流》中,作者重現了祖先北遷的偉大旅程,通過身體與精神的雙重行走,在大涼山的廣袤大地上,探索歷史與當代的交匯。作者還邀請沿途的路人,化身為《勒俄特依》中的神話英雄,在現實的場景中重新演繹那些古老的傳奇。這場表演,游走于真實與虛構之間,以現代的視覺語言,模糊了物理與想象的界限,構建出一個跨越時空的神話敘事。


《影》
作者:宋泓銳 四川傳媒學院攝影學院2025屆本科生
作品闡釋:作品以針孔全景攝影與古典暗房工藝為核心技術,通過回歸攝影本身的創作手段來反思數字時代影像技術的異化問題。作者通過自制的全景小孔相機,突破了對自動化工具的依賴,實現對攝影流程的完全掌控;全景成像設計與三維光路還原技術拓展了傳統攝影的二維邊界,并結合環幕式的觀看體驗,構建出沉浸式的空間敘事。
作品也融合了威廉·透納的浪漫主義筆觸與中國傳統山水“師法自然”的意境,探索靜態影像的情感傳遞。長曝光技術的時間延展性,是對快節奏社會的抵抗和記憶與現實的詩意重構。創作時,還通過情境主義中“漂移”(derive)的實踐,批判了資本邏輯下的符號化消費對真實體驗的侵蝕,呼呼重建個體與自然、社群的深層聯結。

作品直面生成式AI與景觀社會對影像真實性的消解,以手工制作的“不完美”影像挑戰技術霸權,強調創作主體性的回歸,重新賦予觀者凝視與思考的權力,在信息爆炸時代開辟回歸本真的路徑。




《駐在地》
作者:劉榮天 武漢傳媒學院攝影專業2025屆本科生
作品闡釋:作品試圖用影像來探索人類如何重塑自然的邊緣。拍攝地跨越中國的西部與北部邊疆一一內蒙古、青海等地,記錄了散落于雪原、荒地與廢棄之地的人類痕跡。作品采用紀實攝影與新地形攝影的視覺語言,試圖以冷靜而批判的視角,思考自然與工業文明之間的糾纏關系。這些是安靜的景觀,但沉寂之下,回蕩著擴張、遺棄與生存的回聲。作品邀請觀者駐足,思考我們所占據的空間,以及我們所留下的痕跡。
《無與倫比的紐帶》
作者:閆紫怡 武漢傳媒學院攝影專業2025屆本科生
作品闡釋:作品圍繞家庭關系來展開,嘗試通過二次創作去探索影像新的表達方式。將家庭老照片作為基礎素材,解構重組后將其投影在懸掛的白色布料上,然后拍攝下這些隨機性的場景。漂浮的布料既是投影平面,亦是連接時空的重要驛站,將過去與當下充滿記憶的場景結合。拍攝地點選在徐州,它與作者的成長密切相關。輕盈的布料在風中飄動,宛如臨時構建的熒幕,在風的作用下不斷變化著形態。正如作者兒時的情感回憶,存在于永恒的流動與不確定之中。展陳采用光柵厚板輸出和投影,觀者在不同角度下可見影像與空白的切換,家庭舊照從傳統觀看方式中解放,并被賦予新的生命力。
《珍昔》
作者:陳圣佳 昆明城市學院藝術學院攝影專業圖片方向2025屆本科生
作品闡釋:作者的原生家庭并不美滿,因為母親工作的忙碌,她的童年是在孤獨、缺乏親密感和關注中度過的。一個功能失衡的家,往往會產生強烈的情感牽引著你的心,對于彼時的作者而言,“逃離”是不可能的,于是,她開始將家打造為自己想象中的樣子,通過幻想和愛好將家制造成了一個“樂園”,作者安全感由此便得到了保護。后來,母親再婚,弟弟的出生讓作者的心結得以打開。天真爛漫的弟弟讓作者意識到自己需要的其實是關注、認可和陪伴。往昔仿若被關在箱子里的珍寶,得到關注,內心的牽掛才不會遺忘。通過置景的方式,作者還原了童年的場景一一不局限于通過人物與空間的編排進行敘事,旨在通過物與空間來制造觀者對畫面的想象,以期喚起觀者的回憶以及其對童年的重視。



《戰后時刻》
作者:竇干茜 昆明城市學院藝術學院攝影專業圖片方向2025屆本科生
作品闡釋:2024年夏,來自地中海的干熱信風吹拂著敘利亞和黎巴嫩。在歷史長河中,敘利亞與黎巴嫩這兩個中東國家曾多次經歷文明與政權的沖突和更迭,這使得這一地帶時常處在某種戰爭與和平的或然狀態。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下,敘利亞的經濟得到了顯著發展,但在經濟發展的背后,卻隱藏著中東地區復雜的政治暗流與博弈
2024年7月,作者來到黎巴嫩和敘利亞進行實地記錄拍攝,前期,通過新聞資訊和文獻的了解,在抵達前做足了防備,但當真正踏入這片地區后,信息繭房便被打破了。作品通過結合歷史文獻,實地考察與藝術表達展現了敘利亞和黎巴嫩的歷史的厚重感與近年的真實狀態,并隱晦表達了兩座城市的不同人文。此次探尋,不僅是作者的一次重大感悟,還穿過信息繭房揭開了這個世界一角的“面紗”,審視自己的同時也觀看世界的痕跡。從敘利亞的大馬士革到霍姆斯、拉塔基亞,再到黎巴嫩的貝魯特,作品顯現出那個時間下的城市面貌與生活狀態。旅行是了解時代樣貌的一種有效途徑,與那些世代生活于此的人們相比,作者只是一個暫時的自擊者,她終將要離開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