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S5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25)13-0010-03
DOI號10.1637/j.cnki.issn1007-7731.2025.13.003
Investigation on the seedling condition and soil moisture status during the overwintering period of wheat in Funan County
XUE Bingjie
(Funan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Funan 2363Oo, China)
AbstractRandomsampling,typical field investigation,and monitoring station monitoring methods were used to conduct wheat seedling conditionand soil moisture status inFunan County,Anhui Province from December 24,2024 to January3,2O25.The survey found that the overall wheatseedling condition in the study area was good,with first, second,andthridtypeseedlingareasof 4.40million,.O3million,and1.10millonhm2,respectively,acountingfor 51.6% , 35.5% ,and 12.9% of the total wheat sowing area.The overall soil moisture in the research area was moderately deficit.The relative moisture content of the O-2O cm cultivated layer soil at monitoring points A and F was 67.12% and 60.70% ,the soil moisture is slightly low.Other monitoring points were moderately deficit.Based on this,field management measures such ascontrolling excessive growth and strengthening seedlings (mechanical suppression, combingseedlings,andspraying foliar fertilizersand chemical control regulators),supplementing soil moisture for seedlings (irrigating overwintering water to supplement soil moisture),preventing and controlling diseases,pestsand weeds(monitoring and timely applying targetedpesticides to prevent wheatsheath blight,tc.),and preventingcoldand freezing (spraying potassium dihydrogen phosphate+aminoethyl ester+humicacid water-soluble fertilizer1-2 days before the arrival of cold waves)were proposed to ensure the safe overwintering of wheat.This article provides references forimprovingwheat yield and quality in similar regions.
Keywordswheat; overwintering period; seedling condition; soil moisture status; field management
小麥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保障糧食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種植區域跨越不同氣候帶,能適應多種土壤條件1。越冬期是小麥生長的關鍵階段,此階段生長狀況對次年春季小麥返青、分蘗以及最終產量形成具有重要影響。
相關學者高度重視小麥生長關鍵時期的研究,針對小麥越冬期的苗情與情開展了大量工作。在苗情監測方面,通常運用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實現對苗情的快速、精準監測,以分析不同苗情的空間分布特征2。在土壤熵情研究領域,開發了多種高精度土壤水分監測設備,以深入研究水分動態變化規律及其對小麥生長的影響機制3。在小麥越冬期方面,臧虎生4從整地、品種選擇、水肥運籌等方面總結了小麥越冬期栽培技術,有利于提高其生長質量。安徽阜南地處黃淮海平原南部,小麥種植歷史悠久,種植面積廣闊。近年來,受氣候變化、種植結構調整等因素影響,小麥生產面臨挑戰[5]。
本研究于2024年12月24日至2025年1月3日在阜南縣開展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結合典型田塊調查法,對小麥苗情進行調查。利用自動土壤情監測站和人工監測相結合的方式監測研究區土壤情,綜合分析監測數據,以評估不同區域的土壤情。通過分析該地區小麥越冬期苗情和土壤情,針對性地提出田間管理措施,為保障相似區域小麥生產,提高小麥產量與品質提供參考。
1材料與方法
1.1 調查時間與地點
2024年12月24日至2025年1月3日在阜南縣開展調查。范圍覆蓋研究區各鄉鎮。
1.2小麥苗情調查
2024年12月24—25日開展小麥越冬期苗情調查。采用隨機抽樣結合典型田塊調查法,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田塊。在每個樣點田塊中,按照五點取樣法,每個樣點選取 1m2 ,詳細記錄小麥的主莖葉齡、單株分蘗數、次生根數量以及莖總蘗數等指標。
1.3土壤水分狀況監測
2024年12月26日至2025年1月3日,利用自動土壤情監測站和人工監測相結合的方式監測全縣土壤熵情6-7]。自動監測站分布于全縣不同區域[曹集鎮(A)、苗集鎮(B)、中崗鎮(C)、柴集鎮(D)鹿城鎮(E)、許堂鄉(F)、柳溝鎮(G)王堰鎮(H)會龍鎮(I],實時采集 0~20cm 和 20~40cm 耕層土壤含水量數據。同時,在每個鄉鎮選取3~5個代表性田塊進行人工監測,使用土鉆采集土壤樣本,采用烘干稱重法測定土壤含水量,并計算土壤相對含水量。綜合分析監測數據,評估不同區域的土壤情狀況。參考出苗一返青期土壤墑情評價標準: 0~20cm 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在 70%~90% 較適宜、相對含水量在 60%~70% 為輕度偏低、相對含水量在 50% \~60% 為中度虧缺、相對含水量 lt;50% 為重度虧缺[8]
2 結果與分析
2.1小麥苗情
研究區小麥播種總面積約8.53萬 hm2 。由表1可知,一類苗面積4.40萬 hm2 ,占總播種面積的 51.6% ;二類苗面積3.03萬 hm2. 占 35.5% ;三類苗面積1.10萬 hm2 占12.9% 一類苗主莖葉齡在5\~7葉,單株分糵數3\~5個,次生根數5\~7條,莖總數在975萬\~1275萬株 /hm2 ,個體發育較健壯,根系較發達;二類苗主莖葉齡在4\~6葉,單株分數2\~4個,次生根4\~6條,莖總數在825萬\~975萬株 /hm2 ;三類苗主莖葉齡在2\~4葉,單株分數 0~ 2個,次生根0\~3條,莖總數在525萬\~825萬株/hm2。
綜合來看,研究區小麥苗情整體良好,不同苗情間的生長狀況存在差異。為實現小麥高產穩產,需針對不同苗情分類精準實施田間管理措施,強化對二類苗、三類苗的管理力度,以確保所有麥苗安全越冬。
2.2土壤情
由表2可知,研究區 0~20cm 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平均為 58.86%,20~40cm 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平均為 71.22% 。綜合判斷,研究區土壤情整體處于中度偏低的狀態。南部 (A)0~20cm 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為 67.12%,20~40cm 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為 75.70% ,情處于輕度偏低狀態;中北部(B\~G)0~20cm 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平均為 58.49% 20~40cm 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平均為 71.26% ,情整體為中度虧缺狀態;西部 (H,I)0~20cm 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為 55.84% 20~40cm 耕層土壤相對含水量為 68.83% ,墑情處于中度虧缺狀態。
進一步分析各耕層數據發現,在 0~20cm 耕層相對含水量方面,以A點最高,為 67.12% ,其次是F點,為 60.7% ,以E點最低,為 53.16%;20~40cm 耕層相對含水量方面,以A點最高,為 75.7% ,其次是F點,為73.47% ,以H點最低,為 68.36%0 綜合來看,土壤情輕度偏低的監測點有A和F,其余均為中度虧缺。
3結論與討論
研究區小麥當年播種后,氣溫偏高且土壤情較好,生長速度較快。小麥越冬期出現二類和三類苗,原因可能是部分播種較早的田塊出現旺長現象,植株莖稈細弱、葉片狹長、抗寒能力下降;同時,部分田塊群體量過大,個體間競爭養分、水分和光照,導致個體發育不良、出現倒伏現象;播種偏晚的田塊由于積溫不足,小麥生長緩慢,根系發育不充分。這些麥苗可能在越冬期遭受凍害。播種深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麥苗質量,周國勤研究發現,播種深度超過10cm 會導致小麥出苗不齊、缺苗斷壟,且幼苗個體瘦弱。部分旋耕田塊未進行有效鎮壓或鎮壓不實,秸稈浮于表層土壤,會造成土壤孔隙過大,跑墑漏風嚴重,小麥抗凍抗旱等抗逆能力降低。在易漬澇的低洼地和稻茬麥田,“三溝\"(廂溝、腰溝、圍溝)不配套,排水不暢,增加了小麥漬害風險[10]。
2024年12月26日至2025年1月3日,研究區以多云為主,降水較少。調查發現,部分田塊土壤相對含水量不足 70% ,處于中度虧缺狀態。水分是小麥進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活動的重要原料之一,土壤缺水會導致小麥生理代謝受阻,生長緩慢。土壤墑情不佳會影響微生物活性、抑制土壤養分轉化和釋放,進而降低養分有效性,使小麥難以獲取足夠的養分。在低溫環境下,水分不足會降低土壤的熱容量,導致溫度變化劇烈,易增加小麥遭受凍害的風險;同時情不足會抑制小麥根系生長,影響其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進而影響地上部分生長發育。
綜合來看,研究區小麥在越冬期苗情總體良好,但部分田塊苗情較復雜、土壤熵情不佳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小麥高產優質。為提升小麥抗逆能力,提出如下田間管理措施。(1)控旺促壯。采取機械鎮壓措施,以物理方式抑制葉、蘗過快生長;同時輔助噴施葉面肥和化控調節劑,以促進根系發育,增強植株穩定性;對于群體過大田塊,利用秒耙、人工劃鋤等手段疏苗,以降低群體密度,為個體生長創造空間,提高單株質量;針對播種偏晚、群體不足的田塊,追施 45~75kg/hm2 尿素,為麥苗提供充足養分,加快個體發育進程;對于表層土壤疏松田塊,進行鎮壓作業,既能防凍保暖,又能控制旺長,有利于提升麥苗應對不良環境的能力。(2)因苗補墑。對于出現旱情或群體不足的田塊,結合澆灌越冬水補足土壤情,充足的水分可解除旱情、提高土壤熱容量,增強小麥抗逆能力,確保其安全越冬。(3)防控病蟲草害。密切關注病蟲草害監測及預警預報信息,依據不同田塊病蟲草害的實際發生情況,及時施用對癥藥劑;重點做好小麥紋枯病、根腐病、紅蜘蛛及主要雜草的防除工作,保障小麥健康生長。(4)防寒抗凍。在寒潮到來前1\~2d,噴施磷酸二氫鉀、胺鮮酯、黃腐酸水溶肥等功能性葉面肥,以增強小麥抗凍性,有效預防和減輕凍害對小麥生長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玉.綠肥及減量灌水對小麥復種綠肥水碳足跡的影響[D].蘭州:甘肅農業大學,2020
[2]武威.小麥苗情診斷指標智能監測及系統開發[D].揚州:揚州大學,2016.
[3]王曉菲.基于水云模型的農田地表土壤水分監測研究[J].無線互聯科技,2024,21(10):37-39.
[4]臧虎生.小麥栽培和越冬管理[J].種子科技,2024,42(2):134-136.
[5]張文斌,錢豐,賈育恒,等.咸陽市推進植保現代化的實踐與思考[J].中國植保導刊,2024,44(3):97-100,86.
[6]王進,錢昊,張永鑫,等.豐滿流域情自動監測系統的設計與應用[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15):222-225.
[7]宋煒,張志秀,錢昊,等.江蘇省熵情自動監測系統的設計與應用[J].中國防汛抗旱,2020,30(3):27-31.
[8]高升.寧夏土壤情監測的應用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2014,55(4):20-25.
[9]周國勤.信陽稻麥輪作區小麥高產障礙因子及對策研究[J].天津農業科學,2011,17(5):63-65.
[10]姚衛平.2010—2015年貴池區小麥赤霉病重發流行原因及防控對策[J].基層農技推廣,2016,4(6):82-84.
(責任編輯:李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