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言:“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作為人類表達內心訴求與情感的藝術形式之一,舞蹈總能給人帶來精神享受。其中,中國古典舞堪稱一絕。作為一門藝術,它既古老又年輕,歷經數千年的發展演變,融合了中國傳統戲曲、武術等多種元素,形成了一套嚴謹、規范且富有表現力的舞蹈體系。從夏商周時期的儀式舞蹈,到漢唐時期的宮廷樂舞,再到宋元明清時期與戲曲的融合,中國古典舞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都展現出獨特的風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身韻作為中國古典舞的核心與靈魂,是中國古典舞區別于其他舞種的重要標志。它涵蓋了身法與韻律兩個方面,身法指外在的舞蹈動作和技巧,韻律則強調內在的節奏、氣息和情感表達。身韻將二者有機結合,使舞者在舞蹈過程中不僅展現出優美的舞姿,更能傳達出深邃的文化內涵和情感意蘊。
一、中國古典舞身韻概述
(一)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歷程
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源遠流長,其雛形可追溯至遠古時期的祭祀舞蹈,那時舞蹈主要用于表達對神靈的敬畏與祈求。歷經漢魏時期的初步發展,舞蹈動作逐漸豐富。到了唐代,國力昌盛,文化繁榮,古典舞迎來鼎盛,呈現出雍容華貴、氣勢恢宏的風格,如《霓裳羽衣舞》。近現代以來,在舞蹈藝術家的努力下,融合戲曲、武術等元素,逐漸形成了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古典舞體系,不斷推陳出新,走向世界舞臺[1]。
(二)古典舞身韻的基本元素
古典舞身韻融合身法與韻律,形成獨有的舞蹈語匯與審美范式。在身法層面,舞者身體的姿態、動作軌跡與變換方式豐富多樣,如“擰、傾、圓、曲”等典型體態,構建起古典舞的外部形態框架,展現出獨特的曲線美與空間感。韻律則賦予舞蹈內在節奏與情感節奏,通過呼吸的調控,讓動作產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的變化。
身韻有八大基本元素,它們共同構建起古典舞獨特的藝術體系。提與沉:通過呼吸帶動身體的上下起伏,提時氣息上揚,身體舒展,傳遞積極向上之感;沉時氣息下沉,身體沉穩,展現內斂情緒,為情感表達奠定基礎。沖與靠:沖為身體快速有力地向某方向沖出,凸顯強烈情感與果敢決心;靠是身體向旁側后依靠,呈現含蓄委婉之情。二者從力度與方向上豐富情感表達。含與典:含是胸部內收、雙肩微攏,體現羞澀內斂;腆為胸部挺起,雙肩打開,彰顯自信熱情。二者形成情感的張弛對比。移與仰:移是身體在水平方向平穩流暢地移動,展現靈動輕盈;仰為頭部和上半身向后仰起,表達向往崇敬等情感。這八大基本元素相互關聯、彼此融合,在舞者的肢體演繹下,使古典舞充滿豐富的情感與獨特的韻味。
(三)身韻在古典舞中的核心地位
古典舞承襲了中國古典文化的精神和氣韻,其中有詩的節奏與韻律,即使是坐著觀賞,觀眾的內心也能隨臺上舞者的一動一靜、一顰一笑“翩翩起舞”。由此可見,身韻是中國古典舞的靈魂。它巧妙地將身法與韻律相結合,身法涵蓋了舞者身體的各種動作形態、姿態變化及運動軌跡,韻律則賦予這些動作以獨特的節奏、呼吸和情感起伏[2。身韻通過規范而又富有變化的動作組合,如擰、傾、圓、曲等身體形態的運用,以及起承轉合的節奏把控,使古典舞形成了區別于其他舞種的獨特藝術特征,讓舞蹈充滿了靈動之美與文化韻味。
(四)身韻與傳統文化的淵源
古典舞身韻深深扎根于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從哲學角度看,它蘊含著道家的“陰陽平衡”“天人合一”思想,舞蹈動作的剛柔并濟、動靜結合正是這種思想的生動體現。在美學方面,深受傳統美學中對意境、神韻追求的影響,舞者通過肢體語言營造出深遠的意境,傳達出獨特的神韻。身韻還從武術中汲取了動作的力量感與節奏感[3]。同時,戲曲藝術中的身段、臺步等元素也為古典舞身韻的形成提供了豐富滋養。
二、古典舞身韻基本元素訓練方法與實踐
(一)基礎訓練方法
呼吸訓練在身韻基本元素訓練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正確的呼吸方式能夠為舞蹈動作提供內在的動力支持,使動作更加流暢自然,同時也有助于情感的準確表達。訓練時,可先進行深呼吸練習,吸氣時腹部擴張,呼氣時腹部收縮,逐漸掌握呼吸的節奏與深度[4。
良好的體態是展現身韻之美的基礎。體態訓練要求舞者保持身體挺拔與舒展,頭部端正,頸部自然伸展,雙肩下沉且放松,背部挺直,收腹提臀,膝蓋伸直,雙腳站立時保持正確的間距與姿態。同時,注重身體曲線的訓練,如通過練習“含胸”“挺胸”“擰腰”等動作,掌握身體各部位的姿態變化。
對身韻基本元素的動作規范訓練至關重要。以手型為例,古典舞常見的手型有蘭花指、劍指等,蘭花指要求手指自然彎曲,拇指與中指輕輕相觸,形成優美的弧線,其余手指自然伸展,整個手型宛如盛開的蘭花,通過反復練習手型的定型與變化,舞者能夠熟練掌握手型的美感與表現力。
(二)進階訓練方法
節奏與韻律是中國古典舞身韻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賦予舞蹈獨特的藝術魅力。在訓練中,首先要引導舞者深入理解音樂的節奏特點,通過聆聽不同風格的古典音樂,分析其節拍、節奏型及旋律的起伏變化,讓舞者能夠準確把握音樂的節奏韻律。其次要根據音樂節奏進行舞蹈動作的編排與練習,使動作的速度、力度和幅度與音樂節奏緊密配合。
空間運用是提升舞蹈表現力的關鍵因素之一。在身韻基本元素訓練中,要注重培養舞者對空間的感知與運用能力。訓練時,引導舞者通過不同方向的動作伸展,如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充分占據舞臺空間,展現出舞蹈的立體感與層次感。
情感融入是身韻基本元素訓練的高級階段,也是舞蹈藝術的核心價值。在訓練過程中,首先引導舞者深入理解舞蹈作品所表達的主題與情感內涵,通過對作品背景、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研究,使舞者能夠準確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調。其次鼓勵舞者結合自身的生活經歷與情感體驗,將個人情感與作品情感相融合,在舞蹈動作中自然地流露出真實的情感。
三、古典舞身韻元素訓練對情感表達的影響
(一)元素訓練對情感表達的基礎作用
扎實的身韻基本元素訓練為情感表達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通過長期的呼吸訓練,舞者能夠巧妙地運用呼吸來控制動作的節奏與力度,進而影響情感的表達強度。
(二)不同元素組合表達的多樣情感
不同的身韻元素組合能夠表達出豐富多樣的情感。提沉與沖靠的組合:當提氣配合沖的動作時,可展現出激昂、奮進的情感;而沉氣結合靠的動作,則可能傳達出無奈、感慨的情感。含腆與移仰的組合:含腆動作配合緩慢的移,可表現出羞澀、含蓄的情感,如少女的嬌羞之態;而腆與仰的結合,能展現出自信、豪邁的情感,如英雄凱旋時的驕傲之情。
以舞蹈作品《只此青綠》為例,在舞蹈中,舞者通過大量的提沉、沖靠、含腆等身韻元素的運用,生動地展現了《千里江山圖》所描繪的山水意境與情感內涵。在表現山巒起伏時,舞者運用提沉動作,配合身體的起伏變化,宛如山巒在云霧中若隱若現,傳達出寧靜而悠遠的情感。
四、古典舞情感表達的技巧與策略
(一)深入理解舞蹈作品的內涵
要實現精準且深刻的情感表達,舞者必須深入理解舞蹈作品的內涵。這需要舞者全面研究作品的創作背景,包括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時代特征、社會風貌及創作者的創作意圖。例如,對于表現古代宮廷生活的舞蹈作品,舞者需深入探究古代宮廷在政治、文化、社交等多層面的禮儀規范與文化氛圍。宮廷中嚴格的等級制度,從日常起居到大型慶典,都對人物的言行舉止有著細致入微的約束,這必然會深刻影響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與行為方式。只有精準把握這些復雜的背景信息,舞者才能在表演中自然且準確地呈現出符合宮廷情境的情感狀態。同時,要對作品的主題進行深度剖析,明確作品所要傳達的核心情感,通過對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分析,清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點、情感變化歷程,讓舞者在舞蹈中真正以角色的身份去感受和表達情感,從而將作品的內涵通過肢體語言生動且準確地展現出來。
(二)運用身體語言增強情感表現力
身體語言是舞蹈情感表達的主要手段。在古典舞身韻中,身體姿態的變化對情感表現力的增強起著關鍵作用。以表現悲傷情感為例,身體微微蜷縮,頭部下垂,雙肩下沉,整個身體呈現出一種壓抑的姿態。這種姿態高度契合古典舞身韻內斂、含蓄的情感表達風格。古典舞強調以形傳神,這種內斂的姿態并非直白地宣泄悲傷,而是通過肢體的含蓄動作將悲傷之情蘊含其中,讓觀眾從細膩的肢體變化中更能感同身受地體會到舞者內心的痛苦。動作的力度和速度變化也是傳達情感的重要方式:快速有力的動作在古典舞的特定情境下,如表現戰斗場景時的快速踢腿、揮臂動作,與古典舞的剛健之美相契合,通常表達強烈、激昂的情感;而緩慢輕柔的動作,如在表現抒情場景時的緩慢轉身、輕柔抬手動作,與古典舞的婉約之美呼應,常用來表達溫柔、細膩的情感。此外,身體的節奏感在古典舞身韻中能強化情感表達,通過與音樂節奏的緊密配合,在節奏的強弱、快慢變化中,將情感的起伏展現得更加生動,且古典舞的節奏往往有著獨特的韻律,其節奏的輕重緩急與身體動作的剛柔曲直相互呼應。
(三)借助音樂、服裝等輔助手段
一部優秀的舞臺藝術作品不是表演者的“solo”,而是音樂、服裝、道具等在空間中的“合唱”。音樂節奏、旋律與和聲緊密交織,共同營造出特定的情感氛圍,深刻影響著舞蹈的情感基調[5。這種音樂與古典舞動作的配合在表現宏大敘事題材時尤為常見。宏大敘事題材往往需要展現出磅礴的氣勢、復雜的情節與強烈的情感沖突,激昂的交響樂能夠提供強大的情感驅動力,使舞者的動作更具張力與感染力,將故事中的英雄氣概、戰爭的緊張激烈等情感元素充分展現出來。而悠揚舒緩的音樂,如古典的古箏曲,往往使舞蹈動作趨于輕柔、緩慢,營造出寧靜、悠遠或深情的氛圍,有助于表達細膩、溫婉的情感,這與古典舞擅長表現含蓄、內斂情感的特點相契合。
服裝在古典舞的情感表達中同樣重要,古典舞的服裝款式豐富多樣,不同的設計蘊含著特定的文化內涵與情感指向。華麗精美的宮廷服飾,以其繁復的裝飾、鮮艷的色彩,能夠瞬間將觀眾帶入古代宮廷的奢華場景,幫助舞者更好地詮釋宮廷生活中人物的尊貴、高傲和復雜的情感。服裝的材質、剪裁等細節也能輔助舞者展現古典舞身韻中不同的氣質與情感。例如:絲綢材質的服裝質地柔軟順滑,在舞者的舞動過程中能隨著身體的動作自然飄動,增添舞蹈動作的流暢感與飄逸感,適合表現古典舞中溫婉、柔美的情感;帶有硬挺材質裝飾的服裝,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強動作的立體感與力量感,有助于展現古典舞中的端莊、大氣和堅毅的情感特質。
《天上月》以紙傘指代月亮,又以天上之月隱喻心上之人,朦朧、綣之美不斷蔓延;《佛窟掠影》一登場,空靈悠遠的樂聲將觀眾帶到了遙遠的云岡石窟,光影交錯間,觀眾仿佛看見了石窟造像跨越千年永恒的生命力…這些設計往往與古典舞身韻的基本元素相結合,共同服務于情感表達。在《佛窟掠影》中,舞者的動作設計借鑒了石窟造像的形態特征,如佛像的手勢、身姿等,與空靈悠遠的音樂、獨特的舞臺光影效果相融合,通過古典舞身韻中特有的圓、曲、擰、傾等動作元素,將石窟造像所蘊含的慈悲、莊嚴及跨越時空的生命力生動地展現出來,使觀眾獲得強烈的情感共鳴。
五、結語
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古典舞,承襲的是傳統藝術,面向的是當下,更是未來。在古典舞蹈作品中,身韻就像人體的骨骼結構,人物的情感表達就相當于人體的靈魂,二者都是舞蹈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我國古典舞發展歷程中的經典作品,舞者可以通過身韻的表現烘托內核的情感與舞蹈本身的美感,通過動作傳達情感,通過情感表達動作,使觀眾在欣賞的過程中獲得更加豐富的感受。
從一方舞臺出發,期待古典舞成為折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束光,在推動傳統與當代相融合、形式與審美相融通的過程中,將古典之美照亮當下,讓深厚的文化之韻走進更多觀眾心間。
【參考文獻】
[1]高楊.中國古典舞的發展歷程及其作品研究[.藝術大觀,2021(09):96-97.
[2]李冉.淺論中國古典舞中的“身韻”[].職業圈,2007(08):112-113.
[3]鄧志芳.淺談古典舞身韻的“形”[].通俗歌曲,2013(12):68,39.
[4]彭雪瑩.中國古典舞的美學特征與基礎訓練[].絲路視野,2022(22):136-138.
[5]鄒萌.舞蹈基訓教學中的音樂處理[].藝術科技,2005(0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