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0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3488(2025)03-0086-06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ce and Snow Visual Culture in Harbin Ice andSnowWorld intheAll-media Era
XU Changzhou, DONG Yu, WANG Jiyu,LIU Xuncong (DepartmentofPhysicalEducation,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Harbin15ooo1,China)
Abstract:At present,all-media technology is profoundly reshaping theculturalcommunication paradigm.As the World'slargesticeand snow theme park,Harbin IceandSnowWorld shouldactivelyintegrateintothetrendof media technology to promote thecommunication of iceand snow culture.On the whole,the communication of ice and snow visualculture in Harbin Iceand Snow Worldhas multiplelogical pathways,butthere arealso shortfalls in the itegration ofcultural symbol systems and technical applications,gaps in the precision of communication matrix effectiveness and audience reach,insufcient synergy between experience scene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systems,blurred barriersbetweenfragmented brandcognitionanddiferentiatedcompetition,and structural constraints in talent support systems and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during the communication process.This paper proposes paths such as the organic integration of symbol systems and technological empowerment, two
wayempowermentofprecise reachand matrix collaboration,collaborative optimization of scene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systems,mutual promotion of industry-education integration and capacity enhancement,and deep linkage of value chain extension and regional collaboration.By promoting the sustainabledevelopmentoficeand snowvisualculture inHarbin Iceand SnowWorld in theall-media era, theintegrated innovation ofvisual cultureand digital
technologyisachieved,therebyacceleratingits transformationfromasingletouristatractiontoacomprehensive cultural system.
Key words:iceand snowvisual culture;all-media communication; Iceand Snow World;sustainabledevelopment: mediamatrix
當前,全媒體技術的縱深發展正驅動文化傳播形態的范式重構,在媒介內容生產、傳播渠道與用戶交互深度融合的背景下[1-2],冰雪視覺文化作為寒地城市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其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學界關注的焦點。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冰雪主題公園,依托“冰城”特有的自然稟賦與文化基因,具備發展冰雪視覺文化的先天優勢[3]。但在實踐中,文化符號轉譯深度不足、技術應用同質化等問題,制約著冰雪視覺文化的可持續創新。本研究旨在通過系統解構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的傳播特征與邏輯范式,重點探驪符號體系、科技融合、全媒體矩陣協同等的優化發展路徑,旨在構建兼具地域文化特色與數字傳播效能的冰雪視覺文化創新生態,以期為全球冰雪文化傳播提供理論參照與實踐范式。
1全媒體時代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冰雪視覺文化傳播邏輯
1.1底層邏輯:數字技術重構冰雪文化的傳播時空維度
首先,數字技術的介入表現為對傳播介質的革命性改造,使冰雪文化突破物理時空的束縛,形成虛實融合的傳播場域。隨著冰雪材質與數字技術的結合,使媒介本身已成為文化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4-5]。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通過三維掃描、數字孿生等技術,將因季節性存在的冰雪景觀轉化為永久性數字資產[6,構建了“物理空間-數字空間-社交空間”的三重傳播維度。其次,技術賦能的核心是對時空維度的再定義。在時間維度上,數字孿生技術實現了冰雪景觀的“去季節化”傳播,使冬季限定的物理體驗轉化為可全年訪問的數字體驗[7],打破了自然周期對文化傳播的限制;在空間維度上,VR/AR技術構建的沉浸式場景突破地理邊界,將冰雪文化轉化為可遠程體驗的數字商品[8]。這種技術賦能并非簡單的工具應用,而是通過對媒介特性的發揮,重塑了冰雪文化的存在形態與傳播方式,使寒地冰雪文化從地域性生活實踐升華為可廣泛傳播的視覺文本。再次,技術賦能還體現在傳播渠道的整合與延伸上。
傳統媒體的深度敘事與新媒體的社交裂變形成互補,構建出立體化的傳播矩陣。前者通過紀錄片、專題報道等形式建構文化權威性,后者借助短視頻、直播等形態實現年輕化滲透,形成“專業生產內容(PGC)-用戶生產內容(UGC)-算法分發內容(AIGC)”的協同傳播機制。這促使不同媒介形態構建的傳播場景相互嵌套,共同塑造起受眾對冰雪文化的認知維度。
1.2核心邏輯:冰雪符號激活冰雪文化的視覺敘事潛能
冰雪文化的有效傳播依賴于符號系統的創造性轉化。成功的符號建構需完成從“圖形符號”到“文化象征”的雙重升華:一方面,其要將冰雕、雪塑等物理存在轉化為承載地域記憶的視覺符號;另一方面,要通過敘事策略賦予符號以文化意義,使其成為可解讀、可傳播的敘事載體[9]。在符號學視野下,冰雪景觀作為“能指”,其“所指”涵蓋了地域歷史、民俗傳統與技術成就[10]。這種符號轉化并非簡單的元素堆砌,而是“抽象-具象-抽象”的螺旋上升過程:首先從冰雪文化中提取核心元素,如圣·索菲亞教堂的建筑形象,再通過冰雪材質與數字技術將其具象化為可感知的視覺形態,最終在傳播過程中升華為具有辨識度的文化象征[11-12]。敘事策略的創新是符號建構的關鍵環節,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通過“過程敘事”“情感敘事”與“技術敘事”的融合,賦予物理景觀以時間深度與情感溫度。其中,過程敘事揭示文化符號的生產過程,通過冰雕建造的技藝傳承,使受眾理解符號背后的文化邏輯;情感敘事挖掘冰雪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建立符號與受眾的情感連接;技術敘事展現現代科技對傳統符號的創新演繹,如BIM技術優化冰雕結構,構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空間。這種多維敘事打破了視覺傳播的平面化局限,使符號成為承載文化意義的立體文本。
1.3互動邏輯:用戶參與的社交化傳播與場景共創
全媒體時代的核心特征是傳受關系的重構,用戶從被動接收者轉變為傳播過程的共同參與者。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通過構建UGC生態,將受眾納入冰雪視覺文化的生產與傳播鏈條,形成用戶參與式傳播模式[13]。參與式傳播的基礎是“參與式文化”理論,其核心是通過低門檻的創作工具與激勵機制,激發用戶的創造力與分享意愿[14]。當用戶通過AR濾鏡生成個性化冰雪形象、通過在線平臺參與冰雕設計時,他們不再是文化的消費者,而是文化的共創者。這種角色轉變不僅擴大了傳播聲勢,更使得冰雪文化符號在用戶的再創作中獲得新的意義,形成社群傳播的流動網絡。參與式傳播還帶來了傳播效果的質變,傳統傳播追求信息的單向傳遞,而參與式傳播注重用戶的情感投入與身份認同。當用戶在社交平臺分享冰雪體驗、展示自創的冰雪內容時,他們實際上在進行自我身份的建構與社群歸屬的表達。這種“傳播即儀式”的實踐,使冰雪文化內容成為用戶社交資本的組成部分,進而深化了文化認同的建構過程。
1.4價值邏輯:構建冰雪文化的可持續傳播生態
傳播的終極目標是實現文化價值、社會價值與經濟價值的共生共榮,可持續的傳播生態需在三個層面形成良性循環:文化價值層面,通過符號建構與參與式傳播增強冰雪文化認同[15];社會價值層面,通過綠色傳播與公共教育提升文化自信;經濟價值層面,通過IP開發與產業協同實現文化價值的轉化增值。文化價值的核心是認同建構,冰雪文化傳播是通過視覺符號互動形成“想象的共同體”。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通過多感官體驗設計與存證冰雪景觀數據的數字記憶工程,將冰雪文化轉化為可感知、可記憶、可傳播的集體記憶[16],使“冰城”身份超越地理范疇,成為文化認同的象征符號。社會價值的實現依賴于傳播的公共性建構,當冰雪景觀成為城市形象的視覺名片,其傳播過程本質上是冰雪文化的公共展示與價值輸出。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通過與哈爾濱亞冬會等國際賽事相結合,將地域文化納入國家敘事與全球傳播體系,在提升城市知名度的同時,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寒地文明的獨特價值,實現了文化傳播從“地域敘事”到“國家表達”再到“全球對話”的層級躍遷。經濟價值的轉化則需要構建完整的文化產業鏈,從物理景觀的門票經濟到數字內容的IP授權,從線下體驗的場景消費到線上傳播的流量變現,可持續的經濟價值源于對文化價值的深度挖掘與多元轉化。當冰雪視覺符號成為可延展、可授權、可衍生的文化資本,冰雪文化傳播便突破了單一的“注意力經濟”模式,形成價值再生的生態閉環。
2全媒體時代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冰雪視覺文化傳播問題剖析
2.1文化符號體系與技術應用的融合性短板
當前,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在冰雪文化的視覺轉化中存在淺層化表達問題。如景觀設計過度依賴冰燈、城堡等傳統元素,對東北民俗文化及城市工業遺產的挖掘不足[17],2023年園區景觀融入深度文化敘事占比較低,且多以靜態浮雕、展板方式呈現,缺乏如加拿大魁北克冰雪節“冰雪歷史長廊”般的沉浸式場景。全媒體傳播聚焦景觀視覺沖擊,但抖音等平臺冰雪工藝解析類視頻播放量低下,未形成文化體驗的轉化體系,導致游客文化記憶僅停留在“拍照打卡”層面。技術賦能文化敘事方面存在斷層,BIM、5G、AR等技術應用陷入“重展示、輕融合”困境。如兆麟公園AR歷史場景還原僅疊加建筑外觀,未解讀赫哲族魚皮紋樣與冰雪材質結合的工藝邏輯;相關多媒體平臺宣傳賬號缺乏對3D打印非遺紋樣冰雪化、BIM技術提升冰雕抗風雪能力的深度解讀[18]。2025年亞冬會期間,海外傳播依賴景觀展示,國際游客對冰雪大世界的認知停留在“冰雕樂園”,技術優勢未能轉化為“冰雪文化之都”的深層內涵傳播;園內部分冰雕LED光影設計過度追求炫彩效果,偏離“東方莫斯科”典雅建筑美學,造成技術與文化內核的融合失衡。
2.2傳播矩陣效能與受眾觸達的精準度缺口
全媒體傳播存在碎片化與同質化問題[19],眾多平臺內容高度重復,多為航拍視頻與游客打卡素材,缺乏針對不同平臺特性的差異化創作,導致平臺流量轉化率未達到行業均值。直播、VR功能停留在“線上觀光”層面,用戶平均停留時長較低,沒有形成深度傳播鏈條。受眾細分與數據驅動機制缺位,對南方市場及國際受眾的文化適配不足,未通過“冰雪運動與南方生活關聯”“中西建筑美學對比”等內容實現精準觸達。用戶行為數據監測缺失,“個性化推薦冰雪路線”因數據模型粗糙導致滿意度不達預期。UGC生態薄弱,“南方小土豆”“人造月亮”等熱梗帶來的短期流量未能轉化為長效傳播,游客自發內容集中于打卡拍照,優質UGC未接入社交媒體分享機制,二次傳播率較低。
2.3體驗場景構建與服務體系的協同性不足一是物理空間與數字體驗存在割裂。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線下體驗以觀光游覽為主,冰雪雕塑工作坊等參與式項目占比較低,2024年超級冰滑梯等熱門娛樂設施雖擴容至24條滑道并增設防風暖棚,仍因智能預約系統與線下客流管理脫節導致高峰期需排隊數小時。二是VR設計平臺、智能系統存在操作門檻。兒童、中老年群體參與受限,技術成果未形成標準化沉淀,難以反哺后續項目的文化創新與效率提升[20]。三是多感官敘事與互動機制缺失。景觀設計側重視覺沖擊,忽視聽覺(如冰雪環境聲效)、嗅覺(如松林冷香)等沉浸式體驗營造;游客創作的冰燈、設計方案等創意成果缺乏價值轉化通道,未生成數字藏品或納入實體建造,原創參與停留在一次性體驗,未與非遺傳承、冰雪藝術庫建設綁定,難以轉化為文化傳播的“活載體”。四是技術應用與游客實際需求脫節。如VR探險、智能導覽系統未提供冰雪項目分層信息,導致出現“技術投入高、體驗轉化低”的效能困境。
2.4品牌認知分散與差異化競爭壁壘模糊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核心IP與城市品牌的綁定存在弱化現象[21],運營20余年未打造出如“冰墩墩”般的跨媒介傳播符號,衍生開發停留在鑰匙鏈、冰箱貼等傳統形態。“東方莫斯科”建筑特色、非遺冰雪體驗等核心符號缺乏年度冰雪主題化包裝,傳播內容碎片化,導致游客對品牌核心價值認知模糊。與哈爾濱“音樂之城”“東亞文化之都”等城市品牌聯動不足,在文旅部“一帶一路”文化傳播項目中,冰雪主題內容在對外推廣素材中占比低下,未能形成城市文化傳播合力。國際傳播布局滯后,TikTok、YouTube等平臺官方賬號未建立“東方冰雪建筑藝術”“非遺冰雪運動”等差異化視覺IP,導致國際游客對冰雪大世界的認知停留在物理景觀層面,“冰雪文化之都”的城市形象無法有效輸出。品牌長效建設滯后,客流依賴自然景觀與節慶活動,抗風險能力弱,如遭遇暖冬天氣會對傳播與運營造成雙重沖擊;未通過央視紀錄片、城市宣傳片等強化哈爾濱冰雪名片,區域文化賦能城市品牌的價值沒有充分釋放,難以構建“技術 + 文化”雙驅動的國際競爭壁壘。
2.5人才支撐體系與創新能力的結構性制約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對于新技術人才的儲備與培養存在斷層,缺乏“數字冰雪藝術”復合型人才,掌握冰結構設計、光影編程的技術人員占比較低,有能力實現非遺技藝冰雪轉化的設計師相對匱乏。
現有團隊能力提升機制缺失,設計師缺乏國際冰雪藝術年展交流機會,技術人員未接受 5G+XR 技術專項培訓,服務人員不具備“文化解說 + 應急救護”雙向技能,導致這一品牌工程的技術迭代與文化創新相對遲緩。在社會層面,校企合作停留在短期實訓,相關專業課程中缺乏對“冰結構力學”“文化遺產數字化”等新興內容的教授。跨領域協同時斷時續,雕塑師、材料工程師、程序員等未形成常態化協作機制。人才激勵機制單一,“冰雪工匠”稱號未與職業發展資源及體系掛鉤,難以吸引高端人才扎根,從而制約了城市冰雪視覺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潛力。
3全媒體時代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冰雪視覺文化可持續發展路徑
3.1符號體系與科技賦能的有機融合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的可持續發展需立足于冰雪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與時代傳承。在符號體系構建層面,應強化三大創新方向:第一,聚焦“東方莫斯科”文化特色[22]。可將中央大街歷史建筑群、圣·索菲亞教堂等城市地標進行冰雪藝術化轉譯,利用冰體透光技術實現晝夜差異化的光影敘事,白天展現冰晶材質美感,夜間通過LED內光源系統呈現漸變式色彩變化;通過構建“冰建 + 全媒體”傳播生態,聯合地方欄目推出冰雕建造紀錄片,在新媒體平臺發起冰雕光影變裝挑戰賽,邀請百萬粉絲文旅博主加以直播;從可持續角度推行模塊化冰磚預制技術,采用松花江水源與食品級色素制作環保冰體,建立冰雕循環利用機制,在春季冰水消融經凈化后用于園區綠化及城市道路降塵。第二,推動非遺技藝的冰雪化改造。可將赫哲族魚皮制作、滿族冰嬉等民俗文化元素轉化為標準化的冰雪體驗項目[23],聯合旅游網站推出親子非遺體驗套餐,游客通過掃碼可將自己制作的魚皮冰燈生成數字藏品;通過聯動黑龍江省非遺中心開設“冰雪非遺傳承人計劃”,招募高校設計團隊與民間藝人共同研發冰上互動設施;建立“冰雪技藝云檔案”,通過視頻網站設立冰雪專欄開展直播教學,開發非遺冰嬉主題小游戲,實現裂變傳播。第三,強化對技術符號的應用創新。可依托BIM技術優化冰雕結構設計,結合3D打印技術實現復雜冰構件的精準建造,破解傳統冰雕工藝的效率瓶頸;搭建VR冰雕設計平臺,讓游客可參與虛擬創作并實時預覽作品效果,增強文化傳播的交互性與參與感。
3.2精準觸達與矩陣協同的雙向賦能
構建“數據驅動 + 平臺聯動”的全媒體傳播矩陣是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提升傳播效能的關鍵。首先,要精準定位受眾,整合景區票務系統、社交媒體行為數據及移動終端定位信息,建立多維用戶畫像模型。如針對親子家庭推送冰雪安全知識動畫與互動游戲,為攝影愛好者推薦黃金拍攝時段與點位,實現“千人千面”的內容供給策略。其次,形成立體化網絡,進行跨平臺協同傳播 [24]如與宣傳部門合作制播冰雪紀錄片,運用顯微攝影技術呈現冰晶生長過程;聯合攜程等出行平臺推出“冰雪技藝傳承”主題線路,將文化體驗深度嵌入旅游產品。最后,應建立企業與用戶內容轉化機制。可以嘗試設立“冰雪藝術共創基金”,舉辦“冰雕設計全民投稿”活動,全國網友上傳設計方案可以獲得冰雪大世界數字勛章,年度票選前十名作品經優化后加以實體建造,并邀請創作者參與冰雕亮燈儀式;開發“線上創作積分”系統,網友參與設計點贊、分享傳播可累積積分,以此兌換線下門票或索菲亞教堂冰雕限定版NFT;構建冰雪直播矩陣,每周選取用戶設計的實體冰雕在抖音平臺進行直播展示,直播間打賞收入定向投入松花江生態保護基金,形成“創意參與-流量轉化-環保反哺”的可持續價值閉環。
3.3場景營造與服務體系的協同優化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沉浸式體驗的深化需要構建“環境-服務-科技”三位一體的體驗矩陣。在物理空間優化層面,實施人性化環境改造工程,如增設恒溫休息站與智能儲物系統,優化夜間照明光線的色溫控制;開發環境氣味釋放裝置,模擬松林冷香以強化游客多感官體驗。數字化服務系統建設應聚焦三大功能模塊:AR導覽系統通過圖像識別技術提供建筑歷史與運動技巧分層信息,如掃描圣·索菲亞冰雕時即可觸發教堂歷史全息影像;智能預約平臺結合哈爾濱氣象局數據動態及園區人員流動情況調整項目開放時段,實現熱門項目錯峰體驗管理;與高校聯合開發冰嬉運動AI教學模型虛擬教練系統,借助姿態捕捉技術提供實時動作矯正反饋。互動機制創新則需突破單向觀賞模式,可設計“冰雪闖關挑戰”系列活動,通過NFC打卡與運動數據積分兌換特色文創禮品,將文化認知轉化為游戲參與體驗。同時,可與導航類App合作開發“冰雪成就地圖”,用戶闖關數據可生成個性化冰雪藝術成長軌跡并分享至媒體平臺,形成線上線下聯動的沉浸式傳播生態。
3.4產教融合與能力提升的互促推進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冰雪視覺文化的長效發展需要構建“專業化 + 復合型”人才支撐體系。其中,在人才培養方面,運營公司應聯合地方建筑學院開設“數字冰雪藝術”微專業,與地方美術學院共建冰雪藝術創作基地,實施“冰雪駐留計劃”,吸引國內外藝術家參與季節性創作。開發“冰雪藝術公開課”,跟蹤拍攝微專業學生從圖紙設計到冰雕落地的全過程,面向全國藝術生直播冰雪雕刻技法與光影設計課程,同步開設“冰雕新生代”挑戰賽,讓學生作品通過抖音、快手等媒體平臺進行大眾票選,優勝者可獲得冰雪大世界冰雕加工實習邀請函。此外,要為冰雪技藝人才提供人才公寓優先分配權,共建“冰雪科創走廊”,技術優異者授予“冰雪工匠”稱號,將其事跡植入VR導覽系統“匠人故事”板塊。建立“冰雪人才社區”,定期推送校企合作成果與崗位需求,形成職業發展與扎根城市的良性循環,助力哈爾濱從冰雪人才輸出地向寒地藝術創新策源地轉型升級。
3.5價值鏈延伸與區域協同的深度聯動
冰雪視覺文化的產業化發展需要依托全媒體平臺,構建“核心IP傳播-區域資源聯動-用戶共創生態”三位一體的品牌營銷體系。第一,在核心IP傳播層面,通過數字技術賦能文化價值轉化。如構建跨景區數字權益系統,讓游客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亞布力滑雪場等合作景區打卡可解鎖數字勛章,并通過智能合約實現權益通兌[25]第二,在區域協同發展方面,建立“冰雪文化走廊”標準化服務體系。應借助物聯網技術整合亞布力、雪鄉等區域資源,開通冰雪主題交通專列,實現跨景區客流導引與數據共享,并通過通信網絡定位技術推送個性化游覽方案。第三,在用戶共創生態建設方面,重點強化UGC內容生產機制。可搭建AI輔助創作平臺,將游客攝影作品轉化為藝術化數字資產,結合社交媒體熱度算法實施定向傳播;整合景區票務數據、社交媒體聲量及游客行為軌跡,通過機器學習動態優化資源配置。此外,全媒體矩陣可以通過整合具有不同資源優勢、流量群體平臺的特點,對冰雪視覺文化進行系統傳播,實現取長補短。如借助微博超話聚合傳播勢能,小紅書專欄深化對產業協同理論的闡釋,協同海外TikTok、YouTube等平臺完成滑雪課程、非遺體驗與數字藏品的跨平臺銷售閉環,最終形成“內容共創-流量共享-價值共贏”的可持續生態,為冰雪體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提供創新范式。
4結束語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作為冰雪視覺文化傳播的關鍵場域,在全媒體時代通過構建符號創新體系、優化傳播矩陣、深化體驗設計、培育人才梯隊、延伸產業價值,有望逐步從單一的旅游景區,轉變為涵蓋文化傳承、經濟發展、社會交流等多重維度的綜合性文化體系。未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應持續緊跟時代步伐,積極擁抱新技術、新理念,不斷深化冰雪視覺文化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創新,以期為冰雪視覺文化的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參考文獻:
[1] 姚君喜,劉春娟.“全媒體\"概念辨析[J].當代傳播,2010(6):13-16.
[2] 羅鑫.什么是“全媒體\"[J].中國記者,2010(3:82-83.
[3] 馬曉燕,李書亭,羅賽.哈爾濱冰雪藝術景觀融合地域性要素設計研究[J].設計,2025,38(3):30-33.
[4] 王俊江.“互聯網 +,, 背景下我國冰雪旅游城市形象塑造與深度傳播[J].冰雪運動,2023,45(6):88-91.
[5] 張迪,劉冰笛,張運香.龍江冰雪文化數字傳播生態的構建與創新[J].邊疆經濟與文化,2025(5):47-51.
[6] 龍頭新聞.頂流哈爾濱又上新!“一冰雪一世界\"沉浸式AI數字藝術館在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驚艷亮相[EB/OL].(2024-12-26)[2025-01-02].https://wlt.hlj.gov.cn/wlt/c114172/202412/c00_31796073.shtml.
[7] 張迪.龍江冰雪文化傳播生態的數智化嬗變[J].冰雪運動,2024,46(3):92-96.
[8] 哈爾濱新聞網.百億像素瞰冰城[EB/OL].(2024-01-09)[2025-01-02].https://www.7203d.top/2024bingxuedashijie/.
[9] 周勇,周夢雪.敘事視頻化與跨文化話語調適:國際傳播的\"和\"“美\"破局[J].當代傳播,2022(3):4-8.
[10] 隋巖.從能指與所指關系的演變解析符號的社會化[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09(6:21-23.
[11] 鄧秀軍,趙悅言.城市文旅報道的文化符號整合與地方形象建構: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哈爾濱相關文旅報道為例[J].電視研究,2024(4):20-23.
[12]劉雨桐.季節限定產品的文化認同和符號消費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24.
[13]周舟.激發UGC:塑造主流軍事輿論新格局:哈爾濱文旅爆火出圈帶給我們的思考和啟示[J].軍事記者,2024(2):50-51.
[14]Halverson R,Kallio J,HackettS,et al.Participatoryculture as a model for how new media technologiescan change public schools[J].The Emerging LearningDesign Journal,2018,3(1):1-6.
[15]鄒青海,王春生,臧鶴鵬,等.哈爾濱冰雪大世界中冰雪視覺文化符號研究[J].冰雪運動,2023,45(3):88-91.
[16]朱虹.科技加持下的冰雪新體驗:第26屆哈爾濱冰雪大世界開園[EB/OL].(2024-12-23)[2025-01-06].https://www.news.cn/tech/20241223/c5ec3c03aa354449a0a164019ec2a10b/c.html.
[17]左邱洋子,李月.體藝融合視域下黑龍江省冰雪體育文化發展的困境紓解[J].冰雪運動,2024,46(2):81-86.
[18]張世光.爾\"冰\"是怎樣煉成的?[EB/OL].(2024-02-06)[2025-01-06].https://www.163.com/dy/article/IQ91PDVL0550TYQ0.html.
[19]倪榮璟,于英.新媒體傳播下發達國家冰雪競賽表演產業發展經驗對我國的啟示[J].冰雪運動,2023,45(6):63-67,72.
[20]隋嘉奕.我國冰雪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意蘊、現實桎梏與突破進路[J].冰雪運動,2024,46(5):75-80,85.
[21]馮慶,蘇托兄,張如.供需視角下旅游目的地品牌個性空間錯位模型及驅動因素研究[J].旅游科學,2023,37(6):64-82.
[22]羅勝天.黑龍江省冰雪體育旅游實現可持續性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冰雪運動,2006(1):87-88,94.
[23]尹航,李旭格,李楊.龍江非遺傳播中媒介場景建構研究[J].新聞文化建設,2024(15):14-16.
[24]張迪.龍江冰雪文化傳播生態的數智化嬗變[J].冰雪運動,2024,46(3):92-96.
[25]周曉旭,鄭國華.冰雪體育旅游IP運營邏輯及其傳播路徑探究:以“爾濱\"現象為例[J].體育與科學,2024,45(2):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