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芳草綠,楊柳依依訴離情。不經意間,我已步入古稀之年,而姑姑蔣宗英犧牲時,我還未出生,不免感慨時光流逝,人生易老。
一塊牌匾
小時候,爺爺奶奶住在我們家。在那個年代,“公家人”大多住“公家屋”,而我們家的門楣上卻掛著一塊“光榮烈屬”的牌子,向大人詢問后,我大致知道有一位姑姑在朝鮮戰場上犧牲了。
直到我參加工作后的第一年春節回家,父親才把姑姑的信件拿給我看。幾十封信整齊地夾在一本八開的雜志里。或許,父親認為我已成年,應該知曉家里的一些過往之事了。
家有 “引路人”
追溯到民主革命時期,我們家的第一位“引路人”當屬伯祖蔣翊武。
1921年冬,孫中山先生督師北伐至桂林,下令修建紀念碑,并親自題寫“開國元勛蔣翊武先生就義處孫文敬題”。他命胡漢民撰寫翊武公的生平事跡,書于石碑的另外三面:“蔣公翊武,澧縣人,篤志革命。辛亥武昌發難,以公功為冠..”
第二位“引路人”是我的伯父蔣宗策。伯父比父親大13歲,過繼給蔣翊武。他小學和初中就讀于國民黨在南京開辦的學校,高中在長沙的兌澤中學就讀。父親曾告訴我:“1939年,蔣宗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我們家成了地下黨的交通站,常有交通員往來。我還接觸過湘鄂西中心縣委的兩位領導人,那時我就認定他們從事的是正義的事業,長大后我也加入了黨組織,策兄是我走上正道的引路人。\"
父親在解放戰爭時期加入中共地下組織。1949年7月,澧縣解放,姑姑蔣宗英和叔叔蔣宗成相繼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走上了革命道路。
1913年,蔣翊武在反袁的二次革命中被捕,在寫給父母的訣別信里堅定表示:“兒誓志殺賊,保障共和,否則不生還也。”他犧牲時年僅29歲。將近40年后,1952年,姑姑犧牲在朝鮮前線,還不到22歲。她在朝鮮給大哥蔣宗策的信中寫道:“目前的情況雖然危險,目前的生活雖然艱苦,但是,大哥,你放心,為了人民,為了革命,我甘愿犧牲我的一切,甚至生命,我也寧愿。\"面臨危急形勢,他們都做好了人生選擇,做好了奮不顧身的思想準備,情境何其相似!真是一門兩英烈,慷慨報國家。
兄妹情深
在姑姑的50多封家信中,除了給父母雙親的,就屬寫給“小哥哥”——我父親的最多,提到或問候“小哥哥”的地方有53處之多。也許在眾多兄弟姐妹中,父親與姑姑年齡相近,所以關系更為親近。互相鼓勵、學習,努力工作,積極上進,是他們交流的主要內容。
如今已96歲高齡的父親回憶往事,說起他讀高一時的一個周末,在大姑房外的天井處,他和姑姑相約比賽唱歌,看誰會唱得更多。一首接一首,最后姑姑獲勝了。父親還記得他們兄妹最后一次相見,是在1949年7月22日和23日。22日這天,父親受臨澧縣地下黨組織派遣,回澧縣迎接解放軍去解放臨澧。心急的他抄小路,與走公路的解放軍錯過了,接待他的團首長讓他回家休息一晚,第二天再返回。自從姑姑8月份參軍離家后,他們就再也沒能相見。
姑姑隨部隊離開家的第二天,在臨澧縣城宿營。盡管新穿的一雙麻索草鞋把腳磨出了水泡,她還是忍痛去找“小哥哥”,得知“他是在二區籌糧去了。我叮囑別人,要他多寫信回家”。
到部隊一年后,她在信中提議:“現在,你是黨員,我是團員,我們應該在建設新中國的過程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不斷加強學習,提高工作能力,將我們的一切獻給祖國。”不久,她就被評為模范團員,戴上了大紅花,“上級還獎給我一個學習本(筆記本)”。這個筆記本很精美,她舍不得用,寄給了“小哥哥”。“小哥哥”也不甘落后,在征糧、土改等工作中表現突出,連續兩年被評為縣里的甲等勞模。
在收到姑姑犧牲消息的家信時,父親正在常德地委黨校學習,他在寢室里放聲大哭。聞訊趕來的負責同志關切詢問,得知緣由后,對父親安慰了一番。父親這輩子,除了奶奶過世時流過一次傷心的淚水,就只有這次為姑姑的犧牲而痛哭了。
姑姑的這些珍貴書信,多虧父親妥善保管才得以留存。1989年7月,父親去沈陽動手術,出院那天,專程前往沈陽烈士公墓,遙祭宗英姑姑。父親交代我們:宗英犧牲后,她的遺骸埋葬在朝鮮江原道鐵原郡馬場懷陰里。蔣家的后人,以后都要關注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這件事,若有宗英的消息,要主動聯系,配合相關工作。
心香一瓣
這些年,姑姑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漸漸清晰、豐滿起來,她可愛又可敬,一如照片上那年輕活潑的模樣。她雖是祖父家中最小的女兒,卻沒有被嬌寵。她還是家里收養的一對孤兒的“幺幺(姑姑)”,家信中多次提及,要父母親嚴格要求他們好好學習,她始終掛念著他們。
從僅存的兩份澧縣縣立簡易師范學校期末通知書上可以看出,姑姑在二年二期時,還有一門課程不及格,到三年一期,10門課程平均82.9分,所有學科都達到了甲等。她文科成績尤為突出,音樂成績每次都在90分以上,評語一則是“尚勤”,一則是“性情驕傲”。她后來在部隊的表現,充分展現了這些特質。
多年來,我一直有個愿望:到朝鮮尋找姑姑的墳墓,祭掃敬香,告慰她的在天之靈。2016年10月25日,機緣巧合,這一天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參戰66周年紀念日,我在丹東辦理去朝鮮旅游的簽證。
從板門店回平壤的那天晚上,我倚靠在窗前,望著燈火闌珊、波光搖曳的大同江,又想起了姑姑,悲從中來,潸然淚下。我在心中默泣:“親愛的姑姑,今天,您的親人來到了朝鮮,卻無法在您的墳前祭拜,請您原諒,在我心里,已無數次為您的英靈祭奠。您短暫的一生,雖平凡普通,卻無比偉大。您活在我們心中,是我們的榜樣,是永遠值得我們敬重與懷念的英雄。\"
編輯/歐陽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