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傳媒產業是以文化信息和創意資源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在數字化轉型加速與消費需求多元化的雙重驅動下,正經歷深刻的變革與轉型升級。然而,數字化轉型加速與消費需求多元化促使該產業變革重構,傳統發展模式難以適應競爭,產業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突出。區域創新網絡因其獨特優勢受關注,通過促進創新主體協同、知識流動及資源整合,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新視角與路徑。本文基于區域創新網絡視角,從技術創新、內容創新和產業融合發展三方面對文化傳媒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徑進行了分析。本研究拓展了相關理論,以期為文化傳媒產業轉型升級提供參考。
關鍵詞:區域創新;創新網絡;文化傳媒產業;轉型升級
引言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與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進程中,文化傳媒產業作為以文化資源為核心的新興經濟形態,其經濟價值與社會影響力愈發顯著。該產業憑借獨特的內容創造力、文化傳播力及經濟輻射效應,已成為推動區域經濟增長與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數字化轉型加速和消費需求多元化的雙重推動下,文化傳媒產業正經歷深刻變革與重構,亟須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以實現產業經濟轉型升級。當前,傳統發展模式已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產業創新動力不足等問題日益凸顯。在此背景下,區域創新網絡這一新型經濟組織形式因其獨特優勢備受關注。該模式通過促進區域內創新主體的協同互動、知識要素的高效流動以及創新資源的整合配置,為產業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理論視角與實踐路徑。從區域創新網絡角度系統研究文化傳媒產業轉型升級問題,不僅有助于拓展區域創新理論和文化產業理論,還能為政府部門制定產業政策、企業優化創新戰略提供參考,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與現實意義。
一、區域創新網絡與文化傳媒產業
(一)區域創新網絡的內涵與特征
創新網絡理論的發展可追溯至20世紀90年代初期。Freeman(1991)首次系統闡述了創新網絡概念,將其定義為支持系統性技術創新的制度性框架,特別強調企業間合作關系的核心作用。隨著理論演進,學界對創新網絡的認識不斷深化,現已形成包含企業、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服務機構和政府部門在內的多元主體體系,這些創新單元通過正式或非正式的協作關系在區域或跨區域層面構建起復雜的網絡化創新系統。從系統論視角來看,區域創新網絡可定義為特定地理空間內,多元創新主體通過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協作關系形成的創新生態系統。這一系統包含四個核心構成要素:第一,企業部門。作為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實施主體,企業在網絡中處于核心節點位置,既是創新投入的主要承擔者,也是創新收益的直接獲得者。例如華為、騰訊等企業在貴州建設數據中心,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成為全球重要的數據存儲與算力節點。第二,學術機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憑借其知識創造和人才培養功能,為網絡持續輸送前沿科技成果和專業人才資源,構成創新的智力支撐體系。第三,政府機構。通過政策引導、資源投入和制度設計三重機制,政府不僅塑造良好的創新環境,還直接參與重大創新項目的組織實施。例如貴州出臺《貴州省大數據發展應用促進條例》,設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并提供稅收優惠、資金扶持等政策,吸引企業入駐。第四,中介組織。作為創新服務的專業提供者,中介機構在降低交易成本、促進要素流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樞紐作用[1]。
近年來,創新網絡研究取得重要進展。趙成偉、李文雅(2025)揭示了創新資源集聚與網絡結構演化的內在關聯,指出資源整合能夠產生顯著的規模效應和知識外溢,推動網絡向多中心層級結構發展[2]。梁林、李妍(2024)創新性地提出了網絡韌性的四維評價體系,包括要素流動性、空間聚集性、結構層級性和主體匹配性[3]。曹賢忠等(2024)從經濟地理學視角論證了創新網絡對區域經濟增長的驅動作用,特別強調本地隱性知識在跨區域創新協作中的橋梁功能[4]。張民闊(2024)則進一步闡述了知識共享機制的重要性,證明網絡化協作能有效提升創新效率并降低研發成本。通過系統梳理創新網絡的構成要素和作用機制,能夠更準確地把握創新活動的內在邏輯,為促進區域協同創新提供理論支撐[5]。
(二)文化傳媒產業的內涵與特征
作為現代第三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傳媒產業呈現出獨特的產業特征。從本質上來看,該產業高度依賴知識資本,屬于典型的知識密集型產業。相較于傳統制造業,文化傳媒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并非源自重型機械、廠房規模等固定資產,而是基于知識積累、創意能力以及技術應用等軟性資源。這一特性決定了該產業對人才的需求側重于兼具專業知識儲備、創新能力以及技術應用素養的復合型人才[6]。在產業要素構成層面,文化傳媒產業具有顯著的輕資產特征,核心生產要素集中于人力資源與智力資本。以數字內容創作為例,新媒體企業對固定資產的依賴程度較低,無須投入大量資金購置生產設備,這為初創企業提供了更為靈活的發展空間,但也加劇了產業內部的創新競爭。需注意的是,文化傳媒產品普遍具有無形性特征,其價值實現方式與傳統商品存在顯著差異。文化產品(如音樂、影視、文學等)主要通過數字化內容、視聽符號或抽象概念等傳遞價值,消費者需通過精神體驗感知其內涵[7]。因此,文化產品的市場價值評估更具主觀性與動態性,受社會文化趨勢、消費者偏好及傳播渠道等多重因素影響,在價值評估中更強調創意表達、內容傳播和用戶體驗等非物質因素。
二、區域創新網絡影響文化傳媒產業發展的機制分析
(一)知識共享與創新
在區域創新生態系統的構建中,多元主體間的知識協同效應顯著提升了創新效能。企業、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通過建立制度化的協作網絡,有效突破了信息孤島現象,促進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雙向流動。作為基礎研究的核心載體,高等院校與科研機構憑借其學科交叉優勢和創新策源功能,持續產出具有產業轉化價值的科研成果。以增強現實(AR)技術的產學研轉化為例,學術機構在計算機視覺領域的突破性研究為文化傳媒行業開發交互式數字展覽、全息舞臺表演等新興業態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從產業實踐維度觀察,市場主體間的經驗共享同樣構成了創新的重要源泉。文化傳媒產業鏈各環節參與者包括內容生產商、平臺運營商和技術服務商,通過建立產業聯盟等形式系統性地交流用戶行為分析、數字營銷策略等實戰經驗。
(二)資源整合與協同合作
在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構建進程中,資源整合與協同合作機制具有重要作用。區域創新網絡通過構建多維資源調配體系,系統性整合金融資本、人力資本、技術創新等核心要素,為文化傳媒產業升級提供支撐。在資本要素配置方面,基于對文化傳媒企業成長周期的動態評估,構建從種子期天使投資到成熟期并購融資的完整資金鏈。企業可借助區域創新網絡的風險評估體系獲取風險資本注入,順利完成從創意孵化到產業化應用的轉化。在專業化服務支持層面,中介機構構建系統性服務框架,涵蓋知識產權全周期管理、市場情報分析、政策合規咨詢等核心模塊。同時,市場咨詢機構可通過構建產業大數據平臺,為企業提供用戶畫像分析、競品監測及商業模式優化服務,有效降低市場進入風險。這種系統性運作機制不僅緩解了文化傳媒企業的要素約束,更構建了知識共享、風險共擔的創新生態系統,為產業數字化轉型提供制度保障。
(三)產業集群與規模效應
區域創新網絡對文化傳媒產業的促進作用在產業集聚與協同發展層面表現顯著。市場主體通過價值鏈整合與資源優化配置形成空間集聚效應,在地理集中模式下產生規模經濟優勢。具體而言,空間集聚促使企業在設備租賃、人才引進等環節實現規模化資源調配,降低運營成本。同時,構建專業化分工協作網絡,通過精細化生產流程提升整體產出效率。以橫店影視城等產業園區為例,其集聚影視投資機構、藝人工作室、特效工作室、發行機構等專業機構,形成復合型產業生態系統。該生態體系既包含良性競爭機制以推動技術迭代與服務升級,又促進跨機構協同創新。尤其在劇本創作、數字特效、衍生品開發等方面,上下游企業能夠通過知識溢出與資源共享實現緊密協同。這種多維互動不僅重構了傳統影視產業鏈,更培育出涵蓋IP孵化、內容制作、版權運營的立體化產業矩陣,增強了區域文化產業在數字內容生產、文化科技融合等新興領域的市場競爭力,為區域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持續動力。
三、基于區域創新網絡視角的文化傳媒產業轉型升級路徑
(一)技術驅動
在數字經濟快速演進的背景下,技術創新成為文化傳媒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加大對數字技術、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興技術的研發投入并推動其廣泛應用,是推動文化傳媒產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的關鍵舉措。數字技術作為基礎支撐,貫穿于文化傳媒產業的內容采集、制作、存儲與傳播等各個環節,實現了信息的高效處理與快速流通。科技企業通過深度融入價值網絡,能夠拓展創新資源獲取途徑,降低研發創新成本,并通過形成統一的創新目標與價值取向,促進價值網絡中各企業間的協同合作,進而提升整體創新績效。這種協同創新模式為文化傳媒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重要支撐。在內容創作方面,人工智能算法通過對大量文本、圖像、音頻等數據的學習與分析,能夠生成創意靈感,輔助創作者進行故事構思、音樂編曲、畫面設計等。在內容推薦方面,基于用戶行為數據與偏好分析的人工智能推薦系統實現了文化產品的精準推送,提高了用戶與內容的匹配效率,增強了用戶黏性,擴大了文化產品的傳播范圍。在內容審核環節,人工智能憑借快速準確的特性,能夠對海量內容進行篩選,識別違規信息,保障內容傳播的合規性與健康性。另一方面,虛擬現實技術為用戶營造了沉浸式文化體驗,無論是沉浸式戲劇、虛擬展覽,還是虛擬現實游戲,都能讓用戶獲得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增強文化產品的互動性與吸引力,拓展文化產業的邊界與商業模式。
(二)內容創新
內容是文化傳媒產業的根基,是其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要素。推動文化企業及創作者深度挖掘本地文化資源,是實現內容創新的重要路徑。本地文化資源是一座蘊含豐富內涵的寶庫,承載著獨特的歷史記憶、民俗風情與價值觀念。當這些元素經現代創意加工轉化為影視文學作品、舞臺表演等藝術形式時,既能實現文化傳承,又能滿足人們對文化多樣性的需求。
在提升內容創作質量的過程中,培養創新型人才至關重要。創新型人才既需具備深厚的文化知識底蘊,又需擁有敏銳的市場洞察力、創新能力和跨學科知識體系。為此,高校應優化專業設置,強化實踐教學;企業則需構建人才培養與激勵機制,通過內部培訓、項目合作等方式激發創新活力。這種知識資本不僅能優化企業生產要素的配置,促進各部門、各環節資源合理流動,還能提升研發創新效率,通過優勢互補彌補發展短板,最終推動企業產出兼具思想深度、藝術價值與市場影響力的優質內容。
(三)產業融合
推動文化傳媒產業與其他產業的深度融合是拓展文化傳媒產業發展新空間、培育新興經濟增長動能的關鍵舉措。其一,與旅游產業融合。在旅游景區規劃設計中融入文化元素,打造特色主題景區,提升游客在游覽過程中的文化體驗;在旅游線路策劃中融入文化內涵,設計具有故事性和教育意義的旅游路線,豐富游客在旅途中的收獲。在旅游紀念品開發中融入文化創意,推出具有紀念意義和文化價值的特色商品,滿足游客的消費需求。這種融合提升了游客的旅游體驗,為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其二,與教育產業融合。通過開發多樣化文化教育產品和服務,以生動有趣的文化形式呈現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果。同時,借助教育渠道傳播文化產品,擴大文化影響力,實現文化與教育的協同發展。其三,與科技產業融合。文化傳媒產業與科技產業的融合貫穿文化傳媒產業創新發展全過程。科技為文化傳媒產業提供技術支撐,文化傳媒產業為科技成果提供應用場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與產業化。二者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共同推動文化傳媒產業在技術創新、內容創作等方面向更高水平提升。這種跨產業融合的實質是構建以“大企業共建、小企業共享”為紐帶的價值網絡[8]。在此網絡中,知識資本是核心要素,其稀缺性使得具備雄厚知識儲備的企業更易主導核心技術突破。戰略聯盟的建立促使企業突破產業邊界,實現資源與信息的共創共享,推動文化傳媒產業整體發展。
參考文獻:
[1]王平平,金浩,趙晨光.區域創新網絡演化及其鄰近性機理[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0(6):25-30.
[2]趙成偉,李文雅,陳紅其,等.區域創新資源集聚:測算、網絡結構特征與國際比較研究[J].區域經濟評論,2025,(02):24-35.
[3]梁林,李妍.“孔雀東南飛”還能持續多久?——基于北京與長三角跨區域創新網絡結構韌性監測[J].金融教育研究,2024,37(06):69-80.
[4]曹賢忠,曾剛.長三角城市創新網絡與區域經濟增長的時空特征及其作用機制分析[J].學術論壇,2024,47(05):79-90.
[5]張民闊,郭華.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網絡知識共享機制的形成及其演進研究[J].甘肅科技縱橫,2024,53(08):28-37.
[6]喬輝.文化傳媒產業現狀與未來發展探索[J].文化產業,2021,(28):49-52.
[7]李蔥.文化傳媒產業元宇宙政策研究報告[D].華東政法大學,2023.
[8]朱王海,伊若文.知識資本賦能企業協同創新[J].企業管理,2025(3):17-20.
(作者簡介:尹偉,貴州省文化產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中級經濟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