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聚焦衡陽綠色發展,探討新質生產力賦能的邏輯、困境與實踐進路?;隈R克思生產力理論,剖析新質生產力與衡陽綠色發展的契合點,闡述其理論根基、歷史沿革與現實耦合。分析新質生產力賦能衡陽綠色發展面臨的科技賦能產業不足、新舊動能轉換摩擦、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社會環保動力不足等現實困境。從科技助力、產業適配、能源革新、政策支持四個維度提出實踐路徑,旨在為衡陽乃至其他地區新質生產力賦能綠色發展提供理論參考與實踐指導。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綠色發展;現實審視;實踐進路
引言
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綠色發展成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衡陽作為老工業基地,傳統產業轉型與綠色發展需求迫切。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為衡陽綠色發展帶來新契機。本文深入探究新質生產力賦能衡陽綠色發展的邏輯理路,分析其在理論、歷史與現實層面的契合性。同時,審視新質生產力賦能過程中面臨的現實困境,從多維度探索實踐進路,以期為衡陽綠色發展提供科學有效的策略建議,助力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雙贏。
一、新質生產力賦能衡陽綠色發展的邏輯理路
(一)理論基礎: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生態向度的繼承發展
新質生產力賦能綠色發展的理論根基源于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的生態重構與當代拓展。馬克思將生產力視為“人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能力”,“物質代謝斷裂”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生態矛盾。新時代背景下,該理論獲得創新性發展,將“綠色技術”創新作為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且將生態價值轉化機制成為理論突破點。這種理論演進既延續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框架,又融入了生態現代化理論、綠色增長理論等前沿范式,為衡陽破解傳統工業城市轉型難題提供了哲學方法論支撐,構建起“理論—技術—制度”三位一體的綠色生產力發展矩陣[1]。
(二)歷史沿革:衡陽生態環境保護實踐探索的經驗總結
衡陽作為老工業基地,生態實踐歷經“末端治理—過程控制—系統創新”的范式轉型。2000年后實施的湘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治理工程,開創了“政府主導+企業協同+公眾監督”的多元共治模式;2015年入選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后,系統推進循環經濟園區建設,形成有色金屬、鹽鹵化工等特色產業的閉環生產體系;近年來,通過實施“生態強市”戰略,構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保護機制,南岳衡山生態修復工程入選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典型案例。這些實踐積累了生態治理產業化路徑、工業遺產綠色轉化機制、生態資本制度化運營等三大經驗,為新質生產力植入綠色基因奠定了實踐基礎,形成了可復制的生態技術集成方案。
(三)現實耦合:新質生產力與衡陽綠色發展的高度契合
新質生產力與衡陽綠色發展的耦合呈現“技術—產業—空間”三重維度。技術層面,衡陽現有的輸變電裝備、核技術應用等高端制造業基礎,與新能源技術、碳捕集技術具有天然接口,可構建“智能裝備+綠色能源”的技術融合體;產業層面,有色金屬、化工等傳統產業通過工藝革新實現低碳轉型,與新能源電池、氫能儲運等未來產業形成梯次銜接;空間層面,湘江經濟帶與南岳生態圈的“產—城—文—景”融合開發,為數字文旅、生態康養等新業態提供場景支撐。這種耦合機制契合“三高四新”戰略對科技創新與綠色發展的雙重要求,形成“傳統產業升級—未來產業培育—生態價值實現”的螺旋式演進路徑,使衡陽有望成為中部地區新質生產力賦能綠色發展的示范樣本[2]。
二、新質生產力賦能衡陽綠色發展的現實困境
(一)科技賦能產業不足,綠色潛力尚未充分釋放
衡陽市作為湖南省重要工業城市,傳統產業基礎雄厚,但在新質生產力賦能綠色發展方面,科技支撐力度仍顯不足。一方面,科技創新投入相對匱乏,2024年衡陽市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僅為2.4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另一方面,高端制造業與新能源技術融合度有待提升,輸變電裝備、核技術應用等優勢產業尚未與新能源技術、碳捕集技術實現有效對接,技術轉化效率亟待提高。此外,衡陽市在綠色技術人才儲備方面存在短板,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脫節,高素質技術人才流失現象嚴重,進一步制約了科技對產業的賦能作用。這種科技賦能不足的局面,導致衡陽市綠色發展的潛力未能得到充分釋放,難以滿足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需求。
(二)新舊動能轉換摩擦,綠色活力有待增強
衡陽傳統產業如有色金屬、化工等在經濟結構中仍占據重要地位,2024年全市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8.0%,但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速均超過平均水平,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速則低于平均水平。在新舊動能轉換過程中,傳統產業的低碳轉型進展緩慢,部分企業因技術改造成本過高而難以實現綠色升級。同時,新興產業的發展面臨要素配置不足的問題,如新能源電池、氫能儲運等未來產業在土地、資金、人才等要素獲取上存在瓶頸。這種新舊動能轉換的摩擦,導致衡陽市綠色發展的活力不足,難以形成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協同發展的良好態勢,進而影響了新質生產力的培育與壯大。
(三)資源環境約束趨緊,綠色實力亟須提升
衡陽市的資源環境約束問題日益嚴峻,對綠色發展的支撐能力構成較大挑戰。一方面,能源消費結構仍以傳統化石能源為主,截至2023年,衡陽市非化石能源消費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僅為24.1%,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資源利用效率較低,單位GDP能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有待提升。此外,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面臨壓力,2024年1—11月,衡陽市城區空氣質量綜合指數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資源環境約束的趨緊,使得衡陽市在綠色實力提升方面面臨較大壓力,亟須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等措施,增強綠色發展的支撐能力。
(四)社會環保動力不足,綠色合力尚未形成
衡陽市在社會環保動力方面存在短板,綠色合力尚未充分凝聚。一方面,公眾環保意識有待提高,綠色消費觀念尚未深入人心,2024年綠色產品消費占比遠低于發達地區。另一方面,企業在綠色轉型中的積極性不高,部分企業因短期利益考量而忽視環保投入。此外,政府在綠色發展的政策引導和激勵機制方面仍需完善,如綠色金融支持體系尚未健全,綠色項目認定標準不統一,導致社會資本對綠色產業的投入意愿不強。這種社會環保動力不足的局面,使得衡陽市在綠色發展的協同推進方面面臨較大挑戰,亟須通過提升公眾環保意識、完善政策激勵機制等措施,凝聚全社會的綠色合力[3]。
三、新質生產力賦能衡陽綠色發展的實踐進路
(一)科技助力:以綠色科技創新為動力引擎
綠色科技創新是新質生產力賦能衡陽綠色發展的核心驅動力。衡陽應構建全方位的綠色科技創新體系,為產業綠色轉型提供強勁支撐。強化綠色技術研發投入。設立綠色發展專項科研基金,確保每年財政對綠色技術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穩步提升,重點支持新能源技術、碳捕集與封存(CCS)技術、生態修復技術等前沿領域研究。同時,加強綠色技術人才引育。實施“綠色人才集聚計劃”,出臺提供住房補貼、科研啟動資金、子女教育保障等優惠政策,吸引高端綠色技術人才落戶衡陽。鼓勵本地高校優化專業設置,增設新能源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技術等綠色技術相關學科,并與企業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定向培養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此外,注重搭建綠色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建設綠色產業園區,完善園區內研發中心、檢測中心、中試基地等創新基礎設施,吸引綠色科技企業、科研機構入駐,形成產業集聚效應。推動建立綠色技術交易市場,健全技術交易服務體系,促進綠色技術的市場化流通與應用。例如,在衡山科學城打造綠色科技產業孵化基地,為初創型綠色科技企業提供場地、資金、技術咨詢等一站式服務,培育壯大綠色創新主體。
(二)產業適配:以壯大綠色產業為實踐導向
產業適配是新質生產力賦能衡陽綠色發展的關鍵環節。衡陽應優化產業布局,推動傳統產業綠色升級與新興綠色產業培育協同共進。推動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對有色金屬、化工等傳統產業實施綠色化改造,設立傳統產業綠色轉型專項資金,支持企業引進先進生產工藝與設備,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與污染物排放。例如,在有色金屬產業推廣“綠色冶煉”技術,通過優化工藝流程,實現廢渣、廢水、廢氣的資源化利用;鼓勵化工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產生。同時,培育壯大新興綠色產業。依托衡陽的資源與產業基礎,大力發展新能源電池、氫能儲運、節能環保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制定新興綠色產業扶持政策,在土地供應、稅收優惠、金融信貸等方面給予傾斜[4]。
促進產業融合發展。推進“農業+生態”“旅游+生態”等產業融合模式,發展生態農業、數字文旅、生態康養等新業態。鼓勵農業企業發展生態種植、養殖,打造綠色農產品品牌;利用衡陽豐富的旅游資源,開發生態旅游線路,如南岳衡山生態旅游區、耒水國家濕地公園生態游等,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同時,推動綠色產業與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綠色金融、綠色物流等,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全方位服務支撐。
(三)能源革新:以發展綠色能源為驅動基石
能源革新是新質生產力賦能衡陽綠色發展的基礎支撐。衡陽應加快能源結構調整,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一方面,大力發展新能源。制定新能源發展規劃,加大對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力度。如在衡南縣、祁東縣等地建設集中式光伏發電站與風力發電場,推進湘江流域水電資源的梯級開發,提高水能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強能源節約與高效利用。實施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行動,推廣節能技術與產品,加強工業、建筑、交通等重點領域節能管理。如在工業領域,推動企業開展節能改造,采用先進的節能設備與工藝,如余熱余壓利用、電機系統節能等。同時,還要推進能源智能化管理。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構建能源智能化管理平臺,實現能源生產、輸送、消費全過程的實時監測與精準調控。
(四)政策支持:以綠色經濟政策為重要保障
政策支持是新質生產力賦能衡陽綠色發展的制度保障。衡陽應完善綠色經濟政策體系,引導資源要素向綠色發展領域集聚。完善綠色產業政策。制定綠色產業指導目錄,明確鼓勵、限制和淘汰的產業類別,引導企業投資方向。加大對綠色產業的財政補貼力度,對采用綠色生產技術、生產綠色產品的企業給予直接補貼或稅收減免。例如,對符合綠色產業目錄的企業,實行企業所得稅“三免兩減半”政策,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高企業綠色發展積極性[5]。強化綠色金融政策。建立綠色金融服務體系,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綠色信貸、綠色債券、綠色保險等金融產品,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多元化融資渠道。設立綠色產業發展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綠色項目。健全綠色監管政策。完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加強對企業污染物排放、能源消耗等指標的實時監測與執法監管,對環境違法行為依法嚴懲。建立綠色發展考核評價機制,將綠色發展指標納入政府部門、企業績效考核體系,強化責任落實。
四、結語
新質生產力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驅動力,對綠色發展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與時代價值。本文基于馬克思生產力理論,結合衡陽市生態實踐案例,深入剖析了新質生產力與衡陽綠色發展的現實契合點,系統闡釋了新質生產力賦能綠色發展的內在邏輯。在賦能衡陽綠色發展的進程中,新質生產力面臨著多維度現實挑戰。為有效應對這些挑戰,需從科技支撐、能源革命、產業適配、政策體系四個維度,探索新質生產力賦能衡陽綠色發展的實踐路徑:強化科技支撐,推動技術創新;深化能源革命,優化能源結構;促進產業適配,培育綠色產業;完善政策體系,提供制度保障。通過這些舉措,可充分發揮新質生產力在推動衡陽綠色發展中的核心作用,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協同共進。
參考文獻:
[1]張勇.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質生產力重要論述理論意蘊的再認識[J].觀察與思考,2025(1):41-49.
[2]張繼德.新質生產力的本質內涵[J].財務管理研究,2024(4):1-1.
[3]何哲.新質生產力:概念本質、重點方向與關鍵機制[J].科學觀察,2024,19(2):8-13.
[4]郭朝先,陳小艷,彭莉.新質生產力助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44(4):33-38.
[5]姚宇,劉振華.新發展理念助力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理論邏輯與實現路徑[J].西安財經大學學報,2024,37(2):3-14.
〔基金項目:2024年度衡陽市社科基金項目立項課題(NO:2024D029);2024年度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項目立項課題(NO:202411)〕
(作者簡介:曾丹燕、余姣,湖南財經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專任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