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鄂豫邊區曾專門生產一種“女將軍\"牌香煙,煙盒上是一員女將躍馬舉槍的諷爽英姿。這位邊區“女將軍”,就是被毛主席稱為“紅心女戰士”的陳少敏。她上馬能手舉雙槍殺敵,下馬能光腳插秧,樸實親民的作風深受邊區群眾愛戴,大家都親切地稱她“陳大姐”,而敵人則畏懼地稱她“陳大腳”。
20世紀60年代,一批曾參與侵華戰爭的日本戰犯來中國訪問,一個叫山本次郎的戰犯特別提出要見一位叫“陳大腳”的人。見面后,山本次郎驚訝地發現,這位令他敬仰的人物竟是一位看上去很普通的老嫗,不由感嘆:“沒想到是這樣一位平凡的老太太,真是令人敬佩!”
那夜,我做了一個夢,自己回到了魂牽夢縈的“小延安”一竹溝。那座靜謐莊嚴的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館內革命先輩們的英雄群像,館外郁郁蔥蔥的竹林,不時在夢境中閃現。醒來,我的思緒也隨著回到了竹溝,開啟了一段難忘的紅色記憶…
時光拉回2006年12月,為緬懷家鄉的優秀兒女陳少敏,壽光擬建陳少敏紀念館,特派考察組前往陳少敏戰斗生活過的河南、湖北等地考察。我有幸參與考察尋訪,感受她的傳奇人生。
從到河南,經過900多公里的長途跋涉,考察組踏上陳少敏曾經戰斗過的土地一 —河南省確山縣。我們先參觀了抗日名將楊靖宇烈士故居、楊靖宇將軍紀念館,后參觀了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和竹溝革命烈士陵園,重溫了陳少敏在被譽為中原地區“革命搖籃”“小延安”的竹溝戰斗生活的艱苦歲月和光輝歷史。
竹溝鎮三面環山、一面靠水,風景秀麗,碧波微漾的大沙河自北向南繞鎮而去。坐落于此的確山竹溝革命紀念館,以豐富翔實的文字、圖片和文物展示,展現了劉少奇、李先念、陳少敏等老一輩革命家在竹溝期間的戰斗和工作情況。當年,竹溝成為河南人民抗日戰爭的指揮中心。從這里,我們對陳少敏有了更加全面立體的了解,
陳少敏(1902—1977),杰出的女革命家,原名孫肇修,省壽光市孫家集街道范于村人。1927年投身革命,1928年加人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沙場上,陳少敏是一員杰出的女將,是中國共產黨長期主持一個地區全面工作和直接領導武裝斗爭的少有的女領導干部。毛澤東曾稱贊她是\"白區的紅心女戰士,無產階級的賢妻良母”。
紀念館南側,在一排排錯落有致、黛瓦藍磚的房屋之間,一座兩層小樓格外引人注目一—這就是陳少敏當年的辦公地點,與西側劉少奇、李先念等領導人的辦公室遙相呼應。這是大院里唯一的樓房,南門兩側分別鑲有“中共中央中原局組織部”和“中共河南省委組織部”兩塊牌子。進得門來,西墻掛著陳大姐的照片和生平,東墻掛著中共中央中原局組織部概況,東北角有木制樓梯可上樓
陳少敏在竹溝度過了不到一個春秋。1938年6月初,時任河南省委組織部部長兼豫西特委書記的陳少敏從豫西到達竹溝,主辦教導大隊,舉辦黨訓班,培訓黨政軍領導骨干700余人,使河南及中原四省區的黨組織迅速發展,為河南和鄂豫邊區黨組織的成長壯大及人民抗日武裝的創建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繼紅軍時期唯一的女將領張琴秋之后,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期間的全軍部隊中,陳少敏真正稱得上是女將。在竹溝期間,她以政委身份帶起一支游擊隊,并于1939年率部東進,在平漢鐵路伏擊殲滅日寇百余人。她身為組織部部長,雖有千頭萬緒的工作,卻拿出主要精力抓黨員干部培訓,像大姐一樣從政治、學習和生活上無微不至地關心、愛護著每一位黨員的進步與成長。她在黨訓班上主講《白區工作》和《黨的建設》兩門課程,總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和感受來闡述革命道理。她親切地教育學員:“在革命的大風大浪里,你們要經得起革命斗爭的考驗,要把自己磨煉成橡皮,不應當成為玻璃,一碰就打,一撞就碎。”學員和同事們有了心事都愿意去找她出主意、想辦法,從她那里得到鼓勵和幫助
1938年8月,時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朱理治赴延安開會,陳少敏主持河南省委工作,全力支持彭雪楓組建游擊支隊,幫助調配干部,挑選武器,組成“拂曉劇團”,創辦《拂曉報》。彭雪楓帶領新四軍游擊支隊東征后,陳少敏一人擔起省委的工作,以高度的責任心積極發展黨組織和抗日武裝,不僅穩定了豫南地區的抗日局勢,擴大鞏固了竹溝革命根據地,而且對全河南抗日戰爭的發展起了積極推動作用
1939年初,受劉少奇委派,陳少敏親率一支武裝向鄂中挺進,與李先念會合,擔任鄂中區黨委書記。為鞏固鄂中抗日根據地,陳少敏和李先念首先指揮部隊消滅了漢奸李又唐的8個大隊近3000人,隨后又組織了新街戰斗,一舉殲滅日軍100多人。從此,陳少敏和李先念名聲大振,日軍和漢奸再也不敢輕舉妄動了。當時,根據地人民這樣傳頌她:“陳大姐一到,老百姓開門睡覺。”日軍和漢奸則這樣形容她:“身騎戰馬,雙手開槍,要打你的眼睛,不會錯打鼻梁。”因為陳少敏是村里第一個不纏足的女孩,長著一雙與其他纏足女孩截然不同的大腳,因而被描繪成一位神出鬼沒的“大腳女將”。為了抓捕她,敵方懸賞高達十萬銀元。
1939年6月11日,在湖北京山縣的養馬畈村,陳少敏主持召開了在鄂豫抗日游擊戰爭史上意義重大的養馬會議,傳達了黨中央和毛主席關于抗日根據地的6條指示,討論鄂南、鄂中黨的抗日力量統一問題。會議決定,成立新四軍鄂豫獨立游擊支隊,李先念任司令員,陳少敏任政委,鄂豫邊區從此有了人民抗日武裝的主力部隊。在李先念、陳少敏的領導下,這支游擊隊發展到近萬人,1939年11月,被一整編為鄂豫挺進縱隊。皖南事變后,根據黨中央的指示,鄂豫挺進縱隊整編為新四軍第五師,李先念任師長兼政委,陳少敏任副政委。正是靠著戰功樹立起的威信,她繼續擔任黨政機關和群眾團體的領導,堅定地進行邊區的抗日游擊戰爭,使鄂豫邊區發展成為雄踞大江南北、橫跨5省交界的抗日根據地
抗日戰爭時期,竹溝是中共中央中原局、河南省委、新四軍第四支隊第八團隊留守處所在地,是新四軍二、四、五師的發祥地,陳少敏與劉少奇、李先念、彭雪楓、張震等同志先后在這里工作,領導豫、鄂、皖、蘇等省區人民開展抗日游擊戰爭,開辟了豫蘇、鄂豫皖、鄂豫邊敵后抗日根據地,使竹溝成為我黨在中原地區的重要陣地和戰略支撐點。竹溝在中原像延安在全國一樣,起著領導偉大抗日戰爭的作用。劉少奇曾說:“延安有黨的領導,竹溝也有黨的領導;延安有窯洞,竹溝也有窯洞;延安有抗大,竹溝有黨訓班;延安有延河,竹溝有大沙河。這里真成了小延安!”從此,竹溝就以“小延安”名揚全國。
這么多年過去了,陳少敏的名字在當地群眾中仍耳熟能詳。我們聽竹溝的秦東民大爺說:“陳少敏可是俺竹溝的大功臣,這里沒有不知道的,她的故事多得很呢!”
記得當年,即將離開這個紅色小鎮時,我看到竹溝革命紀念館西側有一片郁郁蔥蔥的竹林,在寒風中婆娑搖曳,綠意正濃。陳少敏等老一輩革命家的胸懷氣節,正像這些翠竹虛懷若谷,寧折不彎,他們的豐功偉績,正如這些翠竹萬古長青,永世流芳。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在陳大姐的家鄉壽光,越來越多的游客走進陳少敏紀念館,緬懷她的英雄事跡,學習她的高貴品質,傳承她的革命精神。紀念館內的一幅幅圖片、一件件展品,與當年印在煙盒上的“女將軍\"形象一起,永遠印在了人們心中,永遠是那般鮮活與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