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是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宣傳堅持抗戰、團結、進步,反對投降、分裂、倒退,發動群眾開展武裝斗爭的重要陣地,也是介紹陜甘寧邊區抗日救亡運動和經濟、文化事業等發展狀況的重要陣地,是黨的重要喉舌?!督夥湃請蟆纷⒅卣卧u論、政治宣傳,起到充分反映民心、啟發群眾覺悟的重要宣傳作用,尤其對陜甘寧邊區的大生產運動(以下簡稱“大生產運動”)的宣傳報道,強調其重要性和必要性,為抗戰的順利繼續和堅持做了基礎工作。
對大生產運動的宣傳報道應抗戰之需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戰爭局勢的變化以及日本侵略者實施政治誘降策略等原因,國民黨頑固派奉行積極反共、消極抗日的政策方針。為封鎖和壓制邊區革命力量,國民黨先后對陜甘寧邊區發動了政治孤立和經濟封鎖,如斷絕邊區一切外援,停發八路軍的軍餉,禁棉花、布匹、藥品等物品輸入,并不斷在邊區制造軍事摩擦和“清剿”。陜甘寧邊區地處黃土高原,土地貧瘠,自然環境惡劣,生產力落后,又連年遭受自然災害,征糧負擔不斷加大,邊區群眾陷入極度困境。
為打破日本侵略者的“掃蕩”和國民黨實施的經濟封鎖,加強邊區經濟建設,提高邊區生產力,以保證武裝部隊的給養,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需要,從經濟上鞏固邊區,以繼續領導和堅持抗戰,并爭取抗戰的最后勝利,成為此階段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中國共產黨通過集會、人戶宣傳等方式,號召和動員多方施策,成效并不顯著,黨群關系一度趨于緊張狀態。在部隊,大部分戰士出身貧苦,受軍隊理應“吃皇糧”的傳統思想影響,對部隊在軍需急缺的狀況下要參加生產運動的實際存在認知偏差。八路軍第三五九旅(以下簡稱“三五九旅”)初到南泥灣搞生產時,很多人不解,認為前線打仗才是第一職責,部分人對大生產運動產生抵觸心理,一度出現情緒低落、逾假不歸等現象,阻礙了大生產運動的開展與執行,嚴重影響黨的政治建設。此時,加強政治宣傳以促進黨政軍思想的統一,黨的政策如何能迅速傳達,讓黨政軍民學的力量都匯聚到大生產運動上,成為亟須解決的問題。在當時交通、通信不便的情況下,《解放日報》是邊區最主要的信息來源,是黨宣傳鼓動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是黨同人民群眾的信息橋梁,深刻影響著邊區民眾的日常生活。1944年3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宣傳委員會召開的宣傳工作會議上指出:“有一個《解放日報》,就可以組織起整個邊區的政治文化生活?!?/p>
1940年2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開展生產運動的指示》,大生產運動全面展開,復雜的戰事情況,對黨的宣傳工作尤其是黨報的宣傳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解放日報》作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黨報,向讀者及時傳達黨的各項工作指示,宣傳黨的政策、方針,發出黨的號召,發揮輿論引導作用,通過一系列相關報道強化民眾生產意識、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從思想上喚起人民群眾對當下時事的關心,使群眾在接受社會教育的同時接受政治教育,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進一步鞏固邊區的群眾基礎。在大生產運動中,《解放日報》通過報道引導動員邊區各個層面人群投入生產自救當中,確保邊區乃至其他根據地的糧食穩產,這不僅僅是解決群眾自身生活問題,更是讓邊區民眾在情感訴求上達到解決物質生存就是為抗戰奉獻力量的共鳴,匯集眾力解決抗戰生存的問題,以此向全國人民展示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決心。
對大生產運動的立體深入報道
1942年至1944年,《解放日報》對大生產運動的報道處于高潮階段。在黨的領導下,《解放日報》根據戰事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版面內容,大力宣傳現階段黨的時事政策執行成效,讓受眾群體自覺選擇接納,為黨的革命事業服務,充當我黨的宣傳員、組織員、鼓動員的角色,把黨的政策同群眾的熱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引導作用,將大生產運動推向高潮,在社會動員中起到精神上的激勵作用。
典型宣傳報道典型人物作為行業內的標桿和榜樣,通過宣傳報道的引導,激勵民眾向典型看齊。
1942年4月30日,《解放日報》頭版頭條將吳滿有這個普通農民推進公眾視野,同日其他版面也發表4篇相關報道,這在黨報的歷史上是首次。連續幾天多篇有關勞動積極分子吳滿有的宣傳報道,為邊區大生產運動渲染出熱情高漲的氛圍,引導邊區群眾向他學習,以點帶面完成更大的群體運動,從而實現中國共產黨在邊區組織開展大生產運動,實現自給自足、突破困境以促抗日的革命主張。
馬杏兒在眾多婦女勞動者中脫穎而出,被評選為勞動英雄,成為邊區生產線上一面催人奮進的旗幟。1943年3月9日,《解放日報》發表題為《昨日紀念三八婦女節本市婦女盛大集會馬杏兒等七人受獎》的新聞報道,將馬杏兒作為婦女典型進行報道,為邊區人民傳遞出婦女同志可以和男同志一樣成為頂梁柱和學習榜樣的信號。婦女參加生產運動,不僅能夠促進糧食產量增加,而且有利于破除婦女主內“不下田”的固化思想,推動婦女同志在這場生產運動中成為有生力量,還有利于提高婦女的家庭、社會、政治地位,幫助其樹立自信心,激發人人勞動、人人能夠成為勞動模范的新風尚?!督夥湃請蟆吠ㄟ^典型報道,強有力地傳遞出“種莊稼也是一門學問,勞動英雄就是狀元”的信息和信心。
為提高生產積極性,中國共產黨多方發力,在農業、工業、種棉、紡織、運輸等不同行業內選取典型進行報道,截至1943年,各縣各鄉都有了典型學習人物。例如,裴莊鄉某村的村長田二鴻帶領村民發展壯大農業,成為模范村長、勞動英雄,僅在1943年關于他的報道就有6篇。而后,《模范連長季正鮮》《勞動英雄模范班長李位》《模范軍人張玉清》《產鹽勞模李文煥》《建立家務——記模范抗屬劉金英》等專題報道,以及運鹽模范魯中才,運輸模范楊山,節約模范曹玉璽,模范抗屬王克清、陳敏、柳輝明,退伍模范軍人楊朝臣,木工勞動英雄郝作明,養羊模范劉占海,開荒英雄霍殿林,學習模范朱占國,模范自衛軍史月祥,擁軍模范苗潤身,模范支書程友元,移民勞動英雄馬丕恩,難民勞動英雄薛丕堂,模范干部霍生秀…諸多各行各業的勞動英雄和先進個人,在《解放日報》上頻繁見報。邊區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下,需要這樣的模范去影響、帶動身邊群眾投身生產解決生活供給的需求,不僅僅是戰事的需要,也是自我生存的需要。
《解放日報》注重把握生產運動節奏,在典型報道的后期,轉變策略,由普通勞動群眾向部隊、青年群體、機關單位、學校傾斜,例如,對魯藝、抗大、南區合作社、綏德區郝家橋等學校和單位生產情況進行翔實報道,以促進更強大的生產力量。在當時勞動力極其缺乏的狀況下,《解放日報》鼓勵青年參加生產,改善生活。1943年、1944年關于青年勞模的報道多且集中,如《記姬樹榮同志——一個模范青年干部》《勞動英雄王增前》《青工勞動英雄曹國興》等專題報道為青年們樹立了榜樣,號召青年群體向他們學習;對機關生產模范黃立德、李文興、孫慶仁的報道,增進了機關干部的生產積極性。
三五九旅作為全軍大生產運動的旗幟,是宣傳報道不可缺少的部分。《解放日報》以系列專題的方式進行連續性報道,主要包括三五九旅初達南泥灣遇到的困難,生產、生活、練兵期間涌現出的模范連隊、部門、個人等方面,涵蓋上至領導干部、下至部隊伙夫合力開荒的報道,將生產自救運動推向新的高潮。《解放日報》實時跟進南泥灣生產動態,尤其對開荒面積的數量變化,通過田間地頭數據的收集,如實地展示突飛猛進的速度,引起群眾的共鳴。這些典型報道宣傳力度大、范圍廣、時間長,產生了巨大的精神動力,有力傳遞黨的思想,推動各行各業的發展。通過挖掘、宣傳推廣典型報道方式的演進,推動大生產運動持續走向高潮。
《解放日報》通過文化戰線這條路徑反映大生產運動,充分發揮新聞宣傳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從各個不同的角度,生動活潑地動員群眾、組織群眾、歌頌群眾的生產創造”,鼓舞邊區廣大民眾,以廣范圍、多角度、多主題的典型宣傳報道為邊區大生產運動吶喊助威。
對比宣傳報道1943年1月7日,《解放日報》發表社論《人盡其材物盡其用》,文章指出:“生產是今年陜甘寧邊區一切工作中心…要保證軍民的供給,必須增加生產。要加強教育,必須增加生產。要支持抗戰,準備反攻,更必須增加生產。”強調生產的重要性。為更好推進大生產運動,《解放日報》及時調整報道策略,抓住典型熱度,深入挖掘因生產帶來的改變。例如,通過報道,生動呈現吳滿有參加大生產運動前后變化的對比,讓讀者看到吳滿有通過勞動生產改變了現狀,多勞動就能創造更多、更大的勞動價值,生產出更多糧食,就能上繳更多公糧,在艱難困苦中為黨領導的抗日斗爭貢獻出普通勞動者不平凡的力量。他在大生產運動中當選為勞動英雄,享有政治榮譽,讓讀者在生動描繪吳滿有事跡的報道中認同他的作為和英雄稱號,在潛移默化中努力奮斗。《解放日報》密切關注群眾真正關心的問題,通過宣傳讓群眾改變慣有的耕種方式以提高產量,例如通過刊發勞動英雄劉培尚的耕作法和一般耕作法的成效對比的報道,推廣更優的生產方式?!督夥湃請蟆钒l布介紹吳滿有和安塞縣楊朝臣的勞動競賽活動消息,并刊登競賽倡議書,吸引不同人群通過報紙關注競賽實況,渲染出你追我趕、我一定行的勞動氛圍。此種競賽被推廣到群眾和部隊中,出現了勞動英雄與勞動英雄、村莊與村莊、鄉與鄉、軍隊和軍隊的競賽,效果甚好,成為此階段推崇的增產方式,形成邊區乃至各根據地生產大競賽,大大提高了各方群眾參與生產的積極性,將邊區大生產運動的勞動熱情推向高潮,增進了軍民之間的手足情誼,推動了農民之間通過變工、札工、伙種等勞動組合方式提高生產。
在動員全民參與生產自救的過程中,邊區存在為數不少被稱為“二流子”的人,嚴重影響了大生產運動的推進。對此,《解放日報》對申長林、楊樹枝等“二流子”的改變進行重點報道,之前好吃懶做、游手好閑的他們成為人人嫌棄的反面例子,經過政府再教育和實際幫扶,他們認識到生產的重要性而做出改變。尤其以申長林為對象作專題長篇報道,大篇幅對他從典型的“二流子”變成勞動英雄,并帶領其他“二流子”積極改造作介紹,激勵了許多“二流子”下定決心改變自己。1943年至1944年兩年間,有關“二流子”的報道有40多篇,通過特別的新聞專題進行高密度的宣傳報道,對已經改造成為優秀勞動者的“二流子”給予高度關注,在邊區社會中營造樹立正確勞動價值觀的濃郁氛圍,讓身處這個群體的“二流子”自覺投入生產,進一步提高邊區的勞動力。
《解放日報》的宣傳報道也聚焦農村婦女(女性)參加生產的前后對比,如綏德大光紡織廠17歲織襪女勞模賈寶珍,在大生產運動中改變了自身農村婦女既定的生活方式,實現了經濟獨立。這樣的對比報道,形成廣而告之的社會效果,刺激有相同經歷的人群,喚起她們加入生產,在改變自身狀況的同時,也為抗戰事業貢獻出個人的力量。
農業知識推廣報道在動員各行各業加入生產的過程中,如何在貧瘠土地上提高糧食產量成為核心任務。1941年至1945年,《解放日報》將推廣農業知識、科技以提高生產力作為宣傳報道的重要內容,涉及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以及精耕細作、推廣選種、防治病蟲、提倡邊區百姓積肥、宣傳積肥成功經驗、介紹積肥積糞原理等農作知識,并對農業典型事跡進行表揚報道。例如,1941年12月28日發布《怎樣改進農業生產技術》的報道,1944年4月2日發布《邊區改良農作問題》的報道,聚焦推廣新農具,注重宣傳基礎農學常識,分析農作物歉收原因,宣傳成功經驗等。據統計,1944年至1945年,《解放日報》刊發關于農學方面的報道共28篇,反映中國共產黨對農業種植、對提高農民農作水平的重視。
與時俱進多樣化的報道形式《解放日報》在實踐中不斷改變既定的報道形式,突破傳統的陳述性報道,在版面設置上注重給讀者傳遞出不同信息的重要程度。尤其是文藝座談會后,《解放日報》的報道形式更加豐富,更具創新。有日記式報道,以作者所見、所聞、所作、所為,對豐富的生產見聞通過記錄事實的形式,讓邊區人民感同身受大生產運動是大家共同努力、共同奮斗的事業。有順口溜的表達方式,容易讓讀者易記、熟記,產生共鳴,并將其轉化為投身生產、助力抗戰的力量,如“一粒種子一滴汗,多種莊稼多收糧,抗戰建國有責任,用一分力氣享一分?!?。有紀實性報道,超過160篇,主要反映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墾荒地與開設工廠等見聞。還有將快板、秧歌劇等形式的宣傳詞刊登見報,以群眾喜歡并易于接受的傳統方式,實現寓教于樂的宣傳效果,如快板《劉二起家》、秧歌劇《新群英會》。1943年4月25日,《解放日報》刊登《兄妹開荒》劇本,報紙宣傳和現場表演相結合,雙線凸顯勞動生產的重要性和創造力。陜北說書更具有特色,以韓起祥為藍本形成的《二流子轉變》說書稿,生動地表達出勞動生產的改造力。
民歌是邊區人民表達情緒最常用的方式。據統計,有關南泥灣的歌曲就有7首登報,如《生產四部曲》《八路軍好》等,表達了勞動的快樂、豐收的喜悅以及不畏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詩歌以其特有的抒情、歌頌形式呈現與眾不同的詩意情感,容易引發共鳴。在大生產運動中有關南泥灣的詩歌報道就有10首,主要從南泥灣風光變化和對戰士們在田間地頭艱苦奮斗的禮贊以及中央領導人對南泥灣因大生產運動帶來的變化賦詩歌頌,如《游南泥灣賦詩》《我兩次來到南泥灣》表達了軍民對南泥灣變化的欣喜之情??紤]到邊區民眾的文盲人群偏多,認知水平參差不齊的現實情況,采用圖畫、木刻、漫畫、連環畫等直觀形式成為《解放日報》常見的報道方式。如將陸定一的散文《文化下鄉讀〈向吳滿有看齊〉有感》和木刻畫《向吳滿有看齊》一同刊登,圖文并茂,生動展現了勞動英雄吳滿有的形象,這種文藝體裁更具有吸引力,增強報紙的可讀性,爭取到更多的受眾群體,提高了《解放日報》的信息傳達效率和使用率,收到廣泛、深入的動員效果。
對大生產運動宣傳報道的歷史意義
《解放日報》善于利用社論、時評為大生產運動制造聲勢,且篇幅多、規模大。通過社論肯定好的做法、好的成績,同時也提出要求,為繼續向好發展做出引導。對生產現場及勞動英雄事跡的刊登,以轉變民眾的勞動觀念,傳遞出多生產就是為抗戰做貢獻的認知,把勞動賦予政治意義,從而調動生產積極性,釋放出強大的精神力量,將物質與精神動員相結合達到情感上的認同,渲染調動讀者情緒。注重以點帶面的宣傳報道,在大的典型宣傳中讓小典型報道遍地生花,形成良好的宣傳效果,由最開始的自上而下、少數人的主動參加到群眾自覺作為,密切了群眾,增強了組織性,拉近了政黨與群眾的關系,凝聚各方力量,鞏固了抗日民主根據地,為陜甘寧邊區的經濟建設積累了經驗。這不僅解決了社會問題,壯大了革命力量,擴大了民眾的政治參與和認同感,還改變了邊區的社會風貌,對保衛邊區和抗戰的持續性起到了推動作用。
《解放日報》從創辦初期就發揮黨報的強大作用,在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作出積極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解放日報》依舊承載著黨媒的重任,傳承黨報群眾工作的優良傳統。在新時代我國大力發展鄉村振興事業,《解放日報》同樣發揮著傳播平臺的作用,繼續傳播黨和國家關于鄉村振興的政策方針和實踐成效,持續關注各地鄉村的發展變化,報道各地特色產業,記錄各種建設成果,為鄉村的改革創新提供借鑒與參考,讓鄉村振興政策落地生根,深入人心。
【作者單位:延安新聞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