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813(2025)21-0177-04
Investigation,Research,and AnalysisofMedical Students' Dynamic Quotient -Takinga Medical School in Yunnanas an Example
XU Rui1SHEN Ji2 1.K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Haiyuan College;2.Kunming City College,Kunming,Yunnan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curent situ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exercise behavior in a medical college in Yunnan Provinceand exploretheinfluencingfactors oftheirdynamicquotient,it proposes effctive solutions toguide medical students inscientific physical exercise,such as the useof sports appand exercise guidance,inorder to further improve the exercise behavior quotient of our students.In this study,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method was adopted to investigate students fromtheschool,covering 9majors including clinical,oral,and nursingvolume.Atotalof3251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ed inthe questionnaire survey.The study found that our students were morelikely tochoose toplayatlow-intensitytoandforlessthan3Ominutesexerciseontheschoolsportsfield;Therearecertaindiffreces inthemanifestations of exercisebehaviorsamong students of diffrent genders and grades;Theoccurrenceof sports injuries willhaveacertain impact on exercise behavior;The useof sports apps may increase the duration of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Exercise behavior,as the behavior quotient of dynamic quotient, maybe improved by intervening
基金項目:2019年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項目(項目名稱:我校大學生“動商\"調查與分析;項目編號:2019J0517)。
通信作者:沈繼(1990—),女,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運動康復,E-mail:421646322@qq.com。
in the motiv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to exercise,encouraging them to increase their use of downloaded sports apps, and activelypaying atention to gender diferences in students' exercise behavior,thereby enhancing their dynamic quotient.
[Keywords] Medical students; Dynamic quotient; Exercise behavior; Influencing factors
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目前呈下降趨勢,大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下降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其中體育鍛煉不足是最主要原因之一[1]。醫學生作為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的核心力量,其身體素質將直接關系到未來能否承擔繁重的醫療工作。若因身體素質原因無法承擔相應醫療工作,那么未來國家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將令人擔憂。王峰2在動商視角下進行了大學生減脂實踐研究,指出大學生若不重視肥胖給身體帶來的危害,會變得更加懶惰,懼怕運動,形成惡性循環,運動行為的減少將直接影響動商。因此,學校應培養大學生將動商概念積極融入生活,從身邊運動做起,發展喜歡的運動,養成良好運動習慣,逐步提升動商水平。
基于此,該文以云南某醫學院校的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從運動知識的了解、運動損傷的發生、運動APP的使用等方面對大學生運動行為的影響出發,以動商為視角,分析醫學院校大學生運動行為商數的影響因素,并為提高醫學生運動行為商數提出參考意見。
1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云南某醫學院的在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采用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以班為單位進行抽樣。發放問卷3251份,回收有效問卷3207份,有效回收率為98.65% 。其中男生問卷1040份,占比為 32.43% ;女生問卷2167份,占比為 67.57% 。學生平均年齡為(20.18±1.51) 歲,平均身高 (1.65±0.81)m ,平均體重(57.23±11.00)kg ,身體質量指數(BodyMassIndex,BMI)平均值為 (20.88±3.00)kg/m2 。
1.2 研究方法
參照有關文獻[3-4],結合該校為醫學院校的實際情況,并參考《體力活動等級量表》,自行設計問卷。問卷內容包括:人口學基本信息、運動行為情況(體育鍛煉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運動APP的使用類型及其帶來的影響、運動態度(運動目的、父母和學校對學生運動態度的影響及平時不想運動的原因)。
通過問卷星和紙質問卷發放問卷,在調查導員督導下,由學生獨立完成。調查員由該校康復治療教研室全體教師與各專業輔導員組成,調查前所有人員都經過相關培訓,了解本次調研的內容和目的,統一調查標準。
通過SPSS26.0對問卷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用Pearson進行相關性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不同性別學生的運動行為現狀
調查發現(見表1),醫學生的運動習慣呈現出低場地要求、低運動強度、短持續時間的特點。該校醫學生更傾向于選擇在學校運動場(占 73.2% )進行中低強度(占 79.3% )且持續時間小于 30min (占 66.0% )的運動。根據運動醫學研究,身體健康的成年人應每周至少進行3次,且每次運動時間超過30分鐘的體育鍛煉,以有效增強體質健康水平。該研究的調查現狀與運動醫學推薦標準存在明顯差距。醫學生普遍存在運動不足的問題,可能與其學業特點密切相關,繁重的學業負擔、臨床實習壓力大,都在無形中擠壓著學生的運動時間,導致醫學生的運動頻率、持續時間和運動強度都難以達到理想水平。這一現象不僅反映了醫學生面臨的學業壓力,更提示我們需要重視醫學生的身體健康管理。未來的醫務工作者更需要以身作則,踐行健康生活方式。
2.2不同性別的學生的運動知識了解現狀
如表2所示,在被調查的同學中,關于7個運動知識是否全部回答正確的情況分別是:回答正確的男生為408人,占參與回答的男生總人數的 39.2% ;回答正確的女生為1189人,占參與回答的女生總人數的54.9% 。由該研究來看,女生相對于男生對于運動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相對較好,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χ2= 68.740,Plt;0.001 )。其原因可能是女生在運動實踐中往往表現出更強的學習意識,她們更注重細節,并愿意通過體育課程、網絡資源、電視節目等多種渠道主動獲取運動相關知識,這種積極的學習態度自然促進了女生對于運動知識的積累,相比之下,男生對運動知識的了解可能較為片面,他們更傾向于按照自己的習慣或經驗進行鍛煉,而較少主動學習科學的運動方法,此外,由于男生的運動方式尚未引發明顯的身體不適或運動損傷,因此缺乏改進的動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運動知識的提升。由此可見,性別差異可能影響了醫學生對運動知識的學習態度和獲取方式,從而導致了運動知識水平的差異。
運動知識是運動行為的基礎。大學生由于缺乏對體育活動相關知識的了解,出現不想運動或不知道如何運動的現象。有學者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運動行為與運動知識、運動信念存在一定相關性,學者認為大學生對運動知識掌握得越多,信念越堅定,運動行為也會隨之增加[5-6]。因此,對大學生進行運動相關知識教育,包括闡述運動項目、普及運動好習慣等,使學生在運動前熟知體育項目的方法及規則,學習正確的運動知識,在運動過程中及時糾正錯誤動作,提高運動技能,可對運動行為產生一定的正面影響。


2.3 不同年級的學生運動行為現狀
在被調查的同學中,運動場所選擇方面,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同學傾向于選擇運動場和宿舍,而大四、大五的同學則傾向于選擇宿舍;運動強度選擇上,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同學傾向于選擇中低強度,而大四、大五的同學更傾向于選擇中高強度;鍛煉頻率選擇上,大一和大二的同學傾向于每周鍛煉1~2次,而大三、大四、大五的同學傾向于每月鍛煉1~3次;運動時長選擇上,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同學傾向于單次的運動時長小于30min ,而大四和大五的同學傾向于 30~60min/ 次。其原因可能是該校學生進入大三后普遍面臨專業課程密集、課業負擔加重的挑戰,加之即將到來的臨床實習壓力,導致高年級學生體育鍛煉時間受到明顯擠壓;由于大四、大五學生主要在臨床實習基地學習,客觀上造成參與本次調研的高年級樣本量相對較少(大一至大三學生占比 87.3% ,大四、大五僅占 12.7% ),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研究結果的代表性。這種年級差異現象提示我們,醫學院校在安排高年級教學計劃時,應更加重視學生體育鍛煉時間的保障。
2.4運動損傷與運動行為的相關性
如表3所示,在被調查的學生中,運動損傷的發生會對學生的運動強度、運動頻率和運動時長產生影響。其中,運動損傷和醫學生的運動強度呈中度相關關系(r=0.546,Plt;0.05) ,運動損傷和醫學生的運動頻率呈高度相關關系 (r=0.796,Plt;0.05) ,運動損傷和醫學生的運動時長呈低度相關關系 (r=0.376,Plt;0.05) 。

研究表明,運動損傷的發生是造成大學生運動行為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大學生常見的運動損傷原因包括運動前缺少準備活動、運動訓練強度及運動方式不合理等。運動損傷部位通常為踝關節、腰肌、肩頸等;常見運動損傷主要有踝扭傷、肌肉拉傷、韌帶拉傷、腰扭傷等;運動損傷多發生于對抗性強的運動項目,例如籃球、足球等[7]。
2.5運動APP的使用對醫學生運動行為的影響
調查發現,使用運動APP的學生占比高達 83.1% 。這些APP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學生主動下載的專業運動軟件(如Keep、咕咚運動等),另一類是手機自帶的健康監測軟件(如華為運動健康、小米運動等)。相對于不使用APP或使用手機自帶APP而言,主動下載專業運動APP的學生表現出更積極的運動行為,這些學生更傾向于在運動場進行鍛煉,其運動方式呈現以下特征:運動強度以中小強度為主,且選擇運動時長在60min 內的居多,運動頻率相對較高。這一現象可能源于專業運動APP提供的科學指導、數據記錄和社交激勵等功能,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運動積極性。
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發現有 3.6% 的學生雖然安裝了運動APP卻未實際參與鍛煉,這說明單純依靠運動APP難以改變部分學生根深蒂固的不運動行為。有研究發現,大學生的運動行為受自身實施意愿和自我認同感的影響。提升大學生的自我認同感可促進其鍛煉行為的改善,進而使其養成終身體育意識和良好的運動習慣[8]。同時,運動行為的改善或許能提升學生的自我認同感,使大學生更加自信,從而更好地進行社交,以適應環境和社會。在該研究中,有同學提出,自己運動的動機是通過跑步打卡來加學分。這種方式既鼓勵了學生的運動熱情,也激發了學生的運動動機,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是值得提倡的。
3結語
在“健康中國\"背景下,國家對大學生身體素質提升提出了新的標準和要求。動商與智商、情商對大學生同樣重要。對大學生而言,運動的目的主要是維持身體健康、減脂塑形、緩解學習壓力以及進行良好的社交等。大學生運動量不足與多種因素有關。在動商視角下,大學生具備一定的運動知識儲備是運動行為施行的必要基礎;良好的運動動機是影響運動行為的重要心理因素;正確預防運動損傷疾患的發生,可能有利于增加學生的運動行為。大學生科學的運動行為增加,不僅有助于大學生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和體型,還能間接提升他們的學習效率和生活質量,科學運動對其身體健康的影響不言而喻。
作為未來醫療事業的接班人,該校學生在完成學校的理論課學習后,就要進入臨床實踐學習。只有擁有健康的體魄,才能更好地服務于患者、社會和國家。建議從以下方面著手提升醫學生的動商:首先,通過多渠道普及運動知識,激發學生的鍛煉意識;其次,善用運動APP等現代科技手段增強運動趣味性和持續性;最后,應特別關注不同性別學生的運動需求差異,實施個性化指導。醫學院校作為培養醫療人才的重要陣地,建議將體育健康教育納入人才培養體系,通過科學系統的運動指導,幫助學生在鍛煉中收獲身心健康,為未來的醫療工作打下堅實的身體基礎。
參考文獻
[1]鄭佳薇,崔明月.融入體適能訓練公共體育課程對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影響研究[J中國學校衛生,2019,40(11):1694-1696,1699.
[2]王峰.動商視角下的大學生減脂實踐研究[J]泰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23(4):39-41.
[3]黃菊.運動類APP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21.
[4]張寶榮,李廣宇.華北三所高校大學生運動行為的知識、態度、信念、行為的調查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2):147-148,157.
[5]張立霞.大學生體育運動參與情況的調查研究以北京師范大學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8,26(7):89-92.
[6]陳佩,李曉晨,陳東良.運動類APP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的影響研究——以東南大學為例[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16,24(7):109-111,150.
[7]湯傳德.高校大學生運動損傷成因分析及化解路徑研究[J].鄭州師范教育,2021,10(5):90-93.
[8]李康,周少林,馬國才.大學生運動動機對其鍛煉行為的影響:實施意向與自我認同感的鏈式中介效應[J].湖北體育科技,2023,42(3):193-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