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注意到,2025年關于極地地區氣候變暖的新聞特別多。這些現象都指向同一個趨勢,那就是北極地區的冰面面積正在迅速縮減。根據專家的估測,北極每年消失的冰面面積,大約相當于三個北京那么大。到2050年之前,北極的夏天可能就完全沒有冰了。
從貿易和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這不單單是一個挑戰,挑戰當中還有機遇。
第一層機遇,是新的自然資源。
美國政府曾經做過一個預測:在全世界未被開采的能源里 面,有15%的石油和20%的液化天然氣都在北極地區。在特朗普想買的格陵蘭島,地下還有豐富的黃金、銅、鋅、稀土等礦產。這些自然資源在冰封狀態下開采難度十分大,但冰面融化后,開采就成為可能。
近幾年,中國也在積極地和極地國家開展合作。比如說在俄羅斯,中國已投資了幾十億美元從俄羅斯北邊的亞馬爾半島的永凍層底下提取能源。在格陵蘭島,中國公司拿到了稀土、鈾礦和銅的開采權。中國企業還跟冰島簽署了海產品的貿易協議,中國最大的魚類供應商之一就是冰島。
第二層機遇,是新的航線。
在以前北極冰面和冰川比較多的時候,航行是一件很困難的事,船要么根本沒法走,要么需要專門的破冰船來輔助。而冰面一旦減少,就意味著北極越來越適合航行了。
為什么船要從北極航行呢?原因很簡單,就是近。假如你要從亞洲運輸貨物到歐美,從北極走,航程能縮短10~20天時間。
我國的中遠海運特運公司從 6年前開始,就陸續派出了22艘貨輪走北極航線。這些貨輪從大連出發,目的地是荷蘭的鹿特丹。
傳統的路線是從大連出發南下,穿過中國南海、印度洋,然后北上到蘇伊士運河,駛過地中海,穿過英吉利海峽,最終抵達鹿特丹,需要走40天以上。這條路線從亞洲繞到非洲再到歐洲,繞了一大圈。
可是中遠海運的貨輪呢?它們走的航線叫北方海路。從大連出發,直接北上,穿過俄羅斯和阿拉斯加之間的白令海峽,然后沿著俄羅斯最北邊的海岸線走。這條航線從東亞到西歐,只需要30天,比起之前節省了10天。
那么,關鍵問題來了,北極有這么多資源,有這么大的發展潛力,這片地方到底歸誰管呢?畢竟,靠近北極圈中心的地帶是無人區,沒有國界之分。
就目前來說,這片區域的管轄主要是依靠國際組織和國際協議。比如,關于捕魚活動,幾年前,包括中國、美國、俄羅斯在內的多個國家共同簽署了一個協議,約定接下來的16年里在北極的特定區域,捕魚活動都要被禁止。
這個協議還規定,在接下來兩年之內,這些國家要達成一個關于在北極地區科考的共同協議。隨著北極周邊的商業活動增加,未來這個區域如何治理,是一個值得持續關注的話題。當然,任何關于北極的開采,都有一個大前提要考慮,那就是對自然資源的保護。
(林冬冬摘自“得到”App圖/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