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誰都不想遇見這樣的場景:主人讓客人換拖鞋,結果迎來一些“特別”的味道,很尷尬。可回到自己家,臭腳總是個麻煩,甚至連家里人都會抱怨。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得先弄清楚腳臭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我們只知道腳臭,卻從沒有聽說過“手臭”?其實腳和手的皮膚結構是類似的,分泌的汗液也沒有多大差別。汗液本身不臭,關鍵在于腳部和手部的環境不同。
腳經常一整天都被裹在襪子里,塞在鞋子里,由于出汗,形成了潮濕悶熱的環境——特別是腳趾處,而這正是某些微生物,比如短桿菌的最愛。
對于這些微生物來說,腳部不僅環境適宜,食物也很豐富,腳上的死皮碎片被這些微生物分解,同時產生一些氣體。形成腳臭的最主要氣體就是甲硫醇。乍一聽這名字我們或許感到有些陌生,但它離我們的生活還挺“近”的,煤氣里添加的就是它,用來提醒我們是否發生了泄漏。
在這么好的條件下,腳部的微生物大量繁衍,產生了許多甲硫醇。當然有一部分甲硫醇能透過鞋子散出來,迅速被周圍的空氣稀釋,所以不會被人察覺,但當脫去鞋子時,后果就可想而知了。
之所以沒有“手臭”,是因為手經常暴露在外,一天還要清洗多次,一方面微生物失去了潮濕溫暖的環境,另一方面它們和“食物”經常被“洪水”一起沖走。
人們描述腳臭時,還常常提到“酸臭”,這種酸味來自丙酸。它也是微生物在分解氨基酸時產生的。
另外,表皮葡萄球菌的活動會產生異戊酸,在一些氣味濃烈的奶酪里也能找到它,所以有些人會覺得臭腳聞著像奶酪,特別是“魔鬼奶酪”“林堡奶酪”等。中國人發明了臭豆腐,歐洲人發明了臭奶酪,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天下吃貨是一家”吧!
2006年的生理學搞笑諾貝爾獎頒給了與腳臭和奶酪相關的研究。實驗證明,對雌性岡比亞按蚊來說,林堡奶酪和人類腳上的氣味具有同等的吸引力。
當然,腳臭沒有完全一致的“配方”,因為每個人腳上的微生物多少有些不同。
面對同樣的腳,人們很可能聞出不同的感受。杜克大學的科學家發現,任意兩個人鼻子內大約 30%的嗅覺感受器都是不同的。嗅覺也與記憶相關,很多中國人不怎么吃奶酪,即使聞到異戊酸,也不會聯想到奶酪。
人們對自己的氣味有一定的“適應性”,雖然能感受到自己腳上的甲硫醇等的臭味,但不會太排斥。不過,為其他人著想,還是勤換洗鞋襪,穿通風透氣的鞋子吧!
(李萌萌摘自《妙趣橫生的生活冷知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圖 / 蟈菓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