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素蘭,兒童文學作家,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 士生導師,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出版兒童文學作品 60余部。曾獲得全國優秀兒童文學獎、宋慶齡兒童文學獎等獎項。
《意林》:河的名字一直隨著“我”的長大而變化,這樣敘述的意義在哪里?
湯素蘭:作為考題分析的時候,說是創作中的雙線結構,溪流在山中奔流而出變成 江 河,而“我”也在一個個階段了解了河流的名字,河伴 隨“我”長大,在長大的過程中認知也在不斷刷新,我們探索世界,是兩相映照的關系。
《意林》:描述山水的文章很多,如何寫出自己的新意?
湯素蘭:首先是選擇熟悉的事物,我熟悉這山水,如同熟悉我的童話創作一樣,我們寫作身邊比較熟悉的事物時,平時對事物的觀察感悟會自然而然匯集筆下,熟悉的題材會幫助你更好地表達。其次是真情實感,在和我們熟悉的事物相處時,彼此會產生感情,你帶著這份感情寫作的時候,描述肯定比你想象中的不熟悉的事物更容易帶入感情,能捕捉到樸素的細節,帶著自己的真情實感才能感染讀者。
山里人見的山多了,走的山路多了,便有了關于山的智慧。你若身在山中,朝著山走,是走不出大山的。只有沿著水走,才能走出大山去。
兩山之間必有澗,澗中一線泉水,數線這樣的洞泉從四圍大山中滑流而出,慢慢朝盆地中匯聚,盆地里就出現了一條清亮的小溪。
這小溪是我童年的樂園,小溪蜿蜒流過村莊。村路像飄帶似的,沿著小溪往村口飄去。溫柔的小溪來到村口的山嘴處,突然變得大膽起來,以決絕的姿態跳下懸崖,縱身躍入山下峽谷中的大河。
我不能跟小溪一起躍進大河,也不能跟著村路走去山外。芙蓉山下有一個水庫,是在我童年時代修建起來的,隨著水庫一起修建的,還有兩條渠道。其中一條渠道通過隧道,將水庫的水送到我們村莊。這渠清水在流過我們村莊后,又通過一條架在盆地中間的高高渡槽和另一個隧洞,流向我所不知道的遠方。
渠道不像溪流和大河那般彎彎曲曲,渠道里的水也不像溪流和大河里的水可以隨心所欲。溪流像調皮的孩子,整天叮叮咚咚唱歌,有時貪玩,改了道,忘記了再回小溪,就聚成山塘。渠道卻規定了水的來路和去處,讓水流得規規矩矩、明明白白。
少年時代,我沿著大河走出山村,到鎮上讀高中時,才發現家鄉的大河在鎮上有一個名字,叫流沙河。后來,我沿著大河再往外走,到省城讀大學,才知道大河的書名叫楚江。
讀大學后,我弄明白了,正因為在大河上修建了大壩,調節了山洪,才保了我們一方平安。我還知道,那通過水渠引出來的水,后來走得很遠。在缺水的年份,它甚至被調往鄰縣,為那兒的禾苗解渴。
當日子流水似的遠去,我在回憶故鄉和故鄉的大河時,也重新理解了河的意義。河水走出大山,其實最終又會回到大山。因為河水在流動的過程中,會被蒸發成水汽,飄入天空,聚成云彩。總有一片云會飄回故鄉,變成雨,又落入故鄉的大河。
(本文入選 2024年江蘇蘇州中考語文試卷,文章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