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llenges and Effective Approaches to Strengthening Grain Reserve Managemen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Era
LI Ruixue',WANG Jing2,LIN Shumiao' (1.Emergency Material Reserve Center in Bincheng District, Binzhou City (Bincheng District Grain Quality Monitoring Center), Binzhou 25660o, China; 2.Changdao Marine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mprehensive Pilot Zone InspectionandTesting Center, Yantai 265800,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mportance of strengthening grain reserve management from three dimensions: stabilize grain supply,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d farmers’income increase.Meanwhile, in response to prominent issues such as unbalanced reserve layout,backward storage facilities,and weak supervision mechanisms, paths such as scientifically planning the reserve system, promoting the intelligent upgrade of storage, and strengthening dynamic supervision throughout the entire process are proposed, 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grain reserve management system.
Keywords: grain reserve management; food Security; dynamic supervision
糧食儲備作為國家戰略資源調控的核心載體,其管理效能直接關系到人們的生存底線與經濟發展韌性。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暴露出傳統儲備體系反應遲滯、技術薄弱等深層矛盾。在此背景下,重構糧食儲備管理體系成為激活國內農業內生動力、實現城鄉要素高效配置的關鍵切口。本文系統分析加強糧食儲備管理面臨的挑戰與有效路徑,為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糧食安全制度提供決策依據。
1新時代背景下加強糧食儲備管理的重要性
1.1穩定糧食供給
糧食穩定供給是區域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基礎保障。在區域農業資源稟賦差異和市場波動常態化的背景下,糧食儲備體系承擔著調節區域糧食供需平衡的核心功能。當主產區遭遇極端氣候導致產量波動時,地方儲備能夠有效平抑區域內糧食價格異常波動,防止出現區域性供給緊張問題;當主銷區因運輸通道受阻出現短期供給缺口時,地方儲備可快速形成應急供給能力,避免市場恐慌情緒蔓延。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強化糧食儲備管理對保障城鄉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具有托底作用。隨著城市人口集聚度提升和消費結構升級,糧食應急保障范圍從單純數量供給向質量安全、品類適配延伸。地方儲備通過科學調整儲備品種結構,建立多品類動態儲備,能夠滿足不同群體的差異化消費需求,在突發公共事件中確保特殊人群營養供給,維護社會秩序穩定[1]。
1.2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糧食儲備管理對農業生產具有逆向調節與正向引導的雙重功能。當市場糧價因豐收導致過度下跌時,政策性儲備收購可設定價格托底紅線,防止“谷賤傷農”挫傷生產積極性;反之,在供給緊張時期,定向投放儲備糧能夠平抑投機性漲價,為農業生產周期調整爭取緩沖時間。這種雙向調節機制能夠打破“增產一降價一減產”的惡性循環,促使種植者更注重長期產能維護而非短期市場博弈。儲備輪換對糧食品質的要求倒逼產區優化種植結構,如通過優先收儲優質強筋小麥引導農戶淘汰低效品種,推動良種普及與化肥農藥減量化。儲備體系與糧食加工企業的定向合作,還可延伸出訂單農業、代儲代銷等模式,減少中間環節損耗,提升產業鏈整體資源利用效率[2]。
1.3 促進農戶增收
糧食儲備管理重構了城鄉要素流動的價值分配機制,為鄉村發展注入持續性動能。標準化糧庫建設帶動倉儲物流、質量檢測等配套產業向縣域下沉,創造大量設備運維、糧食質檢等新型就業崗位,推動農村勞動力從低效農業生產向現代服務業轉移。儲備糧定向收購政策向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既能保障規模化種植者的收益,又能通過保底價機制降低土地流轉風險,加速零散耕地向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集中。在生態脆弱地區,儲備體系對特色雜糧的收儲支持能夠激活邊緣耕地生產潛力,如在西北旱區建立蕎麥、藜麥等抗旱作物的專項儲備,既能豐富國家儲備品類,又能為當地農戶開辟差異化增收渠道[3]
2新時代背景下糧食儲備管理面臨的挑戰
2.1儲備糧布局與結構有待合理
現行儲備體系的空間分布與市場需求存在錯位,削弱了風險應對的精準性。糧食主產區承擔了超負荷的儲備任務,大量庫存積壓導致倉儲資源緊張,而人口密集的主銷區應急儲備規模不足,一旦遭遇運輸中斷或區域性災害,極易引發供給恐慌[4]。品種結構單一化問題同樣突出,稻谷、小麥等口糧儲備占比過高,無法適應養殖業擴張帶來的飼料糧需求激增,部分加工企業被迫高價進口玉米、大豆,加劇國內市場波動。這種“產區飽和、銷區空虛”的布局模式與“主糧冗余、雜糧短缺”的結構失衡,本質上是生產計劃與市場需求的脫節。其更深層矛盾在于,儲備層級劃分未能充分考慮區域經濟差異,欠發達地區因財政壓力難以維持高標準儲糧條件,成為質量隱患的潛在暴發點。
2.2倉儲設施陳舊老化嚴重且信息化水平低
基層糧庫的技術短板已成為制約儲備效能的瓶頸。多數地方縣級儲備庫仍采用傳統平房倉,倉房氣密性差、控溫能力弱,雨季霉變與蟲害問題頻發,造成隱性損耗遠超行業標準[5]。機械化程度低下導致出入庫效率不足,人工搬運、檢斤的方式不僅增加人力成本,更易在收發環節產生計量誤差。在信息化建設方面,僅有少數示范庫裝備了糧情監測系統,大多數倉庫依賴人工測溫測濕,數據采集滯后使得霉變、結露等問題難以及時預警。不同層級糧庫的數據系統互不聯通,中央監管部門難以實時掌握地方庫存動態,往往依賴逐級上報的統計報表,信息失真風險貫穿全程。
2.3儲備糧全流程管理監督機制尚待健全
從田間到倉房的質量管控斷層導致儲備安全風險鏈式傳導。收購環節的檢測標準執行偏差尤為突出,部分糧庫為完成政策性收儲任務,對水分超標或雜質過多的糧食“選擇性忽視”,直接增加了后續保管難度。輪換機制的彈性不足,會加劇市場動蕩,導致固定周期輪換難以匹配供需波動規律。質量追溯體系建設滯后使得責任界定困難,當儲備糧出現真菌毒素超標等問題時,無法精準追溯至具體收購批次或存儲環節,導致整改措施僅停留在表面追責。監督力量的專業性短板同樣不容忽視,基層質檢人員對快速檢測技術掌握不足,對嘔吐毒素、重金屬污染等隱性指標缺乏有效監測手段,形成監管盲區[]。這種“前端松散、中端僵化、后端模糊”的管理鏈條,弱化了儲備體系的監管效能。
3新時代背景下加強糧食儲備管理的有效路徑
3.1科學規劃儲備布局,優化儲備糧品種結構
構建與糧食供應鏈深度耦合的儲備體系,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塑空間布局。 ① 打破行政區劃限制,在主產區建立以原料糧為主的戰略儲備基地,重點布局玉米、大豆等飼料糧倉儲設施,同步在主銷區交通樞紐節點建設成品糧應急儲備庫,形成“產區保原料、銷區保終端”的雙層儲備架構[7]。 ② 針對消費升級趨勢,建立口糧與工業用糧分類儲備機制:
稻谷、小麥等基礎口糧儲備實行剛性規模管控,確保絕對安全;專用面粉、釀酒高粱等特色農產品則采取“企業代儲 + 財政補貼”模式,通過市場化手段降低政府儲備壓力。 ③ 建立動態儲備規模測算模型,綜合人口流動、自然災害概率、加工產能分布等變量,對長三角、珠三角等人口凈流入區域實行儲備規模季度動態調整,對西南山地等運輸條件薄弱的地區提高應急儲備系數。 ④ 探索跨區域儲備協作機制,推動相鄰省份簽訂儲備糧互保協議,構建“平時獨立管理、災時統一調度”的儲備聯盟,通過輪換計劃協同與運輸資源共享增強區域抗風險能力。
3.2完善倉儲設施建設,推進信息化技術應用
倉儲技術升級需聚焦綠色儲糧與智能管控雙輪驅動。 ① 實施倉房功能分區改造,將傳統平房倉劃分為恒溫儲糧區、快速周轉區和應急處理區,配置谷物冷卻機與環流熏蒸系統,實現蟲霉防治從被動處理轉向主動防控。 ② 推廣橫向通風技術與氮氣氣調儲藏工藝,通過均勻送風降低糧堆濕熱聚集風險,借助低氧環境抑制儲糧害蟲活性,減少化學藥劑使用對糧食品質的損害。 ③ 構建全域覆蓋的糧情監測網絡,在糧堆內部布設溫濕度傳感器與氣體成分探頭,將數據實時傳輸至省級監管平臺,異常糧情自動觸發預警并生成處置預案[8]。 ④ 打通跨層級糧庫信息管理系統,應用區塊鏈技術建立不可篡改的庫存電子臺賬,實現從入庫質檢到出庫流向的全鏈條數據追,消除監管盲區。
3.3加強儲備糧收購、儲存、輪換各環節監管
建立貫穿全鏈條的技術監管體系,需將標準化流程與智能工具深度結合。 ① 在收購環節推行“智能質檢 + 區塊鏈存證”模式,配備車載式重金屬快檢儀與近紅外品質分析儀,建立品質數據與電子倉單的綁定機制,杜絕“以次充好”的糧食入庫,檢測數據實時上傳至省級監管平臺,同步生成不可篡改的電子質檢證書[]。 ② 實施儲存過程動態評級管理,依據糧食種類設定差異化的保管標準。對稻谷重點監控脂肪酸值變化,對玉米追蹤霉菌毒素含量波動,每季度生成糧情健康指數并據此調整儲存方案。 ③ 構建市場化輪換決策支持系統,接入國內外大宗商品價格數據與供需預測模型,利用機器學習算法推薦最佳輪換時機與投放數量,避免集中輪換沖擊市場價格。 ④ 建立第三方飛行檢查常態化機制,委托專業機構采用無人機航拍測量糧堆體積、鉆孔取樣檢測深層糧質,檢查結果直接關聯地方政府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形成“技術核查 + 行政問責”的雙重約束力[10-11]
4結語
新時代糧食儲備管理已超越傳統倉儲范疇,成為統籌發展與安全、銜接城鄉要素、引導農業轉型的系統工程。構建彈性儲備網絡增強風險緩沖能力,依托智能倉儲技術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完善閉環監管機制保障儲備質量安全,能夠實現戰略儲備與市場調節的動態平衡。未來,需要進一步強化政策協同、技術賦能與制度創新,使糧食儲備管理體系更好地服務于國家現代化治理全局。
參考文獻
[1]王秀意.淺談完善我國糧食儲備管理機制與維護國家糧食安全[J].糧食問題研究,2022(5):44-46.
[2]彭玉嫻.糧食安全視域下我國糧食儲備管理的優化[J].糧食問題研究,2024(1):45-49.
[3]卜風賢,周煊,柯艷娜.鄉村振興:以糧食安全為根基的邏輯機理與實現路徑[J安徽鄉村振興研究,2023(6):5-14.
[4]陳禮元.淺析糧食主銷區糧食儲備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機制創新:以甲地區為例[J].新西部,2019(20):49
[5]趙文莉.地方糧食儲備管理問題及對策探析[J]中國科技投資,2021(21):108.
[6]徐振偉.糧食安全及其管理體系建設[J].求索,2023(6):115-120.
[7]黃莉莉.推進主銷區糧食儲備體制機制改革的創新思考[J].浙江經濟,2024(9):6-8.
[8]賈晉,蔣玉.超大規模城市糧食安全保障和有效供給:基于更高水平“天府糧倉\"建設的思考[J]四川農業大學學報,2024,42(2):231-239.
[9]楊帥,高賢.夯實基礎提效能強化監管保安全:貴州省地方儲備糧安全監管研究[J.中國糧食經濟,2025(4):61-63.
[10]邱獻紅.糧食安全視域下河南省儲備糧監管問題及對策研究[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4):16-18.
[11]張峰,鄭宜棉.信息技術賦能安全數字轉型創新監管:中儲糧集團公司推動“互聯網 + 安全生產\"[J].現代職業安全,2024(7):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