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拷問肯定是繞不過去的,但是,我們沒必要過于糾纏AI作者會不會取代人類作家這種層面的話題。
原因之一是,我們目前所見識過的人工智能還處于初級階段,它未來能進化到何種程度,目前尚難預測。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即便照相機已經普及,寫實主義繪畫依然沒有消失。
人類的文學寫作說起來玄妙,其規律卻并不復雜,本質是文本閱讀經驗與現實生活經驗在人腦中融合發酵的過程,所謂的作品就是發酵的成果。這也是有作家說“寫作是閱讀的兒子”的原因。
AI正在學習模仿人腦的寫作工作原理并取得初步成效。
在閱讀經驗的積累和提煉上,現有的AI就已遠超人類。人類寫作所倚靠的一部分是作者的直接人生經驗,其他則為間接人生經驗。在間接經驗的獲取上,AI也是遠勝人類的。那些大同小異的直接人生經驗,大多也能被AI強大的算法和推理掌握,因為太陽底下無新事。
基于這個原因,現階段的AI就可以在詩歌、童話、評論等多種文體寫作上超越大多數特質不夠鮮明的寫作者。
受AI影響更多的,可能還不是寫作本身,而是作者的獨立性以及讀者與作者及作品的關系。
總有一天,讀者不會再滿足于旁觀式的閱讀,大家可以通過AI按照自己的需求對閱讀文本進行量身定制。讀者既是讀者,也能參與作者的工作,他們可以通過發指令介入部分創作。
甚至,未來的讀者可能會對作家已完成的作品按照自己閱讀的意愿進行改造。這樣,羅密歐和朱麗葉在有些讀者的要求下可以不死,他們將以各種方式幸福地生活在一起。AI會為這種改編找到合乎情理的邏輯和細節支撐,一部《羅密歐和朱麗葉》會變成無數部新作品。
這種情況發生后,人類作家的寫作仍然會延續。
文學寫作的動機很多,最基礎的動機是通過文字進行回憶、思考、記錄,借此獲得釋放感、救贖感或崇高感。AI 即便寫得比人類更好,也不能完全取代肉身在這個過程中收獲的各種體驗。
物質化的肉身將成為人類作家與人工智能分庭抗禮的唯一資本。
是不是會出現這種極端現象:某些對原創力特別自信特別看重的寫作者,為了避免自己的風格被AI了解和模仿,將不再允許作品進行數字化傳播,而是像古人那樣只把它寫在紙上,刻在石頭和其他更堅固的物質載體上?
我想,更普遍的情況可能是,大多數人類寫作者不再執著于寫作的獨立性以及與之相關的現實收益,而是敞開胸懷與AI合作構建新的文學生態,并在它的幫助下更好地享受創作本身的快感與意義,從而更徹底地回歸創作的初心。
我在行文過程中自然地把寫作改成了創作,因為,未來作家的創作不一定只是寫文字,AI將融合文字、音頻、視頻甚至嗅覺、味覺,生成全新的文學化精神產品。
我現在還說不清它是什么,但已遠遠地望見了它模糊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