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主持:投稿信箱:2837039602@qq.com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積極探索推廣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路徑。
在學習運用“干萬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丹江口市始終秉承“保護就是發展”理念,勇擔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政治使命,聚力守水護水“天大的事”,在高水平保護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核心水源地的同時,積極探索生態環境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的“兩山”實踐新路徑。
長期以來,受限于政策和資金,以及缺乏轉化平臺、思路不夠開闊等因素,在推進鄉村產業振興過程中,很多地方有資源無法盤活,有資產只能閑置,抱著“金碗”等飯吃。
為破解難題,丹江口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成立國有企業山水融合公司,以市場化思維和方式盤活農村閑置資源資產;成立事業單位“兩山”實踐中心,組織協調資源轉化,指導并監督山水融合公司運營不走樣。通過搭建轉化平臺、建立轉化機制,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農民變股民”,有力有效推動了生態優勢向發展優勢轉變,探索出了一條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化的“丹江口路徑”。

閑置房屋“存”進去 “爆款”民宿“取”出來
現在,每逢周末、節假日,丹江口市習家店鎮杏花村的“早春三花”帳篷酒店民宿就會成為“爆款”,一房難求。借著民宿帶來的流量,村里的農副產品也都賣上了好價錢。
僅在三年前,帳篷酒店所在地還只是一所閑置了五六年的老黨群服務中心和一片集體林地,“2000塊錢一年都租不出去不說,還要花精力進行維護”,是村里的“心頭病”。
從“心頭病”到“聚寶盆”,變“廢”為“寶”背后的“操盤手”,正是丹江口市山水融合公司。
滿山杏花開,芬芳引客來。杏花村,以漫山遍野的杏樹而聞名。每逢春天,4000多畝杏花競相盛開、燦若云霞,吸引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游玩。然而,盡管資源獨特,卻沒能給村里帶來多少長期實惠。
2022年4月,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經村民代表大會表決同意,杏花村“兩委”將老黨群服務中心和集體林地的使用權“存入”丹江口市“兩山”實踐中心,流轉給山水融合公司。山水融合公司投資1720萬元開發“早春三花”民宿,并招引北京恒觀遠方公司負責項目經營、市場營銷等,推動“養在深閨”的山水資源變成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
“經第三方公司評估,杏花村的資產價值166萬元。根據出資比例占股8.8% 。”習家店鎮紀委書記李國璽透露,他曾長期擔任杏花村駐點領導。
民宿項目投入運營后,每年的凈利潤按出資比例分紅。據測算,按30年算,民宿項目給山水融合公司和杏花村帶來的保底收益預計不低于3781.7萬元,其中,山水融合公司收益3448.9萬元,杏花村收益332.8萬元。

“為保護村集體和村民利益,我們堅持市場化運作原則,流轉行為完全由農戶或村集體自愿申請,不搞行政命令。”丹江口市山水融合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流轉過程中,我們堅持權屬不變,即只流轉使用權,其所有權仍歸屬村民或村集體。流轉期滿后,村民或村集體可以無償收回,也可以續簽流轉協議。”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早春三花”民宿迅速贏得了市場的青睞。民宿的火爆“出圈”,也激活了產業發展的一池春水,僅分紅一項,近兩年杏花村收入就超過15萬元。
同時,恒觀遠方公司大量聘用本地人從事民宿管家、客房服務、餐飲等工作,帶動一批村民在家門口就業。借著民宿帶來的人氣,杏花村還發展了10家農家樂。
在此基礎上,杏花村借鑒“兩山”轉化模式,從山水融合公司融資120萬元,對村里的弼猴桃基地進行品種更新,并完善了水肥一體化技術。“預計明年可以掛果,豐產期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超9萬元。”杏花村村委會主任張星星說。
以案例服人,丹江口市委持續用好杏花村這一“活教材”,組織全市干部前往學習,進一步感悟“兩山”理念的蓬勃生命力和實踐引領力,推動鄉村產業振興理念更新、思路創新。
“給我們的震撼很大。”石鼓鎮黨委相關負責同志感慨,通過學習杏花村的“兩山”轉化實踐,不僅極大提升了各級干部尤其是鎮、村干部對閑置資源的重視程度,給其他村提供了一條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新路徑,也給鄉鎮黨委政府盤活鎮域資源資產提供了新思路,“同時,也倒逼各級干部提高工作站位、學習經營理念,盤活閑置資源、推動鄉村振興。”
庫區捕撈權“存”進去 設施漁業產業“游”出來
“嘭!嘭!嘭!”丹鱖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丹公司”)的一個大棚內,隨著工作人員拍打PP養殖桶的聲音,一條條鱸魚爭先恐后出水面,水花四濺。

“這一桶大概100立方米的水,養魚1萬多尾。”工作人員介紹。
類似的PP養殖桶,在丹公司還有80多個。
丹鱖公司的前身,是辰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辰達公司”)。2021年,辰達公司投資2800萬元,在蒿坪鎮盧嘴村發展陸基養魚。因市場反響良好,生產的鱖魚、鱸魚、花鰱供不應求。
為擴大產能,2022年,在蒿坪鎮黨委政府的牽線搭橋下,山水融合公司和辰達公司達成合作,并選定盧嘴村、寺溝村、余家灣村三個村級合作社采取土地資源入股的方式,共同成立丹鱖公司。為支持鄉村振興、讓利于民,山水融合公司與辰達公司主動讓出 5% 的股權給三個村級合作社。
這是丹江口市盤活閑置資源、發展設施漁業、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一個縮影。
作為曾經的水產大市,丹江口擁有“丹江口鳙魚”“丹江口翹嘴”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過去直接從事水產養殖、捕撈、加工、銷售的人員達3萬余人,漁業綜合年產值50億元。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通水特別是2021年“十年禁漁”政策實施以來,近萬漁民棄船上岸,漁業產值斷崖式下滑。
為給漁民尋找新的出路,丹江口市迅速調整產業發展思路,緊緊依托水資源稟賦和魚產業特色,推廣以陸基循環水模式為代表的設施漁業。
發展設施漁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丹江口市人民政府將35萬畝庫區漁業資源未來10年捕撈權授權給山水融合公司特許經營。通過第三方公司評估,這一權益價值40.1億元。以權益質押貸款形式,山水融合公司獲得銀行授信30億元,投放貸款6.4億元。
解決了資金來源問題,如何實現“讓錢生錢”?“選擇投資項目時,我們堅持聯農帶農原則,所有項目都要能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帶動農民和村集體增收。”山水融合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同時,堅持專業人做專業事,除根據入股比例占據該有的席位和日常監管外,不干涉合作公司的具體運營。”
利用貸款資金及流轉資源價值,山水融合公司與招商引進的專業農業科技公司合作,投資建設了包括丹公司在內的16個設施漁業項目,安置上岸漁民1600余人轉崗就業。
為讓發展成果直接惠及農戶和村集體,山水融合公司還堅持收益保障原則,承諾無論經營好壞,每年都有保底分紅,且不低于流轉資源經評估后的價值的同等額度資金存在銀行的年活期存款利息。
“對低收人農戶和有意愿離開農村進城居住的農戶,還會優先流轉他們手中的資源,并適當提高分紅比例。”上述負責人補充道。
以丹公司為例。2024年底,丹鱖公司實現凈利潤370萬元,其中三個村級合作社分紅25萬元。此外,丹公司還聘用上岸漁民18人、本地群眾15人務工,臨時用工45人,發放薪金121萬余元。
據統計,截至目前,利用流轉到平臺的山林、土地、水域、房屋等資源,山水融合公司總計獲取銀行授信102億元,發放貸款17.8億元,發展聯農帶農產業項目94個,帶動1.7萬余戶農民增收,累計給農戶和村集體分紅8500余萬元。
為持續做強做優設施漁業產業,讓更多世代以捕魚為生的庫區漁民養好生態魚、吃上“生態飯”,丹江口市還重點建設了“丹江漁鄉”現代漁業產業園。
“產業園總投資超2億元,是一家集水產種業開發、水產養殖、水產品加工、預制菜銷售、電子商務、冷鏈物流、科普研學、觀光旅游等功能于一體的國家級現代漁業產業園區。”“丹江漁鄉”項目秘書盧洋介紹。
林業資源“存”進去 食品產業園“長”出來
2023年11月,隨著一輕食品(丹江口)產業園正式投產,一座座橘園正在變成老百姓心中的“金山”。
柑橘是丹江口市農業支柱產業,種植面積達30萬畝,最高年產量超過40萬噸,是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然而,由于種植面積大、產量高,銷路一直是個難題。
“長期以來,丹江柑橘以鮮果銷售為主,銷售期集中在10至12月,每逢雨雪天氣就滯銷。”丹江口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榮兵介紹,“最艱難時一斤僅能賣兩三毛錢。”
2022年底,丹江口市引進北京一輕控股有限責任公司,投資建設一輕食品(丹江口)有限公司(下稱“一輕食品”),利用丹江口優質的天然水、武當蜜橘等資源,生產高倍橘汁汽水、HPP鮮榨橘汁等產品,有效解決了丹江口市柑橘產業無深加工企業的斷鏈問題。同時,一輕食品還與丹江口市簽訂協議,以不低于0.8元每斤的價格兜底收購柑橘,消除橘農的后顧之憂。
2024年,一輕食品(丹江口)公司托底收購橘農柑橘,柑橘銷售價格是2023年的兩倍,均價達1.5元/斤,全市37萬噸柑橘直接銷售收入11.1億元,僅柑橘一項2.8萬戶橘農人均增收8400元。
一輕食品的落地投產,離不開山水融合公司的助力一一為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山水融合公司出資2.55億元入股一輕食品。
2.55億元的巨額投資,錢從哪里來?“答案是:山林。”山水融合公司相關負責人解密,公司集中流轉了38個村集體和584戶農戶林地12萬畝,統一發展林下經濟。在此基礎上,在銀行辦理“林權貸”業務,獲得授信9億元,投放貸款3億元。
依托這筆貸款,2022年以來,山水融合公司先后與北京一輕、武漢百花園、湖北興源生等公司合作,共同出資運營一輕食品(丹江口)產業園、均縣鎮智慧橘園、六里坪鎮油橄欖基地等項目。
橘園變“金山”,讓群眾嘗到了增收致富的“甜頭”,激發了他們改良產品、提高產量的積極性。2024年,丹江口市共改造柑橘基地14500畝,新發展愛媛果凍橙2960畝。
為進一步扛牢守水護水政治責任,丹江口市還積極推進果園有機肥替代化肥、果園行間種植綠肥、水肥一體施用等技術,減少化肥使用量,30萬畝柑橘園化肥施用量從2021年的1897噸下降到2023年的1822噸,在實現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的同時,保護了生態環境。
“以一輕食品為龍頭的柑橘產業,以‘丹江漁鄉’為代表的設施漁業,加上正在推進的茶萃取產業,借著‘兩山’實踐中心和山水融合公司搭建的轉化平臺,丹江口市農業產業的三根支柱已經立起來了。”王榮兵說,下一步,該市將瞄準加工農業和觀光旅游農業持續發力,全鏈條推動農業產業發展轉型升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