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明確提出,音樂教育需以核心素養為導向,通過“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個維度實現“以美育人”的目標。人音版小學音樂新教材在內容編排上突破傳統模式,注重實踐性,并融入古詩詞、民族音樂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體現了“五育融合”與“學科實踐”的新課標理念。教師要深人研讀新課標和新教材,注重采取單元主題教學的方式,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一、結構化分析與重構教材內容
人音版小學音樂新教材打破傳統的單曲教學模式,采用單元主題化設計,圍繞“唱歌”“演奏\"“聆聽”“音樂游戲\"等模塊整合教學內容。基于此,教師應采取單元主題教學的方式,結構化分析與重構教材內容,挖掘其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內容,以“五育融合”與“學科實踐\"理念為目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人音版小學音樂新教材一年級上冊“可愛的動物”單元,以《動物說話》《詠鵝》等歌曲為核心,將音樂知識(如四分休止符)、文化理解(古詩詞音樂化)與生活體驗(模仿動物聲音)有機融合,構建“感知一表現一創造\"的遞進式學習鏈條,將技能訓練嵌入真實情境,助力學生實現從“學音樂\"到“用音樂\"的轉變。教師應結構化分析教材內容,明確其與核心素養培養之間的對應聯系,在此基礎上形成單元主題教學內容。
以《動物說話》為例,教師可通過杯子舞、動物模仿游戲等趣味活動,將節奏訓練(如2/4拍子聲勢律動)、音高感知(公雞高音發聲技巧)融人游戲化學習,契合低齡學生“玩中學”的特點。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進行情境表演,主要是通過角色扮演、即興創編(如創編新動物歌詞)等任務,強化學生的藝術表現力與協作能力。此外,教材還精選了《詠鵝》這首古詩詞歌曲,將語文韻律與音樂旋律結合,如《詠鵝》中四分休止符的運用突顯“向天歌”的意境美;同時,引入二胡、嗩吶等民族樂器音效素材,通過配套AR掃碼功能,呈現視聽結合的傳統文化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可基于本單元對核心素養的培養要求,形成如下單元主題教學內容(見表1)。
二、整合單元主題和設計階段性學習任務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應依據單元主題教學內容,突出單元主題這條主線,在明晰教材編寫意圖和所要達成“五育融合\"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學情,整合單元主題,并設計出階段性學習任務。在“可愛的動物”這一單元中,教材主要內容為《動物說話》《詠鵝》等。教師可以打破單課壁壘,將該單元內容整合為“動物之聲\"主題,將音樂學科與語文、科學學科融合,設計探究性學習任務鏈。
課前,教師可以制作“動物聲音圖譜”(用線條高低表示音高,用符號長短表示節奏),并設計如下任務:觀察家中或校園里的動物,錄制3種動物叫聲(如鳥、貓、狗)。
課中,教師首先設計“科學觀察與音樂感知”主題環節,一是引導學生進行聲音對比,通過播放學生提交的動物叫聲,設置第一個任務:小組自主探究小狗的“汪汪\"和小鳥的“嘰嘰”在音律方面有什么不同。學生發現:小狗聲音粗、長,小鳥聲音細、短。二是引導學生進行圖譜轉化,教師用白板繪制“小鳥叫聲圖譜”一短促的↑↑↑符號,設置第二個任務:
模仿繪制“小狗叫聲圖譜”。學生繪制出長線條加▼符號表示重音的“小狗叫聲圖譜”。三是引導學生進行身體律動,設置第三個任務:用踞腳尖(高音)、躁腳(低音)拍手(節奏)表現不同動物的叫聲。
其次,教師設計“歌曲學唱與創意表達\"主題環節,一是引導學生用節奏傳遞游戲學唱《動物說話》。任務規則:學生圍坐一圈,教師用杯子敲擊節奏型 × x×1×x×1 ,依次傳遞至下一名學生。錯誤處理:若節奏中斷,該學生需模仿公雞叫聲\"喔喔喔\"作為\"懲罰”。分角色演唱:女生組唱“小雞說話嘰嘰嘰”,做拍手動作;男生組唱“小鴨說話嘎嘎嘎”,做躁腳動作。二是引導學生挖掘《詠鵝》的文化意蘊。教師出示任務:自主研討為什么“曲項向天歌”這句的休正符特別短。學生討論后,認為“白鵝抬頭唱歌時,脖子一伸一縮,休止符像喘氣”。教師進行動作設計:學生右手彎曲模仿鵝頸,唱到休止符時突然“定格”,表現鵝的靈動。
最后,教師設計“跨學科創作與展演\"主題環節,一是引導學生創編新動物歌曲。教師布置小組任務:根據“ 說話 ”句式,選擇一種動物(如小羊、青蛙等)填詞。學生填詞\"小羊說話咩咩咩”,并配合動作:雙手食指頂在頭頂作“羊角”,左右搖擺身體。二是引導學生進行綜合展演。教師設置小組任務:用杯子敲擊伴奏節奏,邊唱邊演創編內容。教師用鋼琴即興加入和聲,增強音樂層次感。
三、創新教學策略實施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明確指出,基于核心素養發展要求,遴選重要觀念、主題內容和基礎知識,設計課程內容,增強內容與育人自標的聯系,優化內容組織形式。為此,教師應讓每一節音樂課都成為學生發現美、表現美、創造美的生命旅程,為落實“五育融合”培育時代新人提供音樂教育方案。在“可愛的動物”這一單元中,教師可以采取唱游教學法的精細化操作創新教學策略實施,通過杯子舞節奏游戲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通過動物角色扮演教學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通過歌詞與動作創編教學提升學生的創意實踐,將靜態知識轉化
為動態的素養生成活動。
首先,在《動物說話》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掌握2/4拍子強弱規律(強 $$ 弱),并為學生準備塑料杯、節奏圖譜卡片、2/4拍子打擊樂伴奏音頻。一是進行基礎節奏分解。教師示范強拍(第一拍)“右手拍桌,左手持杯”弱拍(第二拍)“將杯傳遞至下一個同學桌面”。學生四人一組循環傳遞,教師用鼓點提示速度;若杯子未按照鼓點速度進行傳遞,該組需要齊唱“我們再來一次”。二是升級挑戰難度。教師將原節奏××(拍桌 $$ 拍腿)進行節奏型變奏,變奏 1:×× (拍桌 $$ 傳杯 $$ 拍腿兩次 $$ 傳杯);變奏2:加人“雙杯交替\"(左手傳杯、右手接杯)。三是進行協作對抗賽。兩組學生分別演奏不同節奏型,教師用鋼琴彈奏旋律,考驗協調性。四是創意延伸。學生用杯子排列節奏圖形(如□代表2/4拍子),并為其命名(如“魔方節奏”)。
其次,在《詠鵝》的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AR技術激活古詩音樂意境,以杯子舞強化2/4拍子律動體驗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以動物叫聲創編與AR場景設計提升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以古詩與民族樂器的跨時空對話促進學生的文化理解。一是利用AR掃描與動態觀察。學生掃描課本插圖,觸發AR場景:池塘中白鵝游動,同步播放《詠鵝》伴奏。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曲項向天歌\"時白鵝頸部動作,模仿并調整演唱姿勢。二是虛擬樂器互動。學生點擊屏幕中的古箏、笛子圖標,為AR場景更換背景音樂。教師引導學生對比:“古箏版《詠鵝》像水波蕩漾,笛子版《詠鵝》像微風輕拂,你更喜歡哪種?”三是文化理解任務。教師利用AR彈出選擇題:“‘白毛浮綠水'最適合用什么顏色的畫面?A.碧綠色B.火紅色”。學生通過拖拽顏料桶為AR場景填色,系統自動生成配樂(如選綠色,播放流水聲)。
最后,在“可愛的動物”單元教學中,教師要深化細節價值,促進核心素養培養落地?!秳游镎f話》的節奏為2/4拍子,旋律為五聲調式,音域控制在六度內(C4-A4),適合低齡學生學唱;歌詞以“動物說話…\"引發學生對動物叫聲的擬聲模仿。教師應以聽辨動物叫聲的節奏與音色差異提升學生的審美感知,以動作和歌聲模仿動物特征提升學生的藝術表現,以創編新歌詞與表演形式提升學生的創意實踐能力,以感知民歌風格的句式特點促進學生的文化理解。一是用杯子舞節奏游戲導人情境。教師可播放《森林狂想曲》,學生用杯子伴奏,教師旁白:“聽!可愛的動物開始說話了!”二是用學唱探究分層突破難點。教師用“氣球充氣\"類比強弱變化(充氣 ∣ 強拍,放氣 $$ 弱拍),學生吹氣球同時演唱,感受氣息與強弱的關聯。三是采用跨學科任務鏈進行創意展演。教師先引導學生進行歌詞創編,句式模板:“小貓說話喵喵喵”。學生配合手做捋胡須動作:“喵喵喵喵喵”。教師再引導學生分組進行綜合表演一A組學生用杯子伴奏 + 主唱,B組學生用動物頭飾表演 + 和聲“啦啦啦”,C組學生用哚腳、拍手模擬森林音效。教師用鋼琴即興加入前奏與間奏,增強音樂的完整性。一名學生將歌詞改為“孔雀跳舞轉圈圈”,并自編旋轉動作,激發全班學生即興改編熱情。在小組表演中,學生用椅子搭建“森林舞臺”,自主設計“動物出場順序”。此外,教師還引導學生結合東北地域文化,將“森林音樂會”替換為“遼河濕地音樂會”,融入丹頂鶴、蘆葦等本土元素并利用方言特色,創編\"東北話版\"動物叫聲(如“喜鵲說話嘎哈呢”),促進了學生的文化理解。
總之,在小學音樂單元主題教學中,教師應結構化分析與重構教材內容,整合單元主題和設計階段性學習任務,創新教學策略實施,從而落實“五育融合”與“學科實踐”的新課標理念,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鄭瑜.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單元主題教學設計策略[J].大眾文藝,2023(23).
[2]林愛武.核心素養下小學音樂單元主題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2021(51).
(責任編輯: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