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作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因其獨特的語言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新時代被賦予了新的教學使命。《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通稱“新課標\")將“文化自信”列為語文核心素養的內涵之一,強調通過文言文教學幫助學生“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進階理論強調學生對核心概念的認知呈現階梯式的發展,這與新課標提出的“思維能力”進階的要求高度契合。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一文中,教學價值不僅在于引導學生掌握“辯”“盂\"等文言詞匯,更在于引導學生經歷“現象觀察一邏輯分析一文化反思”的思維躍遷過程,使其最終理解文言文的思想內涵。
一、學習進階理論下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理論框架
學習進階理論下的文言文教學,可以建立語言能力、思維品質、文化傳承“三位一體\"的教學理論框架。這一框架突破了傳統語文文言文教學中知識本位的局限性,將文言文學習視為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
語言能力維度,學生經歷從“言\"到“文\"的遞進發展階段:初級階段,著重解決識字問題,教師通過字源解析、古今對照等方法,引導學生掌握\"盂\"\"探湯\"等關鍵詞匯;中級階段,強調對句法結構的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如《兩小兒辯日》中的判斷句“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高級階段,則注重整體感知,教師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文
言文的簡約含蓄風格。
思維品質維度,體現為認知層次的逐步深化。基礎性思維表現為信息提取與整合能力,如梳理兩小兒的辯論要點;發展性思維要求提升邏輯分析與推理能力,如評價論證的合理性;創造性思維則強調批判創新,如結合現代科學知識重新審視古代認知。這三個思維層級與新課標提出的“思維能力”素養要求高度契合。
文化傳承維度構建了從認知到認同的發展路徑。其中,文化感知階段通過對背景知識的補充,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的歷史語境;文化理解階段著重把握思想內涵,如體會古人探索自然的科學精神;文化認同階段則促進價值內化,教師引導學生認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意義,有效回應了新課標對“文化傳承與理解”的要求。
二、學習進階理論下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設計思路
文言文教學的設計需要突破傳統的單一化教學模式,構建符合學生認知發展規律的系統化教學方案。
(一)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現代教育技術為文言文教學開辟了新路徑。基于學習進階理論,技術應用方面教師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
一是情境重構層面,教師可利用數字技術精準還原文本中的歷史場景。以《兩小兒辯日》為例,教師通過模擬構建春秋時期的市井環境,讓學生仿佛“置身”于辯論現場,直觀感受“孔子東游”的歷史背景。這種穿越時空式的體驗,能有效消除學生對文言文的距離感。同時,技術實現需注重服飾、器具等細節的真實性,這些細節是學生理解文本的重要支撐。二是認知可視化層面,教師需要將抽象的文言文表述轉化為直觀的認知圖示,針對文中“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的現象,教師可以設計動態的光學模擬實驗,展示太陽視直徑變化的科學原理。這種可視化處理,既尊重了文本原意,也實現了古今認知的有機融合。三是智能交互層面,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支持。例如,文言文智能誦讀系統通過語音識別技術實時分析學生的朗讀情況,并給予即時的反饋。同時,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設計的文言文對話機器人,能夠模擬文本人物與學生進行互動交流,深化學生對文本內涵的理解。
技術賦能下的文言文教學設計需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服務性原則,技術應用必須服務于教學目標;二是適度性原則,教師要根據學情選擇適宜的技術手段,低年級可側重直觀演示,高年級可增加交互深度;三是整合性原則,技術手段要與傳統教學方法有機融合,形成教學合力。
(二)深度設計誦讀教學
誦讀作為文言文學習的傳統方法,在學習進階理論指導下可以煥發新的活力。深度誦讀設計應該構建四個遞進層次。一是音韻感知層,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感基礎。教師可以通過平仄標注、節奏劃分等方法,幫助學生掌握文言文的韻律特征,并通過節奏標記和配樂誦讀,讓學生感受文言文的音律美。二是文意理解層,強調誦讀與理解的結合,教師可以設計“三讀法”:一讀側重字詞釋義,結合注釋進行慢速誦讀;二讀注重文意貫通,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中速誦讀;三讀著眼整體把握,鼓勵脫稿誦讀。三是情感體驗層,重在通過誦讀體會文本情感。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的語言特點,如兩小兒辯論時自信的語氣,孔子謙和的態度,通過語氣、語調、語速的變化來表現人物特征。角色扮演誦讀是這一層次的有效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扮演不同角色,深人體會人物的情感世界。四是文化創造層,這是誦讀教學的升華階段,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創新性誦讀展示,如為《兩小兒辯日》設計配樂朗誦、編排情景劇、制作誦讀微視頻等。這些創作活動既能鞏固學生的學習成果,又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此外,誦讀教學設計還要注意三個關鍵點:一是進階性,四個層次要循序漸進;二是差異性,要根據學生的誦讀水平設計彈性任務;三是持續性,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誦讀時間和頻次,一般每周不少于3次課堂誦讀訓練。
(三)系統化建設教學資源
上述教學設計需要系統的資源建設支持。文言文教學資源庫應該包含三個模塊。一是基礎資源模塊,包括文本解析資料、背景知識介紹、字詞釋義庫等。這些資源要體現分層特點,如字詞釋義可分為基礎級、進階級、拓展級。以“盂\"字為例,基礎級解釋為“盛液體的器皿”,進階級補充“形制特征”,拓展級探討“禮器文化內涵”。二是活動資源模塊,教師提供各類教學活動的設計方案和輔助材料。例如,《兩小兒辯日》的辯論活動包可包含角色卡片、論點提示、評價量表等。三是評價資源模塊,其由形成性評價工具和總結性評價方案組成,包括課堂觀察表、誦讀評價量規、思維能力測評題等。評價工具要體現發展性,能夠記錄學生的進步軌跡。
三、學習進階理論下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過程與評價
(一)階梯式教學過程
學習進階理論下的文言文教學,可構建“三段六環\"階梯式教學過程框架。
第一段是初始階段,主要包含兩個環節。一是情境激活環節,播放《兩小兒辯日》動畫短片,配合問題鏈設計:“你觀察到哪些有趣的現象?”“你會如何回答這個問題?”這種導入方式可以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二是語言解碼環節,教師聚焦文言文基礎知識的建構,設計“文言探秘三步法”:第一步,學生自主圈畫疑難字詞;第二步,學生借助工具書解決問題;第三步,教師重點講解文化負載詞。這種設計充分體現了從“教師主導\"到“學生自主\"的過渡。
第二段是發展階段,強調兩個深化環節。首先,思維訓練環節,教師針對《兩小兒辯日》設計階梯式問題,基礎性問題:兩小兒各自觀察到哪些現象?發展性問題:他們的論證邏輯是否合理?開放性問題:他們所體現的科學精神在當代有哪些價值?這些問題層層深人,促進學生的思維從理解向評價、創造發展。其次,文化體驗環節,教師創設“古今對話”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古代小兒和當代小學生,就太陽大小變化展開跨時空討論。這種設計既鞏固了語言
知識,又深化了文化理解。
第三段是升華階段,包含兩個創新環節。首先,遷移應用環節,教師設計“生活中的兩小兒\"項自式學習,引導學生發現身邊的科學探究案例。例如,某班級學生由此延伸出開展“植物觀察日記\"的長期實踐活動,這體現了學習進階的延續性。其次,反思提升環節,采用“三維反思日志”。例如,語言維度:今天學到了哪些文言表達;思維維度:哪個問題讓你最有啟發;文化維度:古人智慧對現代生活的啟示。這種結構化反思工具,能有效促進學生元認知能力的發展。
(二)動態評價與反饋機制
建立科學的動態評價反饋體系是確保學習進階教學實效的關鍵。教師可以實施過程性評價,一是課堂即時評價,實施“一分鐘反饋\"(課堂教學結束前快速檢測);二是成長檔案評價,建立電子檔案,定期生成個性化診斷報告。
階段性評價創新:一是表現性評價,教師設計“文言文達人秀\"活動;二是教師組織“古今對話\"辯論賽;三是反思性評價,教師指導學生撰寫“學習歷程回顧”,實施階段性自標檢測。
評價結果的運用:一是教學調整,教師分析評價數據,調整教學重點,建立“問題解決工作坊\"針對性補弱。二是個性化反饋,教師組織“一對一\"學習會談,提供“學習處方\"建議。
本研究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教學為例,系統探究了學習進階理論下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的創新路徑。隨著教育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教育理論的持續更新,小學語文文言文教學將迎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不斷探索和實踐,推動文言文教學不斷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韓麗,胡春梅.課本劇促進初中文言文深度學習的可行性分析與策略探究[J].中小學課堂教學研究,2025(5).
[2]蹤紅.小學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J]教學與管理,2025(14).
(責任編輯:趙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