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選統編初中語文教材的文言文篇目數量來看,敘事性篇目占比超過一半。一方面,敘事性作品因其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更易吸引學生開展閱讀活動;另一方面,故事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活智慧、傳統美德和人生哲理。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應突出文本歷史性、故事性等優勢,以古今漢語語法比較為線索,引導學生建立歷史故事與文言文的互動閱讀方法,品味文言文的語言魅力與歷史意蘊,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互動閱讀: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的預習與誦讀
在文言文教學中應鼓勵學生進行預習,開展誦讀活動,在熟讀文章的基礎上,學習語法和翻譯技巧以對比古今漢語異同,在文言文課外拓展閱讀中更廣泛地積累中華文化知識,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緊扣文言文內容的歷史性、故事性與文言文知識的關聯度,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應采用互動閱讀方法,讓初中生把歷史故事閱讀與文言文閱讀建立起互動關系,以歷史故事閱讀增進內容理解,以文言文閱讀強化知識學習。也就是說,故事激發知識學習興趣,知識提升故事表達能力,從而實現文言文閱讀教學的互動效果。從教學實踐來看,互動閱讀的實現包括兩個環節,一是預習環節,確保對內容與知識的基本了解;二是誦讀環節,培養文言文閱讀的語感與興趣。
互動閱讀的知識點把握一定程度在于文言文的預習過程。有些篇目閱讀要求學生搜集作者、作品及其所處時代的背景信息,旨在理解人物并評議世事;另一些則側重于引導學生復習以往所學知識點,以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預習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獨立理解文章的基本內容。這正是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途徑。以統編七年級下冊《賣油翁》為例。預習要求是:“先不看注釋讀一遍課文,看看你能讀懂多少,把不懂的語句畫出來。再參考注釋重讀課文,畫出文中描寫人物行為、動作的詞語,體會文言文特有的簡潔風格。”這是一篇敘事性較強的文章,許多詞句的含義可通過上下文推測得知,學生在粗讀故事大意后再參考注釋,著重理解個別生僻字詞,這對提升學生的文言文自主學習能力尤其重要。預習不追求知識的全面性與完整性,而要培養學生的互動閱讀能力,使其了解文言文的歷史內涵與故事情節,能夠大致熟悉文言文的基本知識。
互動閱讀的第二環節是誦讀,這是文言文教學活動的核心環節,語感的建立、情節的梳理、人物的認識、知識的鞏固,都有賴于誦讀能力的培養。語文教材編寫者張必錕提出:“學文言非誦讀不可。”無論學習哪種語言,語感的培養都不可或缺。要具備這種能力,首先要求學生處在一個生動、真實的語言環境中。文言文雖不能在現代社會直接用于“聽”“說”,但可通過“讀”
來有效彌補不足。統編九年級下冊《送東陽馬生序》的預習和課后練習皆有誦讀要求:“誦讀課文,借助注釋理解文意,體會作者的良苦用心,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熟讀課文,背誦前兩段。作者寫這篇文章,講述自己的求學經歷,贈送同鄉后學,主要是想表達什么意思?”兩個要求旨在提示學生在誦讀時感受作者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勤奮好學的精神及其對后輩的勉勵和關懷之情。
文言文課外拓展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積累過程,在課堂有限的知識講授之外,促使學生在自主閱讀中靈活運用課堂所學文言知識和方法技巧。文言文中常用詞匯與句型相對固定,也會較普遍地存在于諸多經典文言作品中,學生在廣泛閱讀作品時,將反復加深相關知識點的記憶,在大量閱讀訓練后逐步提升對文言文的釋義能力。統編七年級上冊《女媧造人》的“閱讀提示”板塊轉載《風俗通》中記載的“女媧造人”故事,提示學生開展對比研究。七年級的學生剛小升初,此類簡短的文段有利于引導其初步認識和觀察文言文和現代改寫文的異同。至九年級,教師需鼓勵學生開展《世說新語》《聊齋志異》等經典文言作品的拓展閱讀活動。這項符合教學規律的課外閱讀實踐,將積極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文言文閱讀興趣、提升文言文閱讀水平。
文句翻譯和字詞解釋是進行古今漢語比較的前提,學習文言文,既要了解其與現代漢語的差異,也要重視二者之間的關聯,由此認識古今漢語的同源異流、中華文化的延續與承繼。如統編八年級下冊《桃花源記》“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中的“妻子”“絕境”皆與現代漢語的含義迥異;而統編八年級下冊《〈禮記〉二則》“教學相長也”中的“教學”則古今意義相關聯。找到古今漢語的區別與聯系,將幫助學生建立起詞義間的關系網,發現文言文中部分語言詞句的規律,能夠起到舉一反三的作用。
二、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的價值引領
文言文承載了中華民族數千年歷史與文化的精髓,也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精神的橋梁。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能夠引導青少年學生感受文本中蘊含的社會準則和道德規范,感受歷史人物的情感和智慧,提升審美情趣和語言運用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文言文往往寓理于情,通過講述歷史故事、人物傳記等,傳遞忠孝節義、仁愛禮智等核心價值觀念。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亦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統編七年級下冊的《孫權勸學》傳遞了豐富的道德觀及價值觀,包括重視學習、虛心接受建議以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等。另外,也有許多文言文都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社會和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如統編七年級下冊的《愛蓮說》中,周敦頤贊美了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質,也表達了他追求高潔人格的志趣。統編九年級上冊的《醉翁亭記》體現了歐陽修追求自然之美、享受心靈自由的悠然情懷。
文言文教學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因其與現代漢語同源異流,掌握詞句使用的方法和規律,對學習現代漢語亦有助益。以統編八年級下冊的《桃花源記》為例,學生能夠積累如“阡陌交通”“黃發垂髫”等詞匯,了解并掌握文言文中常見的句式和語法規則。同時,通過誦讀和仿寫,學生還可提升語感和表達能力。
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既有助于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提升,也有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針對這一學段的文言文講授,教師應激勵學生開展預習活動,并組織誦讀練習,在學生熟悉文本內容后,引導他們掌握語法知識與翻譯方法,以此來辨析古今漢語的異同之處。此外,通過廣泛的文言文課外閱讀拓展,幫助學生積累更為豐富的中華文化知識。就重要性而言,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能夠引導學生感受文中蘊含的社會準則和道德規范,感受歷史人物的情感和智慧,提升審美情趣和語言運用能力,從而增強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