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精美的古代文學史是中國古代文人在人生天地間不斷追求人的價值、精神的價值的形象歷程。挖掘其間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有助于引領學生踏進歲月的長河,去品讀我們東方文化獨具的審美趣味和精神特質,培養出擁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的新一代。中學古詩詞教學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引領學生發掘古典詩詞蘊含的人文精神,體悟生命美境。
一、領悟精神至上的生命美學與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
“朝聞道,夕死可矣。”孔子在亂世中以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的真情愛意追尋“里仁為美”的生命境界。離亂的時代,莊子一樣以審美性的存在對抗著時代與人性的黑暗,以求達致心靈自在自適的審美境界。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延續著這樣的儒道文化傳統,無數的詩文表現著他們在不同的生活境遇里所呈現的精神的莊嚴與曠達。蘇軾因上書直言新法的弊病得罪了新黨,一封《湖州謝上表》引發“烏臺詩案”后,被囚于御史臺一百多天,幾次幾乎被處死,終于于公元1080年正月的第一天,帶著一身的血痕在茫茫風雪中被貶黃州。赤壁下,半江明月半江濁酒,幾載苦雨幾載孤愁,然而詩人終于以一顆善于體認萬事萬物的詩心,完成了對苦難的超越,并迎來了自己藝術創作的高峰,從此他的天地里不只有秋江的蒼寒、腸中的冰炭,還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從困頓中的“揀盡寒枝不肯棲”,到“一蓑煙雨任平生”,無一不表現出一種精神至上的生命美學與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中國古代文人往往以對生命之美的追求來完成對苦難的超越,其所表現的放達情懷和生命力量,是漫漫歲月煙塵無法堙滅的風骨。在古詩詞教學中應引領學生去體會這樣的生命精神,得到生命的感發濡染。
二、感受深沉而極具審美意味的生命情意
“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春秋代序,萬物動蕩,一息相吹,自然萬物往往成為觸動人深層隱微的媒介,在中國古代文人的筆下展現出深沉動人的生命意識。無盡的秋水辭章一字一句喚醒了山川草木的情意,成為我們靈魂里獨有的一份極具東方韻致的深情。文人以性靈之眼撫摩萬物,從此,西風梧井、碧窗斜月、樓船夜雪、鐵馬秋風都寄寓了諸多生命的情意。文人或“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抒寫著一份清澄而飄蕩的思念情懷。或“浮天水送無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于是我們的心底便留下江風中縈繞的清寒、一抹唱徹《陽關》的淚痕。或“西風多少恨,吹不散眉彎”,在那西風凄寒、柳絲搖落的萬般寥落里,盡是文人那斷夢難尋的苦痛與徒憶斯人的遣綣情深。在古詩文教學中應引領學生跟隨這些詩文的流光,去習得文人在萬物間傳遞的深情并把它們納入自己的心靈。
三、感悟天人和諧的審美境界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我們對自然天生有親切之感,中國古代文人與天地共往來的精神,使得自然界的鶯飛草長、云聚云散、水流花開都成為一種生命感覺。比如唐朝詩人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詩中的后禪院,花木鳥鳴、山光潭影,空寂澄澈而又意趣盎然。詩人曲徑通幽,仿佛由世界的表象,來到了世界深邃空寂的內在,又仿佛來到了詩人生命深邃空寂的內在,這內外的空寂相互應和著,世界表象的奔波擾攘、浮浮沉沉都已消弭殆盡,唯有這內蘊著自然的生命力的天人相融的寂靜。在王維的《竹里館》中,詩人于月下竹林里彈琴,竹影錯落,清風拂弦,琴聲波蕩,衣袂飄飛,一派清輝照徹山間萬物,也照徹詩人心庭。這種生命會通萬物的審美境界,就是“以氣和氣,以生命和生命”的境界,在這樣的境界里,萬物含情,天人和諧,可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可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天地流轉,萬物紛紜,并生并育,一起展現自己的色彩聲息,人不再是有限的存在,整個宇宙向他敞開。在古詩詞教學中應引領學生去體會這樣的審美境界,從中汲取源源不斷的生命能量。
四、體會曠觀宇宙縱浪大化的生命境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而大化流衍,一息不停。中國古代文人以自己虛靈的胸襟及對宇宙人生的深情,把渺小的個體投入宇宙人生的全景,而達致一種曠觀宇宙縱浪大化的生命境界。文人因這云水空闊的生命境界上可以“仰觀宇宙之大”,下可以“俯察品類之盛”。因這俯仰天地的生命意識帶來了極其高遠的生命視角,可“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可“乘風好去,長空萬里,直下看山河”,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可“盡挹西江,細斟北斗,萬象為賓客”,達到一種極為宏大的生命境界。由此他們的詩歌中往往有“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縱橫古今、吞吐大荒之勢,有“古今幽恨幾時平”的蒼茫之境,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的曠達與哲思,也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的對無窮空間的悵惘和生命微渺的感嘆。朱良志先生說“‘一葉落,知勁秋’,在于把人放進這個世界中的生命悸動”,因這份對宇宙人生的深情,生命可以“芥子納須彌”,獲得無窮的高度、廣度和深度。在古詩詞教學中應引領學生從中去體會世界無邊的妙意。
五、感受家國天下的深沉情懷與壯闊剛健的精神底色
杜甫的詩文感人之深,就在于那“無窮的遠方,無盡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安史之亂爆發前,杜甫看到老百姓的苦難流離,預感到大亂將起,心里就不由得一陣陣發熱,恨自己無力解除老百姓的痛苦,“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詩人一生憂國懷民,可是忠君戀闕之心卻無以寄托,為避戰亂,詩人由長安輾轉到同谷再到成都,一路兵荒馬亂、親朋離散、貧病孤苦,而一路上所見的民生的苦難更是使他痛苦萬分,“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正是這份休戚與共之心讓他發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的呼喊。顧隨先生說“老杜詩雖沒有光明、愉快,但有熱、有力”。這份“力”,除了他沉郁頓挫的詩歌風格,很大成分來自詩人對家國、對蒼生、對親友的滿腔赤誠真情。也正是因為這份熱與力,無數的詩人留下了無盡感人至深的詩句,如“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氣縱橫,如“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鏗鏘悲壯,如“但愿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的切切深情。在古詩詞教學中應引領學生感同這些家國天下的深沉情懷和壯闊剛健的民族精神底色,理解我們民族得以不斷地在磨難中奮起、數千年生生不已的因由,得到精神感召。
中國古代文人在時代與自己的人生命運里沉沉浮浮,卻始終以一份至情至性留存于文字,光耀于千古。在古詩詞教學中應引領學生去體悟這些可貴的人文精神,獲得對宇宙人生的深切體驗,濡養出真誠優美而富有力量的心靈,懂得去追尋生命永恒的豐沛之美。
[本文系2023-2025年度東山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DSKT2306課題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