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課對象 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
本課時間 3小時(講課2小時,討論1小時)。
本課目的
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深刻理解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充分認識近年來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牢牢把握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新動力、凝聚正能量。
2025年5月23日,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北京召開。會上傳達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新時代新征程,精神文明建設要有新氣象新作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注入強大精神動力。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科學回答了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深化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規律性認識,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做好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我們要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奮力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持續凝聚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強大精神力量。
一、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意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既包括思想道德建設,也涵蓋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深刻理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要求我們必須堅持大歷史觀、大時代觀、大發展觀,善于從我們黨百余年奮斗史的大歷史觀去審視,善于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大時代觀去思考,善于從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大發展觀去考量。
(一)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五個文明\"協調發展的內在需求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現代化的重要標志不僅體現為生產力的高度發展,而且體現為社會各個要素形成的一種系統性的相互作用關系,即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有機協同。“五個文明\"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鮮明特點,必須統籌推進、全面建設。其中,精神文明為物質文明提供精神動力,為政治文明筑牢思想根基,為社會文明培育道德規范,為生態文明注入人文內核。也就是說,精神文明建設能夠為其他文明建設提供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我們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切實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才能實現“五個文明\"協調發展。
從2018年被確定為全國第一批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試點縣,到2025年5月23日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龍里縣的文明蛻變并非偶然,而是源于群眾的自覺行動。圖為2025年5月22日,龍里縣冠山街道冠山社區在小區院壩召開“逢四說事\"居民議事會。圖:王立信/新華社
(二)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而站在哲學角度來看,辯證唯物主義雖然強調世界的統一性在于它的物質性,但同時強調意識對物質的反作用,并認為這種反作用有時是巨大的。我們黨強調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強調\"革命理想高于天\",就是精神反作用于物質的辯證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這深刻闡釋了精神力量對個體生存發展、國家繁榮強盛的重要作用。精神文明建設作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前提,能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不竭動力,避免國家和社會陷入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泥潭。比如,大力發展教育科學文化事業,能夠不斷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養,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為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生態保護等提供源源不斷的智力資源和創新動能;培育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建立誠信守法的市場環境、保持和諧穩定的人際關系,能夠有效降低社會運行成本,提高經濟活動效率,為物質文明建設創造更有利的“軟環境”,確?,F代化進程不偏離社會主義方向。
(三)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堅實基礎
只有社會和諧穩定,改革和發展才能有序推進,而精神文明建設則是確保社會和諧穩定的“壓艙石”。這要求我們必須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之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弘揚真善美、貶斥假惡丑,進一步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有助于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人們以積極健康的心態面對生活,減少因思想觀念差異而引發的矛盾與糾紛。比如,加強品德建設,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夠提升整個社會的文明素養和道德水平,營造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風尚;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能夠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大力弘揚法治精神,能夠增強公民的規則意識和權利義務觀念,引導人們依法理性表達訴求、解決糾紛,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減少社會矛盾和沖突;積極倡導互助友愛、團結協作的精神,能夠增強社會凝聚力、向心力,促進不同群體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包容,從而構建更加和諧穩定的社會關系網絡。
(四)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
從一般意義來看,“人的全面發展\"是一種理想狀態,包括人的個性、能力和知識的協調發展,人的自然素質、社會素質和精神素質的共同提高,政治權利、經濟權利和其他社會權利的充分體現。一方面,物質文明建設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設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智力支持。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建設共同構成了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就精神文明建設而言,人的精神發展是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推動人的全面發展,關鍵在于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從本質上講就是將精神文明建設作為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突出其重要價值與作用。進入新時代,隨著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民群眾的需求已不再局限于基本物質層面,而是拓展到了精神層面。因此,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要重點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比如,通過提供更多優質的文化產品和服務,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會不斷提升;通過引導人們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積極的人生價值,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會更加富足;通過營造誠信友愛、文明有序、充滿正能量的社會環境,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會不斷增強。
2025年5月18日,第七次全國自強模范暨助殘先進事跡報告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7名全國自強模范和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個人到場講述了他們在不同領域弘揚自強與助殘精神的故事。圖:殷剛/新華社
(五)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精神文明建設之所以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是因為它能夠有效凝聚全體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和價值追求,激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動力,從而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筑牢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文化根基。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們必須更加深刻地認識到精神文明建設的極端重要性,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和強大精神力量。
二、近年來我國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來,我們黨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用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革命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優異成績。新時代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泛傳播,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人民思想覺悟、道德水準、文明素養和全社會文明程度不斷得到提升,精神文明建設領域發生深刻變化,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
(一)社會主流價值持續鞏固壯大
近年來,社會主流價值持續鞏固壯大,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進的精神能量更加強勁。一方面,黨的創新理論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建設戰線堅持以百姓視角、百姓語言、百姓情懷推動理論與大眾“零距離\"“面對面”,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百姓心田。比如,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山東省淄博市的“明理胡同”、重慶市的“小院講堂\"等理論學習活動深受群眾歡迎;浙江省衢州市龍游縣“8090新時代理論宣講團”、復旦大學“星火\"黨員志愿服務隊等通過傳唱“新思想”,有效激發群眾共鳴;中央主要媒體推出重點欄目和融媒體產品,使理論普及半徑持續擴大。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設戰線用群眾喜聞樂見、雅俗共賞的呈現方式,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百姓日常生活。人們在厚植文化自信的過程中,聆聽著跨越時空的文明回響,領略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嶄新氣象,鞏固壯大了社會主流價值。比如,從全面貫徹落實《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等文件精神,到宣傳“時代楷模\"先進事跡、表彰全國道德模范、持續評選“中國好人榜\"等,進一步引導人們形成正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牢固樹立崇尚英雄、學習英雄、捍衛英雄、關愛英雄的鮮明價值導向,全社會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氛圍愈加濃厚。
(二)全民族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
近年來,隨著黨中央持續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全民族精神面貌更加奮發昂揚。比如,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反蠓⑿聡鴥入娪捌狈考o錄,國產游戲《黑神話:悟空》好評如潮,新編越劇《新龍門客?!返瘸掷m火熱,彰顯出群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圍繞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我們的節日\"品牌活動、“我在文明實踐中心過佳節\"系列活動等陸續開展,讓傳統節日在基層“火\"起來;全國各地紛紛組織豐富多彩的“開學第一課”,打造系列德育活動,推出各類研學活動,讓未成年人在充分感受祖國大好風光、民族悠久歷史、優良革命傳統和新時代偉大成就中,增強道德觀念。與此同時,全國各地結合自身實際,紛紛推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系列舉措。北京市圍繞《北京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及相關法律法規實施情況,深入聽取意見建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組建文藝宣講小分隊、打造“文明實踐大巴扎\"等特色活動品牌,把文化服務送到各族群眾身邊;天津市津南區構建文明實踐陣地矩陣,用生活化、場景化的方式潛移默化育新風;江蘇省南通市一手抓常態化教育引導,一手抓細節性曝光懲戒,引導市民養成文明習慣;四川省、重慶市協同推進川渝新時代文明實踐“一廊四帶\"建設工作,讓精彩紛呈的文化活動和志愿服務惠及群眾。
(三)人民文明素養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升
近年來,各地持續開展先進模范關愛行動,通過政策保障、資金支持、志愿服務等方式,幫助模范人物解決實際困難,實現“好人好報”“德者有得”。一大批全國文明單位以創建促事業發展,以發展樹行業旗幟,成為行業的\"文明樣板”,助推愛崗敬業、爭創一流、共創美好的行業新風吹遍中華大地。多個地區搭建文明家庭創建的社區平臺,與文明小區、文明樓院創建相結合,引導人們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中,提升精神境界。各地把移風易俗融入鄉村治理體系,聚焦“高額彩禮\"等問題,建立健全紅白理事會、道德評議會、村民議事會和禁毒禁賭會等群眾自治組織,修訂村規民約,推動鄉風文明煥發新氣象。《關于健全社會信用體系的意見》作出“弘揚誠信文化,普及誠信教育”,“推動形成守信踐諾的良好社會風尚\"等重要部署。從持續開展“誠信興商宣傳月\"等活動,到新聞媒體開展誠信宣傳和輿論監督,依法依規加大對嚴重失信行為的曝光力度,再到各地設立“誠信積分\"\"誠信檔案\",打造“誠信教育基地\"“誠信主題公園”,“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社會氛圍正在形成。中國網絡文明大會、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持續成功舉辦,“新時代網絡文明公益廣告\"征集展示活動連續推出,“清朗\"系列專項行動成效顯著,向上向善的文化氛圍在網絡平臺日益壯大。
三、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路徑
當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們越是接近目標,越是需要精神力量的強大支撐,越是需要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涉及方方面面,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文化思想為引領,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守正創新中不斷開創新局面,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鞏固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一)持續深化理論武裝
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健全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的工作體系。構建適應全媒體生產傳播的工作機制和評價體系,推進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開展專題講座、讀書班、研討交流等學習活動,結合現代信息技術打造線上學習平臺,為人們學習理論知識提供更多便利。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引導人們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推動黨的創新理論武裝走深走實,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思想保障。
(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深刻把握精神文明建設的時代特征和發展規律,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持續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推動全社會形成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良好風尚,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道德水準和文明素養,不斷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建設更多公共文化設施,激勵文藝精品創作,推出更多優秀文藝作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廣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培養良好閱讀習慣,進一步提高全民文化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廣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和繼續教育,幫助人們提升自身素質和就業能力,為個人發展創造更多機會,從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三)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
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推動文明鄉風建設,在全社會弘揚勞動精神、奮斗精神、奉獻精神、創造精神、勤儉節約精神,培育時代新風新貌,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暢通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要素的流動渠道,塑造文明共享的新型城鄉關系,深入挖掘傳統鄉土文化、家風家訓、民俗民風中蘊含的,對當前社會生活有積極作用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并以現代表達形式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加強城鄉之間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組織開展文化下鄉活動,鼓勵農村特色文化走進城市,促進城鄉文化的相互融合與共同發展。開展城鄉文明共建活動,形成城鄉文明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四)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
充分發揮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的精神引領作用、典型示范作用,推動全社會形成見賢思齊、崇尚英雄、爭做先鋒的風尚。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廣泛宣傳英模人物的先進事跡和崇高精神,充分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引領作用,培育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在學校、社區、企業等單位組織開展學習先進典型的活動,通過報告會、座談會、演講比賽等形式,引導人們向先進典型學習。加大對先進典型的表彰和獎勵力度,提高其社會地位,增強其榮譽感,形成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的良好氛圍。
(五)共建網絡文明
深化網絡管理體制改革,推進新聞宣傳和網絡輿論一體化管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發展和管理機制,加強網絡空間法治建設,健全網絡生態治理長效機制,完善未成年人網絡保護工作體系,形成網上思想道德教育分眾化、精準化實施機制。正確引導青年群體積極弘揚主流價值,傳遞道德力量,讓廣大青年自覺做網絡文明的傳播者、實踐者、守護者,為網絡文明建設貢獻青春力量。進一步加強對網絡平臺的監管,規范網絡信息傳播秩序,嚴厲打擊網絡謠言、網絡暴力、網絡詐騙等違法違規行為,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開展網絡文明宣傳教育活動,提高人們的網絡素養和文明意識,引導人們自覺遵守網絡道德規范和法律法規。鼓勵網絡平臺創作,推廣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產品,豐富網絡文化內容。加強網絡誠信建設,持續健全網絡信用體系,對網絡行為進行信用評價和記錄,對失信行為進行懲戒。
(六)推動體制機制常態化法治化
把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穿精神文明建設的各方面、全過程,廣泛動員全社會參與精神文明建設,形成齊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設長效機制。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健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體制機制,教育引導全社會自覺遵守法律、自覺遵循公序良俗。明確各級黨委和政府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職責和任務,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加強監督檢查和考核評價,確保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落到實處。完善精神文明建設相關法律法規,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堅實法治保障。加強社會協同治理,積極聯動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志愿者等各方力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精神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
討論題:
1.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有何重大意義?
2.結合實際,談一談如何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