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下之所以為,惟上是視,在上者誠有重民之心,而天下不治者,古今無有也。”這句話出自元代政治家、文學家張養浩所著的《為政忠告》,意思是下級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效仿上級的行為,為官者有重視百姓之心,但天下得不到治理,這古往今來都是沒有的。
張養浩三入憲臺、三任禮部、三居中書省,前后從政三十余年。無論是身居中樞,還是在地方為官,他始終以天下蒼生為念,勤于政務,為官清廉,集君子本色、仁者情懷、國士擔當于一身。作為政治家,張養浩堅持立德立功立言,總結自己在不同時期的從政心得,寫成《牧民忠告》《風憲忠告》《廟堂忠告》三部著作,合稱《為政忠告》,或稱《三事忠告》。《為政忠告》集中展現了張養浩在堅守儒家思想基礎上奉行的為政之德、為政之道和為政之術,堪稱“古代為官者的教科書”,學術界亦稱其為“中國古代官箴書中的扛鼎之作”。《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贊《為政忠告》:“其言皆切實近理,而不涉于遷闊。蓋養浩留心實政,舉所閱歷者著之。非講學家務為高論,可坐言而不可起行者也。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為官從政必須正身律己。為政者只有做到自身正,才能作表率,從而發揮模范作用,引導形成廉潔政風。北宋理學家、教育家程頤在《經說·論語解》中說:“故君子之治人,治其不及人者使及人而已。將欲治人,必先治己,故以忠恕自治。\"意思是說,要去管理別人,首先要把自己管理好,所以要以正道來約束自己,以上率下。
治人先治己、正人先正己,是我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先賢認為,為政貴在修己,必須靠自身品行來使人信服;必須從自身做起,才能表率四方。孔子視“正己\"為從政為官的重要方面,是為政者的基本素質。季康子問政,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子路問政,孔子回答:“先之,勞之。\"孔子還指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他認為:“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這里的“正”,既有堅守正道、涵養正氣等含義,也有端正自身行為、帶頭作示范的意思。儒家理想中“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實踐路徑,就內含了正人先正己的要求。“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治人者必先自治,責人者必先自責,成人者必先自成\"…這些道理受到歷代志士仁人的重視,成為其廣為推崇的政治倫理。
漢代“飛將軍\"李廣為官清廉,打仗時遇到困難和危險,總是沖鋒在前。他從軍、為官40多年,家里卻沒有多少余財,始終不談購置家產的事,深得官兵愛戴。行軍途中缺水斷糧時,見水見食,士兵沒有全部喝到水,李廣不近水邊;士兵沒有全部吃到飯,他不嘗飯食。正因為有季廣作表率,所以“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對此評論道:“《傳》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其李將軍之謂也?\"率先垂范的表率作用,是令人信服的力量。司馬遷在《史記》里評價李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意思是桃樹和李樹有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不會說話,但仍然能吸引許多人到樹下賞花嘗果,于是樹下便被踩出一條路來。這是在比喻身先士卒、率先垂范的人,自會形成強烈的感召力而深得人心。
古往今來的賢哲,因為做到了正人先正己,所以能成為道德榜樣,富有人格力量。在這樣的土壤里成長起來,在這樣的價值追求的指引下,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注重加強黨性修養,注重修身正己、以上率下,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
1941年,陜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產運動。延安的數萬名黨政軍學各方面人員都投身于大生產的熱潮。部隊、機關、學校根據不同情況,承擔不同的生產任務。毛澤東、朱德等中央領導人帶頭參加生產勞動,經常利用休息時間開荒、種菜。周恩來、任弼時還參加紡線比賽,獲得了“紡線能手\"的稱號。各抗日根據地的黨政軍學人員和群眾也積極響應號召,對民族解放事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黨各個不同時期的黨員領導干部特別是高級領導干部,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對全黨形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系群眾、艱苦奮斗、勤政廉政的風氣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克服浮躁情緒、摒棄私心雜念,才能形成求真務實、清正廉潔的新風正氣,才能既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長遠利益,又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時代變遷,風雨兼程,初心不改。新時代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帶領下,我們始終牢記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和使命,始終做到黨的原則第一、黨的事業第一、人民利益第一,注重從思想觀念、工作作風和領導方法上找根源、抓整改,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大是大非的考驗中、在與不正之風的斗爭中、在處理解決各種復雜矛盾和棘手問題中錘煉黨性,努力開創中華民族更加輝煌燦爛的未來。
(摘編自《中國紀檢監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