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巴黎盧浮宮門前大排長隊的人里,除了等著一睹《蒙娜麗莎》真容的,還有排隊買限定款LABUBU的。
位于盧浮宮入口附近的泡泡瑪特,每天都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LA門信眾”。在巴黎留學的歆歆經常去盧浮宮蹲守上架的新品,她發現“盧浮宮限定的L A B U B U冰箱貼時常斷貨,好在還有L A B U B U限定帆布包,背著它走在巴黎大街上,可以收獲無數外國小孩兒羨慕的目光”。
從北京到上海,從曼谷到巴黎,從盧浮宮到劍橋,從商業區到地鐵站,從寫字樓到美術館,泡泡瑪特的I P形象正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滲透進年輕人的生活,甚至成為聯通全球年輕人情緒的媒介。
以近期上線的旗下I P ——L A BUBU在全球發售的第三代搪膠毛絨產品“前方高能”系列為例,產品發售當晚,全球各地,不管是洛杉磯、倫敦還是米蘭、首爾, 海外門店現場也大排長龍,LABUBU掀起全球搶購潮。
多年前,提起“潮玩”,人們腦海里浮現的往往是那些陳列在玻璃柜里的昂貴擺件,似乎只有這樣的場景才能襯托起它們昂貴的材質。
泡泡瑪特帶來了不一樣的打開方式。從MO L LY到LA BUBU再到小野,一個又一個標志性I P出現,將潮玩從小眾、昂貴、嚴肅的印象中解救出來,變得親切、靈活、可以隨身攜帶。哪怕是習慣獨處、社交敏感的人,也能輕松走進泡泡瑪特的門店——不必提前想好要買什么,路過時進來看一眼也沒什么壓力。
泡泡瑪特C E O王寧認為:“存在感的商業價值,有時大于滿足感?!庇谑牵菖莠斕刭u出的,從來不只是某個角色的形象,更像是一種“被看見”的可能性。對很多年輕人來說,它既是展現個性、趣味與審美的方式,也是在疲憊與寡言中進行情緒交流的隱秘通道。

LABUBU、CRYBABY、MOLLY、SKULLPANDA這些形象在現實生活中越來越常見,在人與人之間傳遞著信號。你會在地鐵上看到另一個人包上也掛著同款玩偶,會無意中看到有人在平臺上曬出與自己擦肩而過的隱藏款。泡泡瑪特的IP此時作為一種視覺提示搭建起情緒連接,使陌生人之間不需要熱烈互動也能產生某種共鳴。這類連接沒有社交壓力,也不指向具體關系,卻真實存在著。
泡泡瑪特的粉絲里,有緊緊抱著MOLLY不撒手的小朋友,有在社交平臺上分享“終于搖出隱藏款”的爺爺奶奶,也有韓國女團成員Lisa這樣的全球偶像——她曾抱著LABUBU玩偶拍攝雜志,也無數次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與LABUBU的日常。
在朝陽公園的西門,一個“顯眼”的存在悄然成為社交平臺上的新地標——泡泡瑪特城市樂園(POP LAND)。從“入園護照”到互動展區,從巨型裝置到限定甜品,這座樂園的每個角落都在被拍攝、打卡、分享和轉發。任何一個原本對潮玩毫無興趣的人,到了這里都會被氛圍感染,發現泡泡瑪特并不販售“收藏品”,實際是在邀請人們“帶著它一起生活”。
情緒變成商品,商品變成語法,而泡泡瑪特是當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語氣詞。這些產品既“可見”,也“可曬”?!氨摹迸菖莠斕卦缇统蔀槌绷?,手工達人拿起曲別針和膠水,就可以給LABUBU整容;動手能力稍微差點的,加個底座就可以把MOLLY做成裝飾放在車上;更有人拿起顏料給CRYBABY改色,解鎖獨一無二的哭娃……
在城市樂園之外,泡泡瑪特還通過快閃門店、商場中庭裝置、主題展覽等方式,不斷為IP制造“被偶遇的可能”。人們不一定是為了購買才去現場,很多時候是去拍照、社交和放松情緒。
拆盒的風早就吹到了大洋彼岸。一個美國用戶分享了自己在舊金山機場的經歷:他在過安檢時被攔下,原因卻不是因為他攜帶了違禁品,而是包里還沒舍得拆封的LABUBU引起了安檢人員的注意。他寫道:“TSA(美國聯邦運輸安全管理局)的執法人員把我攔下來,只為了看我拿到哪一只LABUBU?!彼麄兩踔吝€試圖通過機場的安檢掃描確認出盒子里到底是哪一款。
在大量TikTok“難民”涌入小紅書時,曬出自己的泡泡瑪特收藏成了中外網友之間的“通關暗語”。有人發圖文展示家中玻璃柜里整齊排列的MOLLY,有人發出自己的開箱視頻,也有人曬出只在本地發售的限定款,評論區到處都在求代購。
當潮玩不再只是為了“玩”,當IP本身變成“情緒容器”,泡泡瑪特也就完成了從潮流品牌到文化品牌的轉身。它被反復選擇,并不是因為它不斷變化,而是因為它在變化中保留了那個最熟悉、最能安放自我的位置。
在情緒價值泛濫的時代,一個品牌如何用真正“可用”的方式,留在用戶生活中?泡泡瑪特給出的答案是:做一個不去打擾,卻總在身邊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