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布降城
《資治通鑒·漢紀》
操掘塹圍下邳①,積久,士卒疲敝②,欲還。荀攸、郭嘉
曰③:“呂布勇而無謀,今屢戰皆北④,銳氣衰矣。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陳宮有智而遲⑤。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定,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⑥。月余,布益困迫,臨城謂操軍士曰:“卿曹無相困我⑦,我當自首于
明公⑧。”
【注釋】
① 下邳:縣名。秦置。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漢、魏歷為徐州、下邳國、下邳郡等治所。位于沂、泗兩水交匯處,自古常為淮北戰場。
② 疲敝:疲勞不堪。也作“疲弊”。
③ 荀攸、郭嘉:曹操的著名謀士。
④ 北:敗北,失敗。
⑤ 陳宮:呂布帳下謀士。遲:這里指機變不夠快。
⑥ 沂、泗:沂水和泗水。
⑦ 卿曹:君等,你們。
⑧ 明公:舊時對有名位者的尊稱。這里指曹操。
【譯文】
曹操挖掘壕溝包圍下邳城,但很久未能攻克,兵士十分疲憊,他就打算撤軍。荀攸、郭嘉建議說:“呂布有勇無謀,現在連戰連敗,銳氣已衰。三軍完全要看主將的情況,主將銳氣一衰,則三軍斗志全消。陳宮雖有智謀,但機變不夠。所以現在應該乘呂布銳氣沒有恢復,陳宮智謀未定之際,發動猛攻,這樣就可以消滅呂布了。”于是,曹軍就開鑿溝渠引沂水、泗水來灌城。又過了一個多月,呂布更加困窘了,最后他只好登上城頭對曹軍兵士喊:“你們不要這樣逼迫我了,我要向明公投誠。”
孫權破城
《百戰奇法·攻占》
孫權親征①,一朝夜至②,問諸將計策,諸將皆勸作高
壘③。蒙曰④:“治壘必歷日乃成,彼城備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圖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經日,水必向盡⑤,還道艱難,蒙竊危之。今觀此城不甚固,以三軍銳氣四面攻之,不移時可拔,及水以歸⑥,全勝之術也。”吳主權從之。蒙乃薦甘寧為升城都督⑦,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銳繼之。侵晨進攻,蒙手執枹鼓⑧,士卒皆騰踴自升,食時破之⑨。
【注釋】
① 孫權親征:這里指攻打皖城,在今安徽潛山境內。
② 一朝夜至:猶言一晝夜至。
③ 高壘:作土山攻具。
④ 蒙:東吳大將呂蒙。
⑤ 水必向盡:上漲的江水必然退盡。
⑥ 及:趁著,乘。
⑦ 甘寧:東吳將領,作戰勇敢,為孫權所重。升城都督:作戰臨時任命的統兵攻城的長官。
⑧ 枹(fú)鼓:謂以槌擊鼓。枹,同“桴”,鼓槌。
⑨ 食時:吃(早)飯的時候。
【譯文】
孫權親自出征皖城,一天一夜就到達了。然后孫權向眾將征求攻城謀略,大家都建議構筑攻城土山。呂蒙卻說:“構筑土山必須經過好多天才能完成,等到那時,敵人的城防已經整修加固,外部的救兵也必將趕到,該城就無法攻破了。況且我軍是乘著雨季從水道而來,倘若在此停留多日,上漲的江水必將退盡,返回時道路就會非常艱難,我覺得這是很危險的。現今據我觀察該城并不是很堅固,憑借我軍的士氣,從四面實施圍攻,要不了多久就可破城,然后乘著水位高漲而還軍,這才是全勝無損的策略啊。”吳主孫權采納了他的意見。呂蒙就推薦甘寧擔任升城都督,在前率兵進攻,呂蒙率領精銳主力隨后跟進。天剛亮時吳軍發起進攻,呂蒙手持鼓槌擂鼓督戰,士兵們個個龍騰虎躍,奮勇登城,僅到吃早飯時候就攻克了該城。
【點評】
孫子有言:“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從這兩則戰事來看,這絕非虛言。如果在尚不知對方虛實的情況下而盲目進攻,就有可能誤入對手的陷阱,這自然也就難以取勝。就像司馬懿之所以不敢進攻諸葛亮的“空城”,就是他不知對方情況而怕有伏兵,而諸葛亮則是因為了解己方軍情,又了解司馬懿的多疑,所以才有了“空城計”的成功。這里的荀攸、郭嘉就是了解呂布的現狀和其謀士陳宮的性情,所以才乘勝追擊;呂蒙也是掌握了對方軍情和地利,又抓住了有利時機,終致取勝。
求大舍小
《資治通鑒·唐紀》
李愬還軍文城①,諸將請曰:“始公敗于朗山而不憂,勝于吳房而不取②,冒大風甚雪而不止,孤軍深入而不懼,然卒以成功,皆眾人所不諭也,敢問其故。”愬曰:“朗山不利,則賊輕我而不為備矣。取吳房,則其眾奔蔡③,并力固守,故存之以分其兵。風雪陰晦,則烽火不接④,不知吾至。孤軍深入,則人皆致死,戰自倍矣。夫視遠者不顧近,慮大者不詳細,若矜小勝,恤小敗,先自撓矣⑤,何暇立功乎!”眾
皆服。
【注釋】
① 李愬(sù):字直元,中唐名將。
② 取:奪取。
③ 蔡:蔡州,今河南汝南。
④ 接:這里指取得聯系。
⑤ 撓:擾亂。
【譯文】
李愬率軍返回文城駐扎,各位將領請教說:“起初,您在朗山戰敗了,但并不發愁;在吳房取勝了,但并不奪取吳房;冒著大風暴雪,但并不肯停止行軍;帶著孤立無援的軍隊深入敵境,但并不畏懼。然而,您終于因此獲得成功,這都是大家不明白的地方,請問其中的緣故。”李愬說:“朗山失利,敵人便輕視我們而不作防備了。奪取吳房,吳房的人馬便要逃奔蔡州合力堅守,所以我將吳房留下來,以便分散敵人的兵力。急風暴雪,天色昏暗,敵人便不能用烽火取得聯系,就不會知道我們的到來。孤立無援的軍隊深入敵境,將士便都抱著必死之心,打起仗來自然就會加倍出力。一般說來,眺望遠處的人不必顧及近處,考慮大事的人不必知悉細事。倘若夸耀小小的勝利,顧惜小小的失敗,首先就把自己攪亂了,哪里還有余暇去建立軍功呢!”大家一聽都服氣了。
術明自勝
《商君書·戰法》
王者之兵,勝而不驕,敗而不怨。勝而不驕者,術明
也①;敗而不怨者,知所失也。若兵敵強弱②,將賢則勝,將不如則敗。若其政出廟算者③,將賢亦勝,將不如亦勝。
【注釋】
① 術明:精通用兵之道。
② 敵:相當。
③ 廟算:這里指朝廷的決策。
【譯文】
稱王于天下的國君的軍隊,打了勝仗不驕傲,打了敗仗不埋怨。勝利了不驕傲,是因為精通用兵之道;失敗了不埋怨,是因為明白失敗的原因。如果敵我兵力強弱相當,將帥有才干就會勝利,將帥的才干不如敵方就要失敗。只要決策是來自朝廷,將帥有才干固然會勝利,將帥的才干不如敵方也能勝利。
【點評】
在作戰中,一個真正優秀的將領不僅要做到“勝而不驕”,更重要的是能夠做到“敗而不怨”。保持冷靜,不斷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更好地洞察敵我,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在生活中,取得了小小成績就沾沾自喜,會使自己止步不前;而能夠敗而不餒,不僅磨煉人的意志,更會使之“術明”,從而“柳暗花明又一村”,闖出一片新天地來。
荀卿論兵
《資治通鑒·秦紀》
荀卿者①,趙人,名況,嘗與臨武君論兵于趙孝成王之
前②。王曰:“請問兵要。”臨武君對曰:“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敵之變動,后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荀卿曰:“不然。臣所聞古之道,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一民③。弓矢不調,則羿不能以中④;六馬不和,則造父不能以致遠⑤;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⑥。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附民而已。”
【注釋】
① 荀卿:荀況,字卿。戰國末期趙國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② 趙孝成王:嬴姓,趙氏,名丹。
③ 一:統一。
④ 羿:傳說是中國夏代有窮國的君主,善于射箭。亦稱 “后羿”“夷羿”。
⑤ 造父:周穆王時御馬官,專管天子車輿。
⑥ 湯、武:即商湯和周武王。
【譯文】
荀卿是趙國人,名況,曾經與臨武君在趙國國君孝成王面前談論用兵之道。孝成王說:“請問什么是用兵的要旨?”臨武君回答道:“上得天時,下得地利,觀察敵人的變化動向,比敵人后發兵而先到達,這即是用兵的關鍵方略。”荀況說:“不是這樣的。我所聽說的古人用兵的道理是,用兵攻戰的根本,在于統一百姓。弓與箭不協調,就是善射的后羿也不能射中目標;六匹馬不協力一致,即便善于駕車的造父也無法將馬車趕往遠方;士人與百姓不親近依附國君,即使商湯、周武王這樣的賢君也不能有必勝的把握。因此,善于使百姓歸附的人,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要領在于使百姓親近依附罷了。”
百姓為天
《說苑·建本》
齊桓公問管仲曰①:“王者何貴?”對曰:“貴天。”桓公仰而視天。管仲曰:“所謂天者,非謂蒼蒼莽莽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為天。百姓與之則安②,輔之則強,非之則危③,背之則亡。《詩》云:‘人而無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注釋】
① 齊桓公:春秋時期齊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管仲:名夷吾,春秋時期齊國著名政治家。
② 與:贊許。
③ 非:反對。
【譯文】
齊桓公問管仲說:“做君王的應該重視什么?”管仲回答說:“應重視天。”于是齊桓公仰起頭望著天。管仲說:“我所說的‘天’,不是蒼蒼莽莽的天,是說給人民當君主的,要把百姓當作天。百姓擁護他,國家就會安寧;百姓輔助他,國家才能強盛;百姓反對他,國家就很危險;百姓背棄他,國家就要滅亡。《詩經》中說:‘做人如果不善良,一個地方的人都會怨恨他。’百姓怨恨他們的君主而最后不滅亡的政權,是從來就沒有過的。”
【點評】
無論是什么樣的團體,只要想發展,都離不開眾心一致、集體合力,否則,不管這個團體多么強大,最終也會分崩離析。所以,賢者自古就很是注意這一點,就像這里的荀卿,在論兵之際就談到了“兵要在乎附民而已”,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管仲對此又做了具體的闡釋—要做到這一點,就得“以百姓為天”,只有這樣才能同心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