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謊往往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但再深思一下,究竟是怎么樣的麻煩讓你只能通過撒謊去解決,而不能真誠地溝通呢?謊言背后,你渴望的到底是什么呢?
照顧自己受傷的心
大部分人第一次說謊的年紀,差不多在3到5歲。這個階段,一個孩子可能會因為想在晚飯之前吃一顆糖,就被媽媽責備。當孩子委屈哭泣時,媽媽非但沒有安撫這個哭泣的孩子,反而理直氣壯地講著她的大道理:“飯前就是不能吃糖,不然飯又不好好吃了!\"
此時,這位媽媽談論的是“現實原則”,這個原則當然無可置疑,每個人都活在現實生活里,必須遵循社會道德和生活規則,不能為所欲為。但在這個關鍵時刻,“情感原則\"被媽媽忽視了一3歲的你,在當時并不理解所謂的“現實原則”,只是感覺到自己莫名地被媽媽討厭了,這就是你當下所看重的“情感原則”。
此時此刻,如果媽媽能夠溫柔地抱著你,哄一哄你,充滿耐心地說一句:“這個時候不能吃糖,讓你好委屈哦!我們晚一點再吃好不好?\"那么,絕大多數孩子都會安穩下來,接受媽媽提出的實際建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逐漸學會了“不那么受傷\"地與世界相處。
可惜現實中能兼顧到\"情感原則\"的父母少之又少,在一次又一次的嚴厲制止和管教下,撒謊反而成了回避沖突的方式。如你所說,當父母發現你和異性在網上聊天時,他們只會一刀切地告誡你“好好學習,不準早戀”。明明只是說兩句話,怎么就成早戀了?于是,一個原本可以平等溝通的渠道被切斷了,你選擇把真話藏在心里。
可和異性聊天這件事,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什么?在十幾歲的青春期,我們對兩性關系懷著好奇與憧憬。我們從小就在觀察父母的生活,看著他們彼此緊密地連接在一起。但這一切對我們來說都太新奇了,我們不知道要如何和異性建立關系,也不了解親密關系和家庭責任意味著什么,我們只是順應內心的沖動,渴望擁有自己的情感領域。這塊領域是那么真實、鮮活且充滿能量,父母又如何能懂呢?
青春期的戀愛、友誼或社會關系,對孩子來說是很難被完全理解的“現實原則”。到底要不要通過說謊來回避麻煩,這不是重點,謊言背后的矛盾情緒更值得關注。在你感到受傷和沮喪的時候,請溫柔地給心里那個哭泣的孩子一個擁抱。告訴TA,這一刻的妥協沒有關系,美好的體驗還會再回來的。
說謊不是選擇題,而是分配題
你在來信中還舉了個例子,周末同學邀你逛街,你為了不掃興而撒謊。我猜你可能以己推人,擔心拒絕會激起對方糟糕的反應。在這個情景里,你表現出了過強的同理心,謊言是你眼中解決問題最溫和的方式。說一個不那么傷人的謊言,既不委屈自己,也能保護彼此的情感。
把這類情景抽象出來,你有沒有發現,謊言的發生需要集齊三個要素?第一是有兩方勢力,你和爸媽,或你和同學。第二是這兩方勢力產生了分歧或沖突。你想和異性聊天而爸媽不同意,你同學想逛街而你不想。第三是在你的經驗中,這個分歧或沖突會造成可怕的傷害,那是你不能面對或難以承受的。
比如,你爸媽禁止你和異性在網上聊天,把你的網線拔了,你被限制了自由,決定抗爭。結果他們憤怒地揍了你一頓,把你趕出家門或不給你零花錢。再比如,你直接告訴同學,這個周末你太累了不想出門,但同學誤會你,認為你不想和她一起玩,于是和你絕交了。
面對這些糟糕的結果,謊言成了一把保護傘,把產生分歧和沖突的雙方隔開,分別安置在不同的“房間\"里。大家彼此看不到對方的內心世界,也就不會為對方的情感、想法和行為舉動而動怒了。這是謊言的好處,某些場合下,它確實能減少紛爭、怒火和麻煩。
可是人與人需要產生交集,不能總是待在不同的“房間”里。當你開始質疑眼前的一切,并為此感到心虛、自責的時候,你已經體驗到了謊言的壞處一一我們內心真誠的想法沒有被聽見、看見和接納。和人相處時,我們不僅渴望自己出于禮貌附和、與對方一致的觀點被認可,也希望自己能擁有獨立的表達權,讓內心不同的聲音被對方聽到。
當然,包容異己的想法,對任何人而言都不簡單。想要成為一個坦誠的人,首先要從自身做起,真誠地歡迎和接納那些不一樣的聲音。
最后,希望你能認清,說謊不是一個“有或無\"的選擇題,而是一個“多或少”的分配題。我們通過選擇性地說謊或坦白,選擇和塑造著自己的社交圈子。成長的過程,就是逐漸能夠為自己通過一次次謊言或真話而塑造的人際關系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