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觀眾而言,中國動畫和其他國家動畫最大的不同,是那些被糅合進二次元的細節里有我們生活的真實日常,有最符合審美觀的本土表達,有最適配的價值觀和人文關懷。在這一場場虛構的真實里,中國動畫最懂我們,我們也最能看懂中國動畫。
《羅小黑戰記》
“戰斗”不是為了變強
潘成蹊 | 臺州市黃巖區城關中學學生 |“10 后”
“媽媽快看!這只小黑貓會變成人形耶!”2019年暑假的一個傍晚,我趴在平板電腦前,手指不停戳著《羅小黑戰記》的預告片。那時我剛上小學二年級,還不知道這部每集只有5分鐘的動畫,會成為我整個童年的精神樹洞。
那真是一段無比愉悅的時光呀!當小黑拖著毛茸茸的尾巴在森林里穿梭時,我總忍不住用鉛筆在課本邊角畫貓耳朵。有一次語文老師沒收了我的涂鴉本,卻在看到扉頁上“無限大人”的臨摹時笑出了聲:“原來我們班還藏著未來的漫畫家呀!”那天下課后,我本以為會遭遇一頓批評,沒想到竟收到了老師送我的一套馬克筆。
小黑的故事和很多“升級打怪成為英雄”的故事不一樣,他僅僅希望通過一步一步打工、打怪,學習如何與身邊的人類和諧共處,“戰斗”不是為了變強,就像每個平凡但一步一個腳印扎實生活的我們。
像羅小黑那樣,我渴望只經營“符合自己的生活”,于是我開始嘗試勇敢地表達,在抖音發《羅小黑戰記》手書,用剪映給無限師父剪\"卡點\"視頻。去年生日,我收到了官方出的\"領域\"主題手鏈,吊牌上刻著\"溫柔即強大\"的篆體字。之前去漫展cosplay小黑,有個穿漢服的姐姐蹲下來幫我調整尾巴支架。“我初中時追番總被說幼稚,”她指了指自己繡著妖靈會館圖騰的披風,“現在穿著國風痛衣去上班,同事都夸我有文化底蘊。\"我們相視而笑的瞬間,頭頂的射燈把她的發簪照得閃閃發亮,像極了電影里妖精們棲息的靈質空間。
我想,或許我們這代孩子注定是要與國產動畫互相成就的。當班長的妹妹說她以后要當原畫師,好哥們兒在科技節做了“風息領域”模型,而我悄悄把作文《我的二次元導師》投給少兒雜志時,我忽然明白羅小黑教會我們的不只是萌系表情包,還有在快餐時代慢慢生長的力量。就像無限師父常說的:“不用急,我們有的是時間。”
《星游記》
相信奇跡的人,本身就跟奇跡一樣了不起
王暹杰 | 日本立命館大學學生 |“05 后”
我已經不記得自己是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星游記》的了,那是我年幼時的記憶,卻始終在心中回響。對我而言,它不僅僅是一部動畫,更是一種精神象征,一種在迷茫和挑戰中支撐我前行的信念。
第一次看《星游記》的時候,我年紀尚小,自然不知其中之意,只是覺得角色們說的話充滿了力量,那種力量強大到在彼時的我心里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印記。“所有人都會有害怕的東西,如果感到恐懼就躲起來,世界就會變得越來越小,把最恐怖的地方變成最美麗的景色,這才是人類的夢想。\"未來讓我恐懼過,那種恐懼源于未知,源于無法掌控的人生軌跡。但或許正是因為看到麥當,看到他為了完成與父親拉鉤定下的承諾,不顧一切尋找那片被視為謊言的彩虹海,我似乎也變得更勇敢了一點。
高中,由于對未來的迷茫感加劇,我曾不止一次懷疑自己能否堅持下去。直到無意間又看到了《星游記》的視頻,那些熟悉的臺詞再次點燃了我內心的勇氣。我開始尋找某種方式,讓自己重新感受那股生命的力量。
于是,我拿起了相機。起初,只是隨手拍攝,但漸漸地,我發現攝影不僅僅是記錄,更是一種與世界對話的方式。我喜歡捕捉破土而出的嫩芽,它們在風雨中頑強生長,象征著生命的韌性;喜歡枝繁葉茂的古樹,它們歷經歲月的洗禮,卻依舊挺拔向天,訴說著時間的沉淀與生命的不朽;喜歡江河奔流入海的壯麗景象,它們從涓涓細流匯聚成滔滔江水,無論遇到多少山川阻隔,依然奮力向前。這些畫面讓我明白,生命并非脆弱短暫的,而是憑借自身的力量在世界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彩虹海。
《星游記》里的每一個角色都有著鮮明的個性和獨特的信念。他們或許都不完美,但他們都在拼盡全力,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斷向前。他們經歷挫折,卻始終不曾被命運擊垮。成長的過程或許本就應該是一段不斷挑戰自我、突破極限的旅程。我們不需要成為完美的人,只需要成為那個敢于邁出腳步、勇往直前的自己。
即便生活的繁忙沖淡了許多回憶,我對《星游記》的熱愛卻始終未曾褪色。它讓我明白,真正的奇跡不是從天而降的,而是由那些從未放棄、堅持到底的人創造的。相信奇跡的人,本身就跟奇跡一樣了不起。而我,也會繼續追尋屬于自己的彩虹海。
人長大后總喜歡回憶過去,我腦海里經常閃回童年放學回家的傍晚,那些無憂無慮地沉浸在動畫片構建的世界里的時光,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動畫片大概是2007年央視少兒頻道播出的《小鯉魚歷險記》。
泡泡是一條活蹦亂跳愛闖禍的紅色小鯉魚,他和奶奶生活在美麗的鯉魚湖。從小,奶奶就會給他講真龍的故事,對龍懷著強烈好奇心的泡泡在玩\"跳龍門\"游戲時遇見了獺皮蛇。獺皮蛇假裝龍,用甜言蜜語迷惑了單純善良的泡泡,使鯉魚湖遭到了破壞,奶奶也為了保護泡泡被獺皮蛇變成了泡沫……
無家可歸的泡泡從此踏上了收集龍鱗,尋找真龍,拯救家園的路途。在途中,他遇見了性格各異的伙伴阿酷、小美美、雙面龜,也遇到了給予他關懷與幫助的長者章魚團長、三頭鳳等,通過重重考驗,泡泡和小伙伴們成功飛躍了龍門,恢復了昔日家園的模樣。
對友情最好的描述大概是“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大家的底色各不相同,但也能彼此吸引、相聚,展示出每個人的閃光點。
我們的編輯部也像一個鯉魚湖,只是現實生活中的友情或許沒有什么浪漫宏大的元素。大家各有各的性格和優點,一起編雜志、做活動,每一次宣告雜志清樣或活動結束時的心情,也像是躍過了一道道龍門。
我是一條幸運的小鯉魚,在跌跌撞撞的成長路上游進了這片溫馨美麗的鯉魚湖。人生路長,也許無法避免遇到一些難以克服的困難,但在千千萬萬個墜入低谷的時刻,總會有人向你張開雙臂,伴你書寫一個個龍門傳說。
“哪吒”系列電影
從童年英雄、少年榜樣到成人鏡像,一趟自我尋找之旅
阿星丨國企職員丨“90后”
你還記得第一次和別人吵架時的感受嗎?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當第一次與父母爭辯時,我的胸口突然涌上一股灼熱感,仿佛人生的第一粒紐扣被系歪了,從此每一步都踏在未知的路上。正因如此,當看到1979年版《哪吒鬧海》里的那個孩子一哪吒,為了堅持自己的信念,毅然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的畫面時,年幼的我被深深震撼了。他像一道閃電,劈開了我混沌的認知:原來人可以如此決絕地捍衛自我,可以如此勇敢地對抗不公,甚至掙脫家庭的蔭庇,獨自走向更廣闊的天地。那時的我,常常幻想自己也能像哪吒一樣,用一腔孤勇去改變世界。
再長大些,2003年版《哪吒傳奇》成了放學時的期待。每當主題曲響起一“是他是他是他/就是他/我們的朋友/小哪吒”,這個角色就真的成了與我并肩的伙伴。他不再是扁平的形象,而是和畫質一樣有了更豐富的層次。我開始意識到,哪吒之所以成為哪吒,不僅僅是因為悲壯的驚天舉動讓他被定格為英雄,更是因為他在每一次面對正邪、親情等宏大命題時所作出的選擇。原來成長是一場與復雜世界的博弈,而真正的正義,往往藏在混沌的縫隙里。
多年后,當“哪吒”系列電影上映,我在影院與“老朋友\"重逢。這一次,他不再是完美英雄,而是被偏見裹挾甚至\"充滿缺陷\"的孩子。他被貼上各種標簽,卻怒吼著“我命由我不由天”;他與敖丙在彼此身上看到了內心的陰影,卻選擇了接納與整合,最終完成對自我的救贖。反抗仍是哪吒的底色,但在這個階段,他的使命已然不同一一他不僅要對抗外界的不公,還要與內心的混沌對話,在規則的夾縫中開辟屬于自己的秩序之路。
從童年到成年,哪吒的形象不斷演變,而我也在他的故事里照見了自己的影子。他曾經是那個無所畏懼的反叛者,后來成為在矛盾中掙扎的思考者,最終成長為自我定義的踐行者。哪吒的故事告訴我們,人生的路不是只有\"對”與\"錯”,而是在每一次選擇中,逐漸拼湊出“自我”。無論命運如何安排,無論外界如何評判,只要不迷失本心,我們終將在混沌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秩序,完成這場漫長的自我尋找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