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節,《哪吒之魔童鬧海》電影熱映引發各種討論,專家學者從不同角度對其進行解讀。比如,有人從倫理的角度探討李靖與哪吒的父子關系;有人從哲學的角度考察“魔丸”與“靈珠”對應的陰陽設定;有人從文化的角度散談哪吒煙熏妝代表的朋克文化,等等。本文從心理學的視角,探討“哪吒\"系列影片所蘊含的心理學知識以及相應的教育啟示。
“哪吒”的挑戰:從自我認同到人格整合
“哪吒”系列的兩部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與《哪吒之魔童鬧海》(為敘述方便,《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簡稱《降世》,《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鬧海》),以心理學的視角綜合觀察,我們可以將其看作是一個頑劣少年的完整成長史,一個少年在重壓下重構自我認同,從自我否定到自我實現的過程。
在影片中,哪吒由“魔丸”投胎而來,生來就有缺陷。這一設定可以類比現實中的基因研究,個體的許多心理行為表現都和遺傳有關,如“超雄體綜合征\"(XYY綜合征)的人易表現出沖動行為,MAOA基因的人則可能有暴力傾向。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出哪吒的困境和面臨的挑戰。
其一,外界偏見與內在認同的沖突。在《降世》中,“魔丸”標簽與哪吒的自我認知產生了劇烈沖突,哪吒表現出對自我身份的困惑和否定,形成了心理上的“自我認同危機”。這也是萬千青春期孩子的普遍困擾,他們的自我定義與外界給自己的標簽不一致,需要通過解決這一沖突發展自我認知,最終達到穩定的自我認同。
其二,魔道同體的矛盾與整合。如果說第一部《降世》中哪吒是通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努力解決了自我認同的問題,第二部《鬧海》中,哪吒則面對的是個體多重人格自我整合的問題。影片中,哪吒因怕自身“魔丸”的本質被人看破,便與敖丙共用一個軀體,以便適時展現出“靈珠”轉世的形象。在心理學上,個體常常存在多種動機和人格,個體需要認識到自己內心可能存在的不同側面,那些被壓抑或者被忽視的部分其實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只有將這些不同的自我認知融合起來,才能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教育的應對:從積極接納到教育引導
通過哪吒系列電影,我們在欣賞一個“魔童”從心靈到肉體自我救贖和成長的同時,也能發現個體心理發展與教育所蘊含的一些規律,這無疑對我們的教育工作有著重要啟示。
1.“無條件積極接納”:接受學生的不完美
在影片中,由于“魔丸\"的本性,哪吒常常身不由己地襲人毀房,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和破壞力。雖然村民都視其為妖孽,但李靖和殷夫人始終相信他的本性純良。殷夫人明知有危險,仍陪哪吒踢鍵子,用實際行動傳遞愛;李靖甚至愿以命換命,為哪吒爭取生存機會。他們從未因哪吒的魔性而否定他的存在價值,始終強調:“你是誰,只有你自已說了算。”作為師傅,太乙真人明知哪吒身負魔丸詛咒,但仍然不拋棄不放棄,以幽默寬容的方式教導他,哪怕哪吒不斷惹禍,也始終引導其向善。
父母和師傅對待哪吒的態度和行為,就是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提出的“無條件積極關注”。無條件積極關注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核心概念之一,強調在人際互動中,個體應完全接納真實的自我。作為教師,無論自己的學生出身如何,表現怎么樣,都需要無條件積極接納,認可學生、理解學生、愛學生。
當然,“無條件的積極關注”不意味著無論學生做什么,教師都接受、認可和贊賞。哪吒的老師太乙真人用乾坤圈控制哪吒的魔性,防止其胡作非為。所以,在羅杰斯的人本主義觀念中,無條件積極接納的關鍵點是“人”,而非具體行為。我們接受學生的不完美,把每個學生都作為一個有價值的成長中的個體來看待,但他們具體的行為仍需要教育引導和干預糾正。
2.“羅森塔爾效應”:積極暗示的作用
在《降世》中,哪吒最初并不接受自己是“魔丸\"轉世的事實,他不僅厭惡、否定自己,對周邊的人,包括對自已的父母也不友好。反觀李靖夫婦,始終給予哪吒積極的引導,甚至不惜撒謊,稱他是靈珠轉世,告訴哪吒,大家聽聞他過生日,都歡欣鼓舞等,從而刻意建構正向的心理暗示。在行動上,李靖通過“換命符”將天劫轉化為守護,來維護孩子積極的成長環境。
李靖夫婦的做法是羅森塔爾效應的典型示范。心理學研究發現,他人的期望會顯著影響個體的行為表現。當一個人被賦予更高的期待時,即使這種期待是隱性的,也可能激發其潛力,使其表現更接近預期。這一效應源于1968年羅森塔爾等人的著名教育實驗:教師被告知某些學生“天賦異稟\"后,這些學生(實為隨機選出)的成績顯著提升。羅森塔爾效應使我們認識到:面對問題學生,消極的期待本身就是一種不良的引導,最終會成為禁錮其發展的枷鎖;而積極的期待則可以化為保護學生的力量,進而促進問題學生向好的方向轉化。
但是,我們必須注意,羅森塔爾效應還受個體成長水平的制約。在《降世》中,哪吒父母面對的是年幼的哪吒,一些積極的暗示確實也曾讓他自信滿滿,但在《鬧海》中,哪吒是一個青少年,表現出了對成人已有規則的質疑,說出了“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轉這乾坤!\"這樣的話,對于這樣的年輕人,僅有教育者的期待和暗示是不夠的,更需要有人喚醒其主體性意識和勇破規則的膽識,正如東海龍王對敖丙所說:“父輩的經驗畢竟是過往,未必全對。你的路還需你去闖。”其實,當年羅森塔爾效應就是基于小學生的研究發現,這也暗含了其有效性和應用條件,即對于年幼的學生效果更顯著。
3.“安全基地”:從模擬到實戰
對于具有“魔丸”根基的學生,常規的學校教育并不一定起作用。所以,對這種學生一定要因材施教,才能促進其積極發展。從兩部電影來看,太乙真人對哪吒的教化確實也經過了兩階段的變化。
在第一階段《降世》中,太乙真人拿出了“山河社稷圖”,它能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自由變化場景,哪吒在其中可以隨心所欲地訓練,通過不斷嘗試、失敗、再嘗試,直至掌握技能。在這里,哪吒的體驗是真實的,但環境是安全的。
在《鬧海》中,哪吒的成長是在師傅太乙真人的陪伴下,進行“打怪升級”的實戰演練。這時候,哪吒面對的是真實的任務,降服石磯娘娘等妖怪,看似有一定的危險性,其實本質上也是安全的,因為無論妖怪多強,師傅太乙真人始終在身邊。在這里,哪吒不僅完成了任務,也經歷了“魔丸”“靈珠\"共體合作的考驗。
從哪吒的成長中我們看到,無論是“山河社稷圖”的模擬演練,還是“打怪升級”中的降妖實踐,在哪吒的成長中,師傅太乙真人都起到了“安全基地”的作用。安全基地是依戀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當個體與主要照顧者建立了安全依戀關系后,就形成了一種心理上的“安全基地”。這個基地能為個體提供情感支持和安全感,使其能夠自信地探索外部世界,并在遇到威脅或壓力時返回基地尋求安慰。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做合格的“安全基地”,不僅是對父母的要求,也應該成為教師的自覺,我們只有創設支持性環境,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安全感,鼓勵學生冒險、迎接挑戰,才能激發其自由探索世界的欲望與行動。當他們遭遇失敗時,父母和老師及時給予相應的認知和情感支持。這樣,即使是“魔童”,最后也能成長為英雄。
總之,“哪吒”系列影片啟示我們,學生的基因并不是決定其命運的唯一因素,教育的本質是創造讓\"魔性\"升華為“神性\"的轉化場域。當教育者以接納為土壤,以期待為陽光,以安全環境為雨露,“魔丸\"亦可成為“靈珠”。
(作者單位:廣東第二師范學院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