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有教育評價機制往往過度聚焦學業成果考核,未能動態追蹤學生成長軌跡。為解決這一現實問題,本文研究融合“發現教育”理念,依托學校特色育人空間“發現教室”及“發現德育\"實踐品牌,構建起包含三個進階層次、五個培養維度的“發現式評價”體系。通過積分記錄、實時反饋和多元激勵等方式,幫助學生從被動遵守規則轉為主動挖掘自身潛力,在行為改進與價值觀塑造的良性互動中提升綜合素質。
“發現教室”的空間應該不僅僅是物理空間,還應該是孩子們的精神空間,更應該是人際交往的社會空間。我們通過積極的引導和支持,利用“發現教室\"理念的具體實踐—“發現式評價\"賦能學生和管理班級,幫助學生內化核心價值觀。
“發現式評價”理論架構
根據發展性評價理念與學生成長規律,我們結合班級實際開展實踐研究。斯塔弗爾比姆的CIPP評估模型主張將評價貫穿教育全過程,這為構建班級評價體系提供了理論支撐。根據這一理論,評價需要突破傳統的結果導向,轉而關注學生發展過程,使評價真正助推學生成長。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提出“改進結果評價、強化過程評價、探索增值評價、健全綜合評價”的四維改革方向,為班級評價創新指明了實施路徑。2021年“雙減\"政策進一步強調,完善德育評價體系,培養學生自我管理能力,這些要求與我們提出的“發現式評價”深度契合。在實踐層面,通過全過程、多角度的成長記錄,引導學生從自我反思到行為調整再到能力提升。
針對小學生自主意識強但自控力弱、思維活躍但規則意識模糊的特點,我們構建了“三階五維”評價體系,將班級管理轉化為學生自我教育。具體這樣操作:在行為發展層面設置“觀察一探索一創造”三個進階路徑,在評價維度上對應學校“明德、善學、強體、尚勤、善美\"五維育人目標,構建起“評價引導一實時反饋一持續改進”的動態循環機制。這一設計既響應“雙減”政策對評價改革的要求,又通過可操作的行動為“發現教室”品牌特色提供實踐范式。通過系統整合國家政策導向、校園文化特色和學生個性特征,最終形成“發現式評價”—以政策方向為指引,以校園文化為根基,以學生特點為依據,打造三位一體的協同育人體系。
“發現式評價”實踐路徑
為了幫助學生快速適應小學生活,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我們基于以往班級管理經驗,探索制訂積分管理制度,讓每一名孩子成就更好的自我。
1.建立評價標準
“發現式評價”建立在教師和學生共同制訂的班級公約之上,班級公約不僅是一套行為規范,更是班級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我們科學、巧妙地制訂和實施班級公約,建立與之相符的五維度評價標準,通過規則建設、行為觀察、成長評價三者相互作用,形成數據驅動型閉環,推動學生持續進步。傳統的班級量化管理標準過于單一、缺乏靈活性。例如:簡單規定課堂坐姿端正加分,學生便將目光聚焦到分數,而忽略是否有效傾聽、思考和表達。有效落地的班級公約能促進班級良好氛圍形成,幫助學生全面認識自己,激活學習和自我管理的內驅力。
我們基于兒童立場,探索出五個維度的評價體系:明德,以文明安全為主線,涵蓋尊敬師長、禮貌待人、安全課間等方面的行為標準;善學,以學習為主線,涵蓋學生的作業練習完成情況、課堂聽講和發言等方面的行為標準;強體,以積極健體為主線,涵蓋學生的路隊、運動等方面的行為標準;尚勤,以勞動衛生為主線,涵蓋學生的桌椅擺放、地面清潔和物品歸位等方面的行為標準;善美,以美好生活為主線,涵蓋學生的午餐午休紀律和才藝展示等方面的行為標準。
2.量化評價過程
在評價過程中,我們建立“每日摘星匯總一個人能量積累一每周評比反饋”的閉環評價機制,規則建設、行為觀察、成長評價三者相互作用,量化評價數據,形成驅動型閉環,推動學生持續進步,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鞍l現式評價”制度確實發揮了顯著作用,因為涉及日常學習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生清楚地知道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在競爭與對比中逐漸養成良好的習慣,班級秩序井然有序。以評價學生的健體表現為例,班主任和班級管理員不能僅限于運動結果,更要關注運動過程中的態度。對于運動能力并不出眾,但在運動過程中能聽從指令、堅韌不拔、積極參與的學生,我們應當恰當運用語言或動作(大拇指點贊)激勵,并適當加分。這種評價方式能夠讓學生深刻認識到健體不是為了獲得加分,更重要的是增強體質和鍛煉意志。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運動熱情,還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和抗挫折能力,為他們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堅實的身體和心理基礎。
3.重視評價反饋
班級設置值日班長,采取輪值制,人人都上崗。值日班長當天協助各科教師管理班級紀律,記錄班級活動或者重大事件,點贊同學的閃光點,促進學生自我反思。晚上根據當天值日情況總結,在班級家長群公開播報班級量化成長數據,通報每日獲得五彩行為星星的學生,并把重點表揚(給班級額外加分、紀律特別優秀)的學生加人班級點贊臺。一周內匯總統計集贊最多的學生當選“班級公約守護星”,在班會課上舉行頒獎典禮,并分享優秀經驗,在班級“發現能量墻”上展示,給學生樹立榜樣。值日班長也會反饋當天違反班級公約的學生,被提醒的學生接受“反思套餐”,根據違反條例,學生自主選擇懲罰方式,如課間奔跑打鬧,可以在走廊上志愿服務監督站崗,監督同學們的課間安全;也可以畫一份安全文明手抄報,闡述文明的重要性。設計有選擇性的“反思套餐”,是為了激發學生自省,從內心認同規則,從而主動遵守規則。學生會時刻注意自己五個維度公約的執行情況,個別孩子還十分關注每周得分的后進生,助力他們共同成長。
“發現式評價”育人成效及反思
“發現式評價”展現出獨特優勢。這種以激發學生內生動力為導向的評價方式,切實解決了傳統德育中認知與行為脫節的難題。班級公約被轉化為可視的成長階梯,學生通過積累積分、獲取反饋的互動過程,逐步實現三重轉變:從認識自我價值到理解集體責任,最終內化行為規范。
教育的本質在于喚醒學生的內在潛能,真正可持續的發展動力源于自我驅動。評價機制應作為輔助手段而非終極目標,在運用積分激勵時,我們更注重培養合作意識一引導學生在爭取個人進步的同時,學會與同伴互助成長。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激活了師生共建活力,班級既有個性發展空間又形成向上氛圍,學生在自主管理中收獲成長喜悅。
展望未來,班級評價優化需把握兩個重點:一是關注個體差異,例如運用智能技術建立個性成長檔案;二是拓展評價維度,將科技創新、心理素養等納入五育融合體系。只有始終圍繞“全人發展”目標,“發現式評價”才能成為滋養生命的土壤。
(作者單位:廣東省東莞市松山湖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