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情感學習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它不僅能讓孩子心理更健全,還能促進孩子學習能力的提升,為他們未來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礎。培養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需要學校、家庭和社區攜手合作,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
學校教育:教師能力提升與課程優化
學校作為教育教學的專業場所,在培養學生社會情感能力方面起著主導作用,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加強教師培訓,通過系統課程提升教師自身的社會情感能力;二是整合各類育人資源,設計具有針對性的課程和實踐活動。
1.加強全校教師的社會情感能力培訓
學校作為協同育人的主陣地,要系統性布局社會情感能力培訓體系。我校將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納入校長、主任及教師必修課程,實施\"校長跟崗研修”\"每周四班主任專題培訓”等項目,重點提升教師的情緒管理、沖突解決等實用技能。此外,我校還成立了“蕙之愛”導師團隊,開通心理咨詢渠道,建立“一生一策\"學生心理檔案,更有針對性地指導教師為學生排憂解難。為了讓培訓更有成效,學校還把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納入教師發展規劃和績效評估,構建“培訓一實踐一考核\"的閉環機制。
2.創新推進社會情感學習課程與教學實踐
學校通過課程改革,讓社會情感學習變得更有趣、更實用。一方面,開設專門的社會情感學習主題課程,針對不同年級設計差異化學習主題:低年級聚焦“爭吵與和好”,教師借助講故事、做游戲等方式,引導學生掌握處理矛盾的方法;高年級圍繞“向欺凌說‘不'”,通過角色扮演、案例討論等方式,讓學生學會自我保護與互幫互助。另一方面,推動社會情感學習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比如,在講授描寫人物情感的課文時,教師引導學生分析人物的情緒變化,體會不同的情感;在數學課上,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解題,培養團隊意識與溝通能力。
學校還經常舉辦各種有趣的活動。比如,“五蕙節”以任務挑戰為載體,讓學生在小組協作中提升溝通能力;在“心靈防護\"活動中,學生撰寫情緒日志,記錄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并和同學討論,學會用多元視角審視自身情緒。此外,學校在午間廣播推出“心海揚帆\"欄目,學生可匿名投遞心事信件,廣播員朗讀分享,給予情感支持。
家庭教育:親子互動與教養方法轉型
家庭在培養學生社會情感能力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具體而言,主要有兩類實施策略:一是以親子互動為核心的直接干預,二是以家長能力提升為目標的間接干預。
1.開展親子活動,在體驗中培養孩子的社會情感能力
親子共讀是很好的親子活動。家長可與孩子共讀《我的情緒小怪獸》等以社會情感學習為主題的繪本,在共讀中引導孩子認識情感、理解他人。學校依據《家庭教育指導手冊》開發了“親子共讀微課”,設計了“喜歡我自己”“向欺凌說‘不‘\"等互動主題。同時,學校在家長群中推送活動指南,鼓勵家長圍繞課程主題開展家庭情景模擬、家庭會議等活動,確保家校社情感學習步調一致。
2.加強能力建設,提升家長社會情感能力
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感認知與社會行為發展。學校定期舉辦家長課堂,向家長強調社會情感學習的重要性,并指導家長學習情緒管理方法(如情緒暫停法、積極傾聽技巧等)實用的親子溝通策略和科學的獎懲方法,為家長提供可操作的方法指導。與此同時,家長要以身作則,將良性溝通模式自然融入家庭。比如,父母出現分歧時,不是通過爭吵解決,而是心平氣和地商量對策。當孩子觀察到這樣的互動場景,便能潛移默化學會控制情緒。
社會教育:資源整合與責任共同體構建
學校積極整合社會資源,開展多樣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社會大課堂中提升社會認知和社會情感能力。
1.教師因地賦能,深耕社會情感沃土
我校積極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參與社區志愿服務。教師發揮專業優勢,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的設計與實施,為學生提供更多元化的實踐機會。我校還組建了社區志愿者服務隊,學生定期前往皋亭山宋韻文化館當講解員。教師從語言表達、歷史知識等方面指導學生參與講解工作,幫助其深入體驗講解員的職業角色。學校表彰積極參與的學生,并為他們頒發志愿者證書,以激勵更多學生參與。
2.資源跨域融通,共育社會情感生態
學校開展“蕙心職業劇場\"實踐項目,每年為學生提供72小時深度職業體驗機會,引導學生體驗不同的職業:在“城市守護者”主題周,學生化身環衛工人,凌晨跟隨環衛工清掃街道,在體會工作辛勞的同時學會尊重勞動者;在“共享法庭周”,學生在法官的指導下模擬審理根據校園糾紛改編的案例。通過庭前調解、舉證辯論等環節,學生不僅了解了法律知識,還學會了公平公正地處理問題,進而培養了法治精神與社會責任感。

綜上所述,學生的社會情感能力培養需要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共同努力。學校應立足專業優勢,通過課程革新強化教師社會情感能力培養;家庭應突破經驗型養育的局限,以家校深度協作推動科學教養;社區則需激活社會資源,搭建志愿服務、職業體驗等實踐平臺,拓展能力遷移的公共場域。只有校家社三方充分協同,才能真正促進學生社會情感健康、全面發展,為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奠定基礎。
【本文系杭州市第五屆重大教育科研課題“變革育人方式:未來學校視域下的學習場創構與實踐研究”(文件號:杭教規劃辦[2024]10號-2)和杭州師范大學2024年浙江省教育廳一般科研項目(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專項)立項課題“讓學習在不同場景下發生:小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實踐”(項目編號:Y20245493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沈建華,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丁蕙實驗小學,浙江省杭州市丁蕙第二小學;沈淑菲,浙江師范大學附屬丁蕙實驗小學;蔣莎,浙江省杭州市丁蕙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