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長期錯誤的家庭教育模式,加之急功近利的學校德育模式,造成目前的中學生德育狀況急需改變。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感受到越來越束手無策。當前,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在物質上獲得了極大的滿足,而精神上的貧乏造成學生產生自制力差,缺乏上進心,愛攀比,心理承受能力差,迷戀手機、網吧等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德育建設的主陣地之一的家庭教育難逃其責。新時期,國家提倡培育和踐行公民個人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應加強家庭教育對學生的影響力。
關鍵詞:學生" " "家長" " "家庭教育" " 德育建設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第一篇章,是個體社會化的最初搖籃。人一出生接觸的第一個環境是家庭,第一位老師是父母。他們都是首先通過家庭和父母來認識世界的。家長的言行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奠基作用。特別是在新時期,國家提倡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生德育建設的主陣地之一的家庭教育尤其重要。當前,家庭教育存在哪些問題呢?
一、 家長對教育的認識不夠。
1.家長將自身的成長經歷強加給下一代?,F在學生的家長大多都是在艱苦的歲月里成長起來的,在他們受教育的年代里,他們的父母可能只能為他們提供基本的飽暖,談不上什么個性教育。正因而此,他們會認為不加干涉的自然成長才是最好的,以致在教育他們的子女時處于一種“放養”狀態,對他們的習慣、成績、能力一概不聞不問,要錢給錢,任其重復父母的陳年老路;還有家長從小深受嚴父的棍棒教育,正是嚴父的棍棒才避免他自己走上歪路,所以在對待下一代的教育問題時,嚴字當頭、輕則訓斥、重者拳棒相加。早兩年,有一個學生家長在學生犯錯后,當著全班學生的面打了他一頓,逼著他在一棟十二層的建筑上縱身一躍。這些家長對孩子的教育還停留在他們那個舊時代。在科技發達的今天,學生的思想走在家長前面,年輕的一代通過互聯網接觸到的新鮮事物太多太復雜,面對的誘惑和危險無處不在,如不加以督促和指導,極容易染上惡習,甚至走上歪路。在全民講究和諧的今天,家暴更是激發不和諧因素的餓誘因。
2.急功近利的思想嚴重。家長將學生的教育等效的理解為在校讀書,考取大學,找好工作。而對學生的行為習慣、人際交往、興趣愛好、心理狀態、實際能力、綜合素質等諸多方面處于一種忽視狀態。一味的追求學業成績,往往難以發現孩子在其他方面取得的進步,孩子的成長得不到認可,便在思想上不能與父母達成共識,進一步造成學生不愿與家長溝通,甚至是故意與家長作對。而家長只是簡單的把這一現象理解為孩子的叛逆,并進一步指責。使學生長期處于一種高壓狀態。這種教育適得其反,不僅僅不利于學生的成長,反而容易造成學生的心理問題。
3.不能正確對待學校教育。家長將孩子送入學校后,會認為:我向學校交了學費,孩子教育是學校應盡的義務,孩子出現問題為教育好完全是學校的責任。家長不但不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反而是監督學校的教育,專挑學校的弊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應相輔相成,形成合力,才能使學生社會化進展順利。錯誤的家庭教育不但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反而會減弱學校教育的影響力。
二、 學生與家長之間沒有很好的親子關系。
1.缺乏溝通。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由于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比較多,所以有事情都會跟父母講,這時候的溝通很順暢,但是,隨著孩子的長大,他們開始接觸社會,開始有了自己的小心思,他們學會思考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加上有時候父母的想法跟孩子不能保持一致,所以孩子漸漸地就不愿意或者懶得把自己的心里想法跟父母說,這個時候,溝通就會越來越少。如果親子之間缺乏溝通,就會產生一系列問題,接下來的教育都是無用功,表現為:(1)父母不知道孩子想要什么,一廂情愿的嘮叨;(2)父母主觀意識強烈,不咨詢孩子,自己獨斷;(3)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代溝,用成人思維去考慮孩子,孩子不能接受。
2.缺乏情感交流。當前,父母外出務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家庭的生計和學生的物質生活,然而父母長期與孩子分離,缺乏父母關愛的孩子在生活中沒有安全感,滿腹的心事得不到信任的傾述,對比其他學生,更容易造成對生活缺乏熱情,冷言冷語、自私自利、自卑或自閉等心理問題,嚴重制約了學生的身心成長。導致學生在學習態度、生活方式、內心情感等方面受到不可逆轉的傷害。與此類似的還有整日忙于自己生意的父母,還有整日忙于自己消遣的家長。缺乏父母的監護或現有的監護不力造成這部分孩子學習中沒有明確目標,遇到困難時更容易放棄,甚至會出現品行失調等成長風險。
3.教育方式粗暴。傳統的家庭教育觀念在一些家長的大腦中已根深蒂固,他們缺乏進行現代家庭教育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他們曾經經歷和接受過的教育方式來教育子女,習慣于簡單的物質刺激和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家長在家庭教育中有絕對權威,家長主義、命令主義等落后陳舊的思想觀念已深深地扎根在他們的頭腦中,而且還振振有辭地說:“管你,打你是為了你好”。長期受這種粗暴方式教育的孩子容易出現性格上的問題。例如喜歡說謊、內向、懦弱、孤獨、固執、有暴力傾向等等。
三、 父母缺少示范作用。
當孩子還沒有與外界有更多接觸以前,父母在他們的心中就是一個權威,父母的一切言行在他們看來都應該是正確的。所以孩子會把父母的言行當成是自己行為的一個范本,因為父母既然如此,那自己這樣做肯定不會錯。在他們有正確的是非觀念前,是否符合家長的做法是他們內心評價是非的唯一尺度,即便是錯誤,也會盲目模仿,而且這些行為一旦重復下去就會形成習慣。例如,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父親載孩子上學的路上駕車違章,做生意偷稅漏稅、行賄受賄、投機取巧、不務正業、吃喝玩樂、追求享受等等諸如此類。家長這類日常行為舉止,未考慮到對學生教育影響的話,簡直就是一場災難。
綜上所述:家庭教育在學生的德育建設中的位置不可或缺。正確的家庭教育是和諧的中學生德育建設中的一支主力軍。指導家長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的問題亟待解決!教育主管部門概要加大家庭教育的宣傳,并多途徑地向家長滲透相關教育知識,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合力,全方位地關注學生的成長。同時家長要充分認識到學生的成長絕不僅是學業的成長,應關注孩子的個體發展。學校是集體化的教育,盡管也強調了學生的個體特點,但相比之下,父母的家庭教育更有針對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