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聚焦學校體育和課堂教學兩層面,需積極開展“學、練、賽、 評”一致性的實踐研究,逐步形成了“學、練、賽、評”一體化的新樣態和新模式。為了更好地讓“教會、勤練、常賽”課堂新模式從“以教定學”轉向“以學定教”由“教教材”轉向“用教材教”,通過“學”來“教”、“練”來“賽”、“賽”來“評”有機循環來著重呈現[2]。筆者以2023年金華開發區中小學體育名優教師培訓活動中的二年級示范課《原地拋接球的練習方法3:一拋一接》為例,從教材理解與處理上遵循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原則,結合相應學情從而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學、練、賽、評”一體化的課堂教學設計思路與策略。
一、 單一為基,授法促學
“學”是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教師的啟發,學生從外部感官系統獲取學習內容的過程,是習得新技術的學習和新知識的過程。
教學片段一:在水平一《原地拋接球的練習方法3:一拋一接》中,根據學生相應身心特點,在設計單一身體練習時,以“摘果子”為主線情景導入本節課練習主題。由于本節課是建立前一課時“動作方法”上,學生有一定的學練基礎,基本能做到自拋自接,但是完成直臂拋接球過頭頂,并讓球落在點位上有難度。因此,筆者先讓學生以“水果采摘”游戲為導火索,激發學生積極練習,體驗練習各種不同形式拋“不同種類,不同重量水果”,引導學生“感受—反思—反饋—再實踐”的過程,在學練中不斷發現和探索思考“怎么把水果拋的又直又穩”,從而輔助更完善的理解和三維感;合作拋接球中思考怎么樣把球拋得穩,哪種姿勢最輕松? ——直臂推手;當球到達什么位置,接球最合適?——在體前一球左右距離接球并卸力緩沖;根據同伴的掌握情況,可以進行幫助的方法,促進練習者能做出直臂拋球的動作。
可見,學生通過自我主動的先學,這樣可以更好的增強本體感受與感覺,從而促進學生內化的發生,促進“會學”習慣的培養,從中教師可以更加準確地把握學情,從而促使更好的“教”。
二、組合導向,多元勤練
“學”和“練”在體育課堂中的是密切相關,承上啟下的,動作、技能的習得離不開身體重復的練習,而“練”是對新習得技能進行不斷重新的體驗強化細節的過程。
教學片段二:在《原地拋接球的練習方法3:一拋一接》中的組合練習是:原地拋球+并步接球。在單一動作原地的一拋一接球時,練習雙方在拋接球時表現出了一定的準確性,能夠做好拋接球一定的動作時,在拋接球的基礎上要求斜拋,雙方準備好后,通過一定角度的斜拋,接球者通過排球腳步中的并步快速移動至相應位置并能夠接到球。可以根據個人的能力的不同采用不同角度的拋球,不僅鞏固練習了單一動作,同時通過組合練習發展球體在空中飛行軌跡的預判以及排球腳步動作,也為單一動作的完成儲備素質能力。
在“原地拋球+交叉步接球”的練習后,教師通過引導如何可以確保球不被中間“阻擊者”搶斷作為思考點,讓其進行探究新的組合方式,在課上出現了“原地拋球+慢跑接球”“原地拋球+雙交叉步接球”等多樣的練習方式。
三、賽為載體,提質促效
“賽”一方面促進了學生對練習內容的鞏固,另一方面為學生對所學技能以及組合練習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團隊精神以及樂于表現搭建了平臺。
教學片段三:在《原地拋接球的練習方法3:一拋一接》一課中,將學生按照不同的學習層次有機組合分成若干組,并有組員討論形成各自隊名,創設“水果礦工大比拼”的比賽氛圍,通過不同拋接球數量對應相應的分值的形式作為獎勵等級,然后“比拼臺”展示拋接球的組合動作,比一比哪組的拋接球最穩,腳步最豐富,其他的組員則在場邊擔任評委對比拼小組進行打分。
四、依托激勵,評促學練
“評”是“學、練、賽”過程中的反饋向導,在學、練、賽進行過程中所進行的階段,所出現的問題,所達成的目標都需要良好或巧妙的評價進行過渡、反饋與診斷。
教學片段四:在《原地拋接球的練習方法3:一拋一接》中,學生學習兩人一組,6米間距一拋一接,兩人攔截的練習中,要求不被中間同學搶斷,提供積極學習及練習的環境;教師通過講解動作的要領,巡回指導并糾錯的過程中,如果出現集體性錯誤則需要立即叫停練習進行集體性糾錯,同時讓動作到位學生進行示范,在點評中應切中動作要點,如“仔細觀察拋球動作,什么位置接球”等引導學生觀察學習,讓學生明白什么是標準的動作,什么是做好標準動作需要具備的。為其提供學的反饋向導。
綜上所述,“學、練、賽、評”一體化,既是體育課堂設計的過程,也是體育課對于學練的要求,是讓學生能把動作技術方法內化運動技能的同時形成一種“能力”,讓“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核心素養能夠真正在課堂中實現,達到“以體育人”的真實目的[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