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年齡增長,小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他們渴望尊重、平等和獨立。這時,如何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是每個家長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筆者經過長期探索,總結出“LOVE”親子溝通模式。
L(Listen):學會傾聽
可能很多家長會認為,溝通不就是“談、說、講\"嗎?但事實上,“聽\"才是親子溝通最重要的一步,是父母了解孩子的開始。積極的傾聽可以從“停、看、聽”三步入手。
1.停:傳遞傾聽信號
停,是指家長暫停手頭正在進行的工作或事務。試想,如果孩子回到家,想和家長聊聊學校的事情,可媽媽在忙著做家務,爸爸在忙著工作,沒人關注或覺察到孩子的需求,只是“嗯嗯”應付幾聲,孩子該有多受傷?他以后還愿意開口嗎?
因此,家長暫時放下手頭的事務,和孩子一起坐下來,才是打開親子溝通大門的第一把鑰匙。家長還可以將身體微微傾向孩子,用肢體語言傳遞信號一—我已經做好傾聽的準備,愿意聽你細細道來。
2.看:觀察對方的反應
看,是指家長要與孩子進行眼神交流,同時注意觀察孩子說話時的非語言表現。比如,從孩子的神態表情、音調高低、語速快慢、肢體動作等方面分析孩子的內心感受。


3.聽:給予充分安全感
家長要注意傾聽孩子表述的事實和感受,嘗試理解孩子的話,可以時不時點頭回應,不要急于打斷或給出建議。其實很多時候,孩子是解決自身問題的專家,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樹洞”、一個忠實可靠的傾聽者,這能帶給他們十足的安全感。當孩子感受到家長專注且充滿愛的“傾聽”,才會有下一次甚至更多次的溝通。
O(Observe):覺察情緒
孩子的世界簡單又純粹,他們如同海綿,吸收著周遭的一切,而家長的情緒,無疑是他們最直接接收到的信息。家長如果帶著情緒同孩子講話,孩子會第一時間打開情緒開關,回以情緒,親子溝通由此產生“癥結”。因此,家長一定要學會覺察并調整自己的情緒。
1.自我覺察,理性剖析
家長首先應認識到,有情緒起伏是十分正常的。在正確認知情緒后,家長可先填寫“情緒事件”記錄表(見表2),再反思:自己在什么情況下容易情緒失控?某種情緒表達是否達到了預期目的?是否傷害了孩子?如果我是孩子,希望父母怎樣與自己溝通?通過一連串追問,層層向內剖析,家長便能掌握更多溝通智慧。
2.調整認知,積極應對
家長如何在情緒崩潰的邊緣快速調整呢?不妨嘗試“調整三部曲”:放松身體、調整呼吸、排空心緒。“放松身體”指將注意力聚焦于身體部位,可從上至下依次放松眉頭、牙關、肩膀、脊背、雙拳;“調整呼吸\"指做幾組深長且緩慢的呼吸,在呼吸過程中轉移注意力;“排空心緒”則是盡量摒除腦海中的消極念頭,不斷調整認知。
3.尋求支持,曲線育兒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可以尋求親人、朋友的幫助與支持,協助我們調整情緒。切記不要在情緒激動時處理問題,不妨給自己一個冷靜的空間,與親友仔細分析狀況,共同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V(Value):珍藏美好
都說父母與孩子之間是一場漸行漸遠的修行,我們應該在有限的歲月中珍藏親子間的美好。
1.有趣—特別小時光
《正面管教》中提到,“特別時光”是指孩子明確知曉的,家長專門為其留出的特定時間。下班后或休息日,家長務必抽出一點時間,哪怕10分鐘也好,與孩子共度“特別時光”:可以共讀繪本、玩游戲、散步…每天的特別時光能讓家長與孩子的心越來越近,還可以培養與孩子相同的興趣愛好,讓親子互動更加豐富。
2.有愛—“幸福小事集”
孩子的童年十分短暫,但家長可以用充滿愛意的小事填滿它。富有儀式感的記錄,不僅能讓孩子將美好記在心底,也能讓親子陪伴更有質量。比如,親子共同制作一份“幸福小事集\"打卡表(見表3),嘗試一起完成有意義的小事,共享美好時光。


3.有益—全家總動員
運動是鍛煉孩子意志品質的重要方式。將運動融入家庭生活,使之成為親子共同參與的項目,既能強健孩子的體魄,又能讓家庭成員更快樂,從而拉近親子關系。打乒乓球、跳繩、做仰臥起坐,甚至舉辦一場家庭趣味運動會,都是讓全家“動”起來的好方法。
E(Express):恰當表達
我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家長總是用指令性語言命令孩子去做或不許做某事。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一邊代替他們解決問題,一邊又抱怨孩子不懂事,陷人“越控制越依賴,越依賴越抱怨”的惡性循環。的確,父母總覺得孩子沒長大,但有時候,家長不妨適當示弱,多表達自己的需求,也許反而更能激發孩子的責任感和成就感。
1.言語“撒嬌”
同一件事,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會收獲不同的反饋,比如以下兩個場景(見表4)。撒嬌式\"語言能在不知不覺中提升孩子在家庭生活中的自我價值感,增強其行動內驅力,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行動示弱
家長少做一些事情,也許孩子就能多擁有一些能力。家長在行動上示弱,實際上是給孩子創造更多主動承擔責任的機會。拖地、洗碗、疊衣服、整理物品等都是孩子可以且應該學會的技能。家長示弱不僅能提升孩子的生活能力,還能讓孩子產生“我是家庭的一分子,要為家庭盡一份力\"的認知。

3.及時肯定
父母對孩子的信任與認可,能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重視、被肯定,從而產生家庭歸屬感。因此,家長在言語和行動上示弱后,要及時肯定孩子的付出。仍以上述兩個場景為例,當孩子做出行動后,家長可以說:“有了你的幫忙,我們家更干凈啦!”“你今天疊的衣服比媽媽疊的還好呢!”這類鼓勵與肯定,能讓孩子更有擔當、更有自信,也在無形中拉近了親子關系。
良好的親子溝通方式有助于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當家長學會傾聽、覺察情緒、珍藏美好、恰當表達,親子間的愛一定會綿綿不絕!
(作者單位:浙江省海寧市馬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