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力事件”發酵后,業內權威專家紛紛從標準化政策、企業策略到科普傳播實踐等多維視角,對鏡片應力的成因、檢測與宣教進行了深入剖析。

關于鏡片中的應力問題,目前尚無統一的標準進行量化管理,但在消費者使用體驗、鏡片安全性和產品性能等方面,統一標準的重要性已逐步顯現。
這次“談應力色變”的現象暴露出消費者對鏡片應力認知的不足。盡管應力在透明材料中可通過可見色紋進行觀察,但這種直觀判斷并不完全具備科學性,反而可能引發不必要的焦慮。在回應公眾質疑時,亟需強化科普工作,通過合理解釋應力的產生原理及其對光學性能的實際影響,引導消費者理性看待。
從標準體系來看,目前國內外眼鏡行業標準中尚未將應力檢測納入鏡片質量評價體系。我國現行強制性國家標準如2024年發布的GB 45184《眼鏡 成品眼鏡的要求》和GB 45185《眼鏡 成品眼鏡的試驗方法》,雖已對光學性能和鏡片強度提出明確要求,但仍未對應力值范圍和測試方法做出規定。國外標準亦同樣缺乏應力相關條款。
不過,標準制定機構已注意到該問題,正在對常用鏡片材料開展應力測試研究,未來有望通過團體標準的形式,為鏡片生產企業提供質量改進方向。這一趨勢也意味著,應力檢測未來可能被納入微結構鏡片的相關規范體系中。
在青少年近視防控鏡片領域,常用材料以PC(聚碳酸酯)為主,而MR(高折射率樹脂)材料占比相對較低。從應力控制的角度來看,材料本身的性質在鏡片成型后的應力表現中具有重要影響。因此,廠家在產品研發階段應更加重視材料選型與應力表現之間的關系。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國家標準尚未納入應力檢測項目,但企業仍應本著對產品和消費者負責的態度,從源頭強化內部質量控制,特別是在鏡片加工環節中有效管控引發應力的變量因素。通過技術革新降低應力風險,是提升產品競爭力的重要手段。與此同時,企業還應通過產品說明書、宣傳資料等方式向用戶解釋應力產生的機理,說明輕微應力并不影響鏡片使用的光學性能,降低消費者因誤解產生的焦慮。此外,提供科學的鏡片清潔和存放指南,也可在使用過程中降低二次應力風險。
目前,由東華大學玻璃搪瓷研究所聯合全國眼科光學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C/TC 596/SC 1)開展的“眼鏡產品應力測試方法和產品性能項目”研究,正處于前期探索階段,該項目將對鏡片應力測試方法及其對產品性能的影響進行系統性研究,期待更多企業積極參與,提供實際案例與數據驗證支持。
鏡片應力并非新現象,而是長期存在于鏡片制造過程中的常見物理特性。以往因其對鏡片性能影響可控,且行業整體質控水平較高,應力并未被納入國際及國家標準體系。然而,近年來隨著消費者對眼鏡產品質量要求的提升,以及社會對眼健康的高度重視,應力問題重新成為行業關注的重點。
尤其是在近視防控類鏡片興起之后,生產工藝與傳統鏡片已存在較大差異,材料創新、微結構設計、加工工藝多樣化等因素疊加,使得鏡片的應力表現更為復雜和多變。這些新變化要求鏡片生產上游企業在研發階段就提前介入應力控制設計,從材料性能、結構穩定性到加工過程全流程把控。
此外,推動工藝革新也同樣關鍵。采用先進注塑、銑磨、熱處理等技術,輔以精密儀器進行應力檢測,將為實現鏡片“低應力、高性能”提供強有力保障。企業唯有在品質、技術與材料等多維度持續優化,才能在未來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
應力問題的討論反映出消費者對鏡片產品日益增長的質量訴求。雖然目前尚無明確定義的應力標準,但行業對該議題的重視和研究正逐步深入。在這一背景下,鏡片品牌商和上游企業應共同努力,從材料選擇、工藝控制、科普宣傳等方面系統推進,既回應市場關切,也為標準的未來制定奠定實踐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