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代兒童青少年近視管理鏡片(以下簡稱:青控鏡片)的問世,或許是近五年來眼鏡行業最激動人心的事件。在全社會共同攜手近視防控的大背景下,青控鏡片相關技術和產品的成功應用,為近視攻堅戰提供了有力的“武器”,契合了廣大家長和孩子們迫切的需求;另一方面,青控鏡片迅速為市場所接受,也為我國眼鏡零售行業的業績增長貢獻良多。
行業一邊擁抱著銷售數據的迅速攀升,一邊有更多企業加入其中,豐富了青控鏡片的產品陣線。然而,眼鏡行業離不開醫、工、商融合的復合屬性,尤其是青控鏡片基于近視成因這一至今尚未完全明晰的機理所研發,包含了復雜的眼視光原理,青控鏡片的消費者教育、知識普及,有沒有跟上其狂飆突進的市場滲透率呢?
以不久前的“鏡片應力”事件為例,其不僅揭示了功能型視光產品的高速發展與科普宣教的步伐相對落后的矛盾,也折射出行業專業知識與公眾常識之間的巨大鴻溝。
今年4月,有自媒體博主發布了偏振膜下青控鏡片出現“彩虹紋”的照片,并由此引發了部分家長群體對“鏡片應力”影響近視防控效果的擔憂。一些家長多方尋找信息源,嘗試自測鏡片應力,甚至考慮為孩子更換鏡片或者停止配戴,輿論一度沸沸揚揚。
其實,在眼鏡鏡片生產和眼鏡的裝配過程中都會產生應力。不同于誤差、變形、磨損等應當盡可能避免的概念,應力是一副眼鏡中客觀存在的物理屬性,它無法被完全消除。應力對于鏡片成像效果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改變了光路傳播的偏振方向,而不是傳播路徑。控制在合理范圍內的鏡片應力,對眼鏡的成像效果幾乎不會有影響,更遑論導致青控鏡片的近視管理功能失效。
輿論發酵之后,鏡片廠家、眼視光從業者、視光醫生、檢測機構等紛紛發聲,科普有關應力的知識,以及青控鏡片應力相對較大的原因,指出當前行業已有成熟控制工藝,消費者應理性看待,并呼吁行業加速制定有關應力的明確規范、補齊技術指標。隨后,輿論相對平息。
在此次應力風波中,行業與消費者之間的認知差距尤為凸顯。首先,家長群體對青少年近視防控的高度焦慮,面臨度數持續增長與眼軸不可逆的雙重壓力,任何與“防控效果”相關的概念都容易被扣上“風險”“副作用”之名,迅速放大了恐慌輿論。
“應力”在眼鏡行業內部其實是常見的術語,因其量化難度和檢測方法對外透明度不足,而被外界視為“未知危險”。不同生產批次、不同加工流程的微小差異,讓消費者難以辨別哪些屬于“合理范圍”,哪些真有問題,從而導致“一聽到有應力就等同于鏡片有害”的錯誤認知不斷蔓延。
“應力風波”的爆發,固然源于鏡片物理特性的專業誤解,但更深層次的挑戰,在于行業發展與公眾認知之間始終存在一條被忽視的信息斷層。
應力本身并非高難度技術問題,因此從業者和專家們的發聲能快速打消消費者顧慮,但我們應該思考的是,如果下次再出現類似的情況,又該如何快速解決呢?
在專業度越來越高、消費者關切越來越細致的市場,每一次突發事件,都是行業對外溝通機制的一次壓力測試。我們應將應力事件視作一次集體課題,反思如何構建起一套更穩固、更具韌性的回應機制。
首先,科普工作的系統化與前置化,應當成為眼鏡行業未來重點努力的方向。信息鴻溝往往并非因為公眾不愿了解產生的,而是行業缺乏以公眾語言講述專業內容的能力。鏡片、鏡架領域的專業術語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十分生澀。因此,稍有質疑就有可能在公眾視角中的誤解被放大。行業需要建立一套面向大眾的長期知識傳播機制,從術語解釋到使用常識,從視覺現象到背后機理,系統性、分層次地講清楚產品背后的科學邏輯,讓消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這也適用于未來可能出現的諸如材料更替、物理性能、近視管理效果等議題。
其次,行業企業應考慮是否針對實踐中容易產生混淆的參數、信息,進行標準補充。針對這次應力風波,國家眼鏡玻璃搪瓷制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常務副主任葉佳意表示,目前國內和國際現行標準中,對于衡量眼鏡產品應力性能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尚沒有明確規定,但鏡片生產商和零售企業可以加強眼鏡產品生產過程質量監控,通過技術創新和改良降低應力相關風險。例如創立企業標準,或是提升產品信息的透明度。鏡片作為半定制化產品,其從生產、加工、裝配到質檢的每一步,都應被納入可查詢的信息平臺。這不僅可以提升企業可信度,也為消費者自主判斷與理性選擇提供了技術支持,避免“信息不對稱”演變為“信任斷裂”。
最后,應當建立起一套高效、規范的輿情應對體系。社交媒體時代,輿情發酵的速度遠遠快于行業內部的響應節奏,延遲回應常常意味著被動解釋甚至被標簽化。面對任何新產品爭議、科學話題混戰、突發視頻傳播等場景,行業應具備快速啟動的響應預案,包括但不限于權威機構聯合發聲、主流品牌協同聲明、統一科普內容包投放等,確保第一時間用真實、專業、理性的聲音,引導公眾理解事件本質,壓縮不實信息的擴散空間。
總的來說,這次鏡片應力風波雖是一次小規模的技術爭議,卻折射出視光行業長期以來未被充分重視的信息斷層問題。在專業創新與功能升級的浪潮中,科普與溝通往往被視作“可有可無”的輔助工作,直到風險被放大為輿論危機時,才認識到科普的重要性。
正如冰山一角下的龐大隱藏體量,專業信息與公眾認知的差距根深蒂固,不可能一蹴而就。唯有在標準化與科普化共同發力的“雙輪驅動”下,才能從源頭上減少誤解、在傳播端提高透明度、在售后環節強化信任,共同守護全社會的眼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