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作為音樂、舞蹈、表演等藝術元素相結合的舞臺藝術,展現出強大的文化影響力。我國音樂劇行業發展迅猛,新媒體為音樂劇的全球傳播開辟了新的渠道。全面梳理新媒體語境下中國音樂劇的跨國傳播途徑,以推動中國音樂劇國際化進程并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一、新媒體對音樂劇跨文化傳播的影響
(一)拓寬傳播渠道
新媒體時代,音樂劇在海外市場的傳播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現場表演和劇場宣傳,推廣手段變得更為多元和廣泛。社交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視頻網站如騰訊視頻、愛奇藝、B站,以及在線票務平臺等,都為音樂劇的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一些知名音樂劇如《漢密爾頓》《獅子王》《劇院魅影》等,它們的制作團隊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精彩的演出剪輯、幕后花絮、演員訪談等內容,引發了熱烈的討論,使音樂劇的魅力得以突破地域和時間的限制,促進公眾對這一藝術形式的了解和接觸。
(二)增強互動性
互動性新媒體的加入,使音樂劇的傳播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以往觀眾只能被動接收信息,如今觀眾可以通過評論、點贊和分享等功能,與音樂劇制作團隊、演員和其他觀眾建立互動。這種雙向的溝通渠道,使制作方能及時獲取觀眾的評論反饋,并以此調整自己的營銷策略,甚至對音樂劇本身加以改進。雙向互動也激發了觀眾對音樂劇的好奇心和興趣,增強了音樂劇的吸引力。
(三)創新制作與傳播形式
新媒體技術的應用,為音樂劇的制作與傳播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音樂話劇《受到召喚·敦煌》借助AI生成的場景、威亞表演、多機位拍攝和實時投屏,配合戲劇元宇宙的概念,打破了傳統舞臺的時空限制,營造了一個多維立體的舞臺空間。同時,動畫、短視頻等創意性傳播形式也被廣泛地應用到音樂劇的推廣過程中,這些形式生動直觀地表達了音樂劇的內在精神和風格特點,使觀眾未能親臨現場也能感受到音樂劇的魅力。比如,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通過“抖音直播 + 環境式劇場”吸引了大批青年觀眾。該作品線上播放量在首年便突破了10億次,其塑造的“諷爽國潮”的形象,與海外觀眾對東方美學的向往產生了共鳴。
二、新媒體語境下的音樂劇跨文化傳播
(一)《蝶》在國際市場的傳播
《蝶》是一部改編自中國經典梁山伯與祝英臺愛情傳說的中國原創音樂劇,在國際市場的傳播效果很好,特別是在亞洲。《蝶》在韓國首爾多場連演,幾乎場場爆滿,在韓國第二屆大邱國際音樂節上作為閉幕作品演出,并獲得最高獎項“特別獎”。在音樂創作上,《蝶》將西方音樂劇的作曲技巧與中國傳統音樂元素巧妙結合,采用越劇旋律與江南絲竹等樂器,創造出獨特的音樂風格,為海外觀眾帶來了一次全新的中國文化體驗。在演出方面,《蝶》采用了先進的舞臺技術和精心設計的布景,營造出一個如夢如幻的浪漫場景,深深地吸引了國際觀眾。劇中精美的蝴蝶服飾及宏大的蝴蝶群舞表演,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蝶》的制作團隊利用新媒體平臺積極宣傳推廣以擴大其國際影響力,在各大視頻平臺上發布的精彩演出片段,獲得了眾多海外觀眾的觀看和點贊。獨特的文化韻味、精美的舞臺設計和成功的新媒體推廣,使《蝶》在中國音樂劇“走出去”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二)《劇院魅影》在中國的本土化傳播與新媒體融合
經典音樂劇《劇院魅影》中文版由上海文廣演藝集團和英國真正好集團聯合制作,2023年5月首輪上海40場演出吸引近6.5萬人次觀演,上演34天票房超過4850萬,創下了中國音樂劇乃至戲劇演出市場新的紀錄。如此亮眼的成績,離不開精良的本土化制作及成功的新媒體宣傳。在本土化方面,中文版《劇院魅影》的歌詞既保留了原版的情感深度,又符合中文的語言習慣。例如,《夜之樂章》的譯配被觀眾評價為“絲滑且兼具美感”,成功實現了跨文化的藝術表達。在全國巡演正式開啟之際,《劇院魅影》中文版與著名古琴社團自得琴社合作,共創民樂版《劇院魅影》經典曲目串燒,以中國傳統樂器演奏取代了西洋管弦樂,琵琶、中阮、管子、二胡、笛子、古琴與打擊樂悉數登場,共同交織成一首別具中國韻味的“魅影”旋律。中文版演員選用了阿云嘎、劉令飛等國內頂尖音樂劇演員,演員陣容一經公布,便引發了中國觀眾的無限期待,他們的表演不僅還原了角色的精髓,還賦予了角色本土化的情感。此外,《劇院魅影》通過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快手和直播等形式,發布制作花絮,傳播經典唱段,吸引了廣泛的觀眾群體。同時,觀眾在社交媒體上分享觀劇體驗,進一步擴大了劇目的影響力,“劇院魅影中文版”話題在微博上的閱讀量超過3.3億,小紅書的瀏覽量接近1300萬,成為熱門文化現象。《劇院魅影》中文版的成功落地,展現了經典劇目在數字化時代的創新與突破,“魅影”穿越東西方時空,跨越文化藩籬,為中國音樂劇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啟示。
三、新媒體語境下中國音樂劇跨文化傳播存在的問題
(一)文化差異導致理解障礙
各國文化背景、價值觀念與審美標準存在顯著差異,這導致中國音樂劇在跨文化傳播中面臨認知隔閡。部分中國音樂劇作品蘊含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外國觀眾理解起來存在一定困難。以音樂劇《孔子》為例,其所展現的“仁愛”“禮治”等儒家思想及古代禮儀習俗,若外籍觀眾缺乏相關文化背景知識,便難以全面領悟作品內涵,從而削弱了作品在國際上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
(二)傳播內容和形式單一
新媒體傳播趨勢下,中國音樂劇在內容與形式上呈現一定的單一化特征。以經典劇目《金沙》為例,它以古蜀文明為背景,講述了一段穿越三千年的凄美愛情故事,通過優美的音樂和完美的舞臺呈現,再現了三千年前古蜀王都的恢宏場景,2005年一經首演便在國內引起轟動。但當《金沙》在海外地區巡演時,一些觀眾反饋“看不懂劇情”“缺乏邏輯連貫性”,盡管音樂和舞臺很美,但內容上的敘事不清和文化上的理解差異導致海外觀眾對古蜀文明的震撼與厚重體會不深,未能與劇中人穿越千年生死輪回的強烈情感產生共鳴。在海外推廣傳播上,該劇基本沿襲了實地巡演、演出視頻剪輯播放、海報推廣等傳統傳播路徑,沒有針對當地文化特點制定特色化推廣方案。這種內容呈現的浮淺與推廣方式的單一,嚴重制約了該劇的傳播范圍與感染力,進而影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海外的有效傳輸。
(三)跨文化傳播專業人才缺乏
新媒體時代,中國音樂劇的跨文化傳播亟須既精通音樂劇藝術又熟悉跨文化傳播的專業人才。然而,目前此類專業人才短缺,一些音樂劇制作團隊在國際推廣過程中,對目標市場文化及媒體環境了解不足,導致許多劇目在國際推廣中陷入“文化錯位”困境。例如,在對外媒體互動中,由于缺乏對當地媒體風格及需求的了解,無法有效向國外媒體傳達音樂劇的亮點,影響了作品的媒體宣傳效果。
四、新媒體語境下中國音樂劇跨文化傳播策略
(一)優化傳播內容,跨越文化差異
1.挖掘共通情感主題
音樂劇是跨文化傳播情感的藝術載體,深度挖掘其中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是創作的關鍵。以韓國音樂劇《洗衣服》為例,該作品通過精妙的旋律和深情的演繹,講述了普通夫妻的愛情故事,生動展現了愛情中的日常瑣事與相互扶持的細節,引發了全球觀眾對愛情本質的共鳴。美國音樂劇RENT描繪了紐約青年在貧困與疾病的生存壓力下追求藝術和自由的故事,其“夢想”主題極具感染力,引起了廣大青年的共鳴。劇中人物面臨資金短缺、市場競爭、理念分歧等諸多困難,但憑借堅韌的意志和對夢想的執著追求,不斷調整方向,奮勇前行。這種拼搏與成長的歷程,與全球青年的追夢之路相呼應,極具感染力。
2.文化元素的巧妙融合與闡釋
中國音樂劇要想在國際舞臺上嶄露頭角,需巧妙融合中西方文化元素,通過生動的劇情和精湛的表演揭示中國文化內涵。可嘗試創作以春節為文化背景的音樂劇腳本,以外國友人的春節見聞為線索,展示傳統年俗,回家、團圓、家和萬事興等傳統理念。在音樂方面,將中國傳統民族樂器如嗩吶、二胡等與現代音樂風格相融合,打造出獨特旋律;在舞蹈編排上,將傳統秧歌融入其中,既表達家庭團聚的情感,又展現現代舞蹈的創新;在劇情設計上,既展現古老的中國傳統,又體現現代的中國風貌;在表演上,展現外籍角色對年俗象征意義的好奇,通過劇情深入剖析各種年俗的吉祥寓意,使國外觀眾在劇情推進中準確理解中國文化的內涵,進而了解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精神內涵,實現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
(二)創新傳播形式,提升傳播效果
VR與AR等新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音樂劇傳播開辟了新路徑。一些前瞻性的音樂劇制作機構,已經將VR技術用于演繹音樂劇,觀眾戴著VR眼鏡,仿佛身處劇院,可360度全方位地觀賞音樂劇。還可開發AR互動程序,當觀眾掃描音樂劇海報或特定道具時,手機屏幕上呈現劇中角色的三維形象,并進行互動對話,角色可進行自我介紹及演唱經典唱段。這種沉浸式體驗會極大地增強觀眾對作品的參與感、體驗深度和記憶度,讓外國觀眾仿佛身臨其境,完全融入音樂劇情境,提高對中國音樂劇的興趣與認知。
(三)培養專業跨文化傳播人才,提升傳播能力
1.加強高校相關專業建設
高等院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主陣地,肩負著培養音樂劇跨文化傳播人才的重要使命。在音樂劇及傳媒專業院校、外國語院校,增設跨文化傳播課程迫在眉睫。課程內容應以國際文化交流為核心,全面分析各國文化特色、價值觀念差異及文化交流的歷史與現狀,提升學生的文化認知水平。在跨文化傳播教學課程體系中,深入剖析跨文化傳播的理論基礎、傳播途徑及文化沖突處理策略等核心要點,采用案例分析與模擬實踐等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該課程還研究國際媒體環境、傳播規律及新媒體在跨文化傳播中的互動模式,增進學生對國際媒體運作流程的了解。可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開展國際文化交流項目及與外國高校聯合實踐,提升學生的跨文化傳播能力,打造音樂劇跨文化傳播的專業人才庫。
2.開展行業培訓與交流
音樂劇行業機構應定期組織跨文化傳播培訓課程。邀請國際國內跨文化傳播領域的傳媒專家、知名學者及資深從業者,探討跨文化傳播領域的最新理論與實踐前沿。可邀請音樂劇制作領域的佼佼者,如國際爆款音樂劇的制作人及團隊負責人,分享項目策劃、制作、推廣過程中應對跨文化挑戰的實際經驗。同時,應鼓勵音樂劇制作團隊與國外同行開展長期交流合作,選派團隊赴國外學習音樂劇制作經驗,學習其在劇本創作、舞臺呈現、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先進理念。還可以實施國際合作項目,由國內外團隊共同制作音樂劇,借鑒國際音樂劇在跨文化傳播中的成功案例,不斷提升跨文化傳播能力,推動中國音樂劇在國際舞臺上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新媒體為中國音樂劇的跨文化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通過拓展傳播渠道、增強互動性、創新傳播形式,中國音樂劇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逐步提升。然而,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仍存在文化差異導致的理解障礙、傳播內容和形式單一以及專業人才短缺等問題。通過采取優化傳播內容、創新傳播形式、培養專業人才等措施,中國音樂劇有望更好地跨越文化隔閡,提高跨文化傳播效果,在國際舞臺上展現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推動中國音樂劇產業邁向國際化發展的新階段,為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做出積極貢獻。未來,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中國音樂劇創作能力的持續提升,中國音樂劇的全球傳播將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賈迪.新媒體技術下的舞蹈表現:以多媒體音樂劇《弘一》為例[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2011.
[2]梁鶴,苑松巖.新媒體視域下音樂劇的多元化發展探究[J].戲劇文學,2019(11).87-90.
作者單位:
北京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