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時代背景下,文化交流已成為連接世界的重要紐帶,非遺民歌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豐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內涵。在跨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研究非遺民歌的傳播與融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這不僅關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而且是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的必然要求。分析非遺民歌傳播與融合的機遇和挑戰,探索有效的實踐策略,對推動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
一、跨文化交流的內涵
跨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相互交往、溝通和理解的過程。跨文化交流意味著超越本族文化的界限,在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交往和對話。這種交流不僅涉及不同國家和民族,還包括不同地域、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組織機構成員之間的交流互動。跨文化交流要求參與者以開放、平等、尊重的態度看待文化差異,努力學習和適應不同的文化規范、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實現文化互鑒與融合[]。
二、非遺民歌傳播與融合的意義
(一)促進民族文化價值深度傳承
非遺民歌作為中華民族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凝結著豐富的歷史記憶、生活智慧和情感內涵。通過跨文化交流,非遺民歌打破了地域限制,在更廣闊的文化語境中實現了傳承與發展。非遺民歌通過現代傳播手段觸達全球受眾,能夠讓更多人領略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激發人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同時,非遺民歌在傳播過程中與其他文化元素相融合,可產生新的文化形態與審美體驗,實現創新性傳承。這不僅延續了民族文化的生命力,還豐富了世界多元文化的內涵。
(二)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其核心是文化感召力和文化吸引力。非遺民歌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與價值追求,通過跨文化傳播,這些精神財富得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展現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非遺民歌與世界其他優秀文化交相輝映、互鑒共榮,有助于提升中華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話語權和影響力。同時,非遺民歌的傳播與融合也為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鑒提供了有益啟示[2]。
(三)激發文化創新發展動力
非遺民歌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不斷吸收新的文化元素和表現形式,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活力。通過與現代傳播技術的深度融合,非遺民歌突破了傳統表演和傳承方式的局限,在數字化、互聯網等新興平臺上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這種創新性的傳播模式不僅拓寬了民歌藝術的傳播渠道,還為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有益探索。在跨文化交流中,非遺民歌與不同文化形態的碰撞融合,激發出新的藝術靈感和創作動力,推動民族文化與時俱進,形成了傳統與現代交相輝映的文化發展新格局。
三、跨文化交流視角下非遺民歌傳播與融合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
1.現代傳播技術助力全球傳播加速
現代傳播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非遺民歌的全球化傳播提供了有力支撐,互聯網與社交媒體打破了時空限制,使民歌得以迅速傳播到世界各地。數字化技術的應用不僅拓寬了非遺民歌的傳播渠道,而且極大地提升了傳播效率。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為民歌的存儲、分析與應用開辟了新的可能,使非遺民歌的價值得以充分展現。此外,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沉浸式技術的引入,讓受眾能夠以更加直觀、生動的方式感受民歌魅力,有效促進了非遺民歌的跨文化傳播[3]。
2.多元文化交融提升民歌關注度
當代社會對多元文化的包容度不斷提高,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日益頻繁,這為非遺民歌的傳播與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在文化多樣性日益成為全球共識的背景下,非遺民歌所承載的獨特價值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與欣賞。通過跨文化交流,非遺民歌不僅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文化的璀璨之美,而且在與其他文化的碰撞融合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非遺民歌與世界多元文化的交相輝映,既豐富了自身的內涵,又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造力,從而進一步彰顯了非遺民歌在跨文化語境下的價值。
3.文旅產業發展創造民歌傳播新契機
非遺民歌作為地方文化的重要載體,在文旅融合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通過創新表達方式、豐富文旅產品業態,非遺民歌成為吸引游客、帶動文旅消費的重要資源。在文旅產業發展過程中,非遺民歌不僅實現了經濟價值與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而且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游客在欣賞非遺民歌的過程中,既領略了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加深了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包容。
(二)挑戰
1.民歌傳承系統有待優化
民歌傳承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傳承主體、傳承方式、傳承內容等諸多方面。目前,我國非遺民歌傳承工作仍存在不少需要解決的問題,民歌傳承系統有待進一步完善與優化。具體而言,傳承主體青黃不接,一些優秀的非遺民歌藝人已逐漸老去,年輕一代對民歌的學習和傳承熱情不高,導致部分珍貴的非遺民歌面臨失傳的風險。
2.跨文化認知壁壘制約傳播效果
由于不同國家和地區在語言、習俗、審美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我國非遺民歌在跨文化傳播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遇認知壁壘。語言障礙會直接影響受眾對民歌歌詞內容的理解,許多蘊含著豐富文化內涵的歌詞難以被準確傳達,容易引起誤讀。同時,非遺民歌所反映的特定歷史背景、風土人情、價值觀念等,與其他文化背景下的受眾常常缺乏共同語境,易導致理解偏差和情感隔閡。此外,不同文化審美取向的差異,也使部分富有民族特色的非遺民歌旋律和唱腔難以被異域受眾所接受和欣賞。跨文化認知壁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非遺民歌的傳播效果,民歌走出去面臨諸多挑戰[4。
3.傳播形式缺乏創新性
互聯網時代為非遺民歌插上了傳播的翅膀,海量網民、碎片化時間、社交媒體等為非遺民歌的傳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無限可能。但不可否認,當前一些非遺民歌的傳播形式缺乏創新性,數字化應用等新型傳播方式尚未被完全激活。在短視頻、直播、VR等新興傳播形態快速發展的當下,仍有一些非遺民歌固守傳統演出形式,缺乏與新技術新媒體的創新性融合。單一的傳播方式不僅難以吸引年輕群體,而且無法適應碎片化傳播時代受眾個性化、多元化的欣賞需求。非遺民歌要實現創新發展,必須主動擁抱互聯網,嘗試各種創新傳播形式,用沉浸式、參與式、社交化的方式重新激活非遺民歌的生命力,讓傳統民歌煥發出新的光彩與活力。
四、跨文化交流視角下非遺民歌傳播與融合的實踐策略
(一)構建多層次民歌傳承培養體系
要實現非遺民歌的可持續發展,關鍵在于構建多層次的傳承培養體系,確保傳承有序銜接。傳承培養體系應該立足國家、地方、基層,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的人才培養網絡。在國家層面,可成立專門的非遺民歌保護傳承中心,制訂系統的培養計劃,編撰規范的教材,并定期舉辦國家級的民歌藝術節、研討會等,為各地民歌交流提供平臺。例如,可每年舉辦一次全國性的“非遺民歌傳承人論壇”,邀請全國各省市優秀非遺民歌傳承人、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分享經驗,共商發展大計。
在地方層面,文化主管部門應聯合高校、文藝院團,因地制宜地開設非遺民歌傳習所,擇優遴選本土優秀非遺民歌藝人擔任導師,采取師徒制、學徒制等多種培養模式,致力于培養一支扎根本土、熱愛民歌的傳承隊伍。例如,各省可在省會城市和主要非遺民歌資源地開設若干個“省級非遺民歌傳習基地”,大力培養本土民歌傳承后備力量。
在基層層面,鄉鎮文化站、村落文化室要充分發揮陣地作用,挖掘和扶持本土民間藝人,定期舉辦培訓講座,讓民歌得以在田間地頭代代相傳。例如,各鄉鎮文化站每年開展一期“鄉村民歌傳唱培訓班”,邀請本土民歌藝人授課,教授村民傳統民歌唱法,組建村落民歌合唱團,鼓勵傳唱。多層次傳承網絡的建立,既能充分利用國家和地方各級文化資源,又能將民歌的傳承落實到基層,推動非遺民歌薪火相傳。
(二)推進民歌跨語際轉化和傳播
語言壁壘是制約非遺民歌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因素,推進非遺民歌的跨語際轉化和傳播已然成為傳承發展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加強高水平的譯配工作,深入挖掘歌詞內涵,用外語準確傳神地展現非遺民歌底蘊,配以優美的旋律,提升作品的國際表現力。例如,可組織國內一流的民族音樂專家、語言學者,對具有代表性的非遺民歌進行系統的翻譯研究,并制作成高品質的外語演唱版本,通過國際音樂節、文化交流活動向世界推介5。其次,要注重發揮留學生以及華僑華人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鼓勵他們用所在國語言演繹我國非遺民歌,用當地人聽得懂的方式講好中國故事。例如,可面向全球征集“外語演繹非遺民歌作品”,在華僑華人聚居區開展“非遺民歌唱響世界”巡演,以更為靈活多元的形式拓展非遺民歌國際影響力。最后,還應積極營造民歌跨文化交流的大環境,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機構的合作,推動中外民歌的互鑒互通,用“你唱我聽、你聽我唱”的方式促進不同語言民歌的交匯融合。語言的隔閔絕非不可逾越,用心用情講好非遺民歌故事,必能讓世界感受到我國民族音樂的獨特魅力。
(三)利用現代科技創新體驗方式
科技的創新發展為非遺民歌傳播提供了廣闊前景,只有積極融合現代科技手段,創新民歌體驗方式,才能讓古老的民歌煥發勃勃生機。網絡平臺是實現非遺民歌傳播與融合的重要渠道,要著力打造一批優質的民歌網絡傳播項目,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對民歌資源進行采集、整理、分類,建立完善的數字化民歌資料庫,并開發瀏覽、檢索、欣賞等功能,讓用戶隨時隨地感受非遺民歌之美。例如,可開發一款“非遺民歌地圖”App,利用LBS定位技術,根據用戶所在地域智能推送當地特色非遺民歌,配以歌詞注釋、曲調示范、情景動畫等,為其帶來沉浸式
的民歌體驗。
VR、AR等技術在民歌展示中大有可為,可開發系列主題的民歌VR體驗館,再現民歌發展演變的時空環境,配以生動的畫面和聲音,讓觀眾直觀感受非遺民歌魅力,激發保護和傳承意識。例如,可推出“非遺民歌VR體驗項目”,通過VR眼鏡或體感設備,讓體驗者置身于自然綠水、層巒疊嶂間,伴隨著動人的歌聲,感受當地的壯美河山與質樸情感。
此外,可借助短視頻平臺的強大傳播力,鼓勵民間藝人、文藝工作者制作高品質的非遺民歌短視頻,用鮮活的形式吸引大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接受非遺民歌文化的熏陶。例如,可在抖音等平臺開設“尋找最美非遺民歌達人”挑戰賽,通過話題互動、PK投票等方式提升非遺民歌關注度。
綜上所述,跨文化交流視角下非遺民歌的傳播與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多方協同推進。研究表明,通過構建多層次傳承培養體系、推進跨語際轉化和傳播模式、利用現代科技創新體驗方式等方式,能夠有效促進非遺民歌的創新性發展。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傳統文化數字化轉型,培養專業人才隊伍,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為世界文明交流互鑒做出積極貢獻。這不僅是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必由之路,還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實踐。
參考文獻:
[1]吳倩含.跨文化傳播環境下短劇“出海”的文化符號分析[J].中外文化交流,2024(11):100-102.
[2]張錚,袁壽悅.時空經典理論的古今交融:數字變革與跨文化傳播新路徑的探究[J].對外傳播,2024(9):12-16.
[3]盧迪,王蔚.數智時代傳統文化“跨傳播\"新路徑:跨文化新媒體研究的視角[J].對外傳播,2024(9):27-31.
[4]唐麗.文化自信背景下跨文化傳播創新思路探索[J]中外文化交流,2024(7):115-117.
[5]孫春蘭.文旅融合視角下傳統文化對外傳播的路徑研究[J].參花(下),2023(8):47-49.
作者單位:
吉利學院